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提升的精读课教学改革

时间:2020年02月27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跨文化思辨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短板,精读课程是英语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改革精读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比、善思、质疑等良好的跨文化思维习惯是实现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思辨能

  摘要:跨文化思辨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短板,精读课程是英语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改革精读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比、善思、质疑等良好的跨文化思维习惯是实现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思辨能力双重提高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思辨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外语

  一、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跨文化交流与思辨能力越来越成为应对社会挑战、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能力。20世纪80年代,英美发达国家就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批判性思维运动”,旨在“通过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学活动,纠正学生消极、保守、多错、低效的不良思维习惯,培养批判性地阅读、聆听、观察、演讲和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种种严峻挑战。”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校长20年的教育家理查德·莱文在谈及大学本科教育时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莱文进一步指出,经过磨练的大脑才会增加其敏感性,进而拥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李莉文在谈及通识教育时明确指出:“大学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开设花样繁多的课程,不在于灌输大量杂乱无章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思考的本领或发现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逐步意识到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创新与实践都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2013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论坛”,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知识课程教学促进思辨能力培养。现阶段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尽管各有特色,但都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回归人本教育。作为语言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听说读写等相关技能,但外语专业学生不是语言翻译工具,而是兼具创新批判思维、能够为中西文化沟通作出贡献的人才。文秋芳指出,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性人才。作为助推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就是“一种改造型人才,他们不仅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现存的社会更完善、更完美,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致思的起点,否则思辨就成了无源之水。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致思的起点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在融和交汇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陶冶,英语专业人才的创新型思维集中体现于跨文化思辨。英语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被赋予英语表达和现代阐释和引申,其本身已经增加了西方文化的某些元素,成为东西文化融合的新生事物,既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同时也进一步激发自身发展的活力,对解决很多思维困境和现实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构成前者的4个主要方面(态度和知识、解释与关联技能、发现与互动技能以及批判性文化意识)与思辨能力的组成部分有很多相似或相通之处,构成思辨能力核心部分的“分析与评价”和跨文化能力的“解释与关联、发现与互动”基本一致,而“批判性文化意识”不仅关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的内容,而且注重其采取的交际方式。因此,应该把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二、精读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制约因素

  制约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思维习惯、社会因素、教育基础等。本文重点分析高职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制约因素。这种因素从教学层面可以分为两方面:其一,精读课程的教学方法;其二,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精读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课,往往受到师生的普遍重视。但是,过分专注于语言技能的提高,花费大量的精力关注语言技能训练,与之相适应的便是机械模仿和简单思维层面展开的教学内容,跨文化思辨能力被忽略,其结果正是著名学者黄源深指出的“思辨缺席症”。

  首先,精读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背道而驰,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而且阻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精读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语言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技能本位教学方法专注于词汇、句型、语法等的记忆、模仿、背诵、复述等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记忆、感知、质疑、发问、比较、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毫无益处。李莉文指出,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质疑、解构和颠覆,最终达到重组和超越。目前,很多外语教师普遍使用“模仿”的方法训练学生提升语言技能并追求实现“标准化”。

  这种训练方法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抑制了语言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发展。其次,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浅显,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高职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与日常生活相关且具有鲜明主题和教育内涵的故事,题材包括浅显易懂的科普类文章、文学选段、记叙文及议论文。精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语言运用,以词汇学习、语法讲解、篇章翻译、听力训练及训练为主要内容,这对认知和思维水平要求偏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逻辑推理、科学分析、比较、质疑等批判性思维活动,只需要机械记忆、重复训练、模仿、背诵即可。受语言水平的限制,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很难用英语思维,更不可能用英语自由表达思想。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英语交际话题和主题都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情景,都是为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服务,缺乏思维水平要求。著名学者文秋芳指出,英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题材呈现多样化特质,既有风趣幽默故事和英语新闻,也有科技类及文学类阅读文章,但语言输出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相关话题。为了提升和改善语言学习效果,英语教师常提醒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但鉴于表达能力欠缺及词汇量不足,学生本意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无法转换为目标语,最后输出的只能是自己语言掌控范围内能表达的内容。毋庸置疑,伴随语言输入的大量增加和实操训练,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思维能力也会大幅提升,但大部分学生即使临近毕业,英语水平也难以与自己母语表达能力媲美,其英语思维能力也无法达到汉语思维的高度。

  三、改革英语专业精读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

  如何将精读教学与思辨训练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融入精读教学,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夯实语言功底的基础上,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是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何其莘在谈及外语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时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外语教学中模仿和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话题导入、词汇讲解、文章结构分析、内容讲解、及习题讲解。这些环节大都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练习为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学习等能力很少得到锻炼。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一)创建相对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搜索到很多英语学习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几个问题供学生分组寻找答案。课堂上,教师在点评学生答案中对某些问题进行讲解,对学生所犯错误从思维层面加以分析。单元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撰写专题报告,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宣读。教师通过点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归纳、评价等。在这种相对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曾经作为课堂中心的教师需要转变身份,以组织引导者促进教学工作。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探究式自主学习的主体。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对英文资料进行阅读、筛选、比较、分析,进而完成专题报告。这一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不断纠错中完成,既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能实现语言技能与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设计“话题辩论”

  针对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浅显,教师可以结合每单元主题选取相关阅读材料并设计“话题辩论”环节。要求教师用英语教授和阐述阅读材料中的中西方文化经典思想,在重视对其文化内涵语言表达的同时,还要关注中西文化内涵的对比和辨析。这就需要训练学生比较东西文化的差异,并培养其以国际化视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需要教师以课本为载体进行文化知识讲授,同时采用课上学习和课下实践相结合、经典文化思想导入与话题辩论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法。这对授课教师的英语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合格的授课教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要前提。

  (三)培养学生善思习惯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会“比较思考”,思考某一问题背后的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历史差异、风俗习惯差异等,从而对这一问题作出一定深度的分析和回答。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假设思考”,假设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种假设思考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换位思考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观点,并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鼓励。最后要培养学生“质疑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在精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问多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和深度思考问题。质疑思考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创新的起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制约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语言技能提升是精读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跨文化思辨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同步提升是精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改革传统精读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创建相对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敢问敢说,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善思习惯,增强跨文化思维意识,让学生在质疑思考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周艳.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80.

  [2]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68-73.

  [3]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19-26.

  [4]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6):66-73

  外语教学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外语立足改革,高扬创新,面向教学,强化应用。它将以引导性、前瞻性、学术性、实践性展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成果。2007年12月29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了2008-2009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名录,《中国外语》成功入选。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