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学术积累方式的当代转型——以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为例

时间:2020年01月09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研究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发生改变,影响学术积累方式的转型。文章以研究生为例,分析其在不同学术积累方式影响下的学术信息行为差异,进而揭示学术积累的价值。研究发现,当代研究生的学术积累方式以需求导向为主,缺乏系统、稳定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研究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发生改变,影响学术积累方式的转型‍‌‍‍‌‍‌‍‍‍‌‍‍‌‍‍‍‌‍‍‌‍‍‍‌‍‍‍‍‌‍‌‍‌‍‌‍‍‌‍‍‍‍‍‍‍‍‍‌‍‍‌‍‍‌‍‌‍‌‍。文章以研究生为例,分析其在不同学术积累方式影响下的学术信息行为差异,进而揭示学术积累的价值‍‌‍‍‌‍‌‍‍‍‌‍‍‌‍‍‍‌‍‍‌‍‍‍‌‍‍‍‍‌‍‌‍‌‍‌‍‍‌‍‍‍‍‍‍‍‍‍‌‍‍‌‍‍‌‍‌‍‌‍。研究发现,当代研究生的学术积累方式以需求导向为主,缺乏系统、稳定的积累‍‌‍‍‌‍‌‍‍‍‌‍‍‌‍‍‍‌‍‍‌‍‍‍‌‍‍‍‍‌‍‌‍‌‍‌‍‍‌‍‍‍‍‍‍‍‍‍‌‍‍‌‍‍‌‍‌‍‌‍。建议从个人、信息、环境三个层面采取措施,改善学界现状。

  关键词学术信息行为学术积累方式研究生转型

科协论坛

  0 引言

  “世间凡有所成就者,都在于能关注学术积累,学习前人的知识,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有积累的创造,这是一种基本的研究规范。”[1]卡尔·马克思在近30 年里每天到大英博物馆查阅资料,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留下100多本读书笔记,最终完成《资本论》等巨著[2]。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翻阅古籍800 余卷,游遍多省的原野山谷,访求无数渔人、农民、药工,历经27 年,完成192万字的《本草纲目》[3]。

  学术积累是指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理解和吸收学术信息,进而逐步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的搜寻、获取、鉴别、利用等一系列行为中。从积累的主体上来看,一切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学术积累;从积累的对象上来看,学术积累不仅包括文献材料和理论观点的积累,还包括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的积累。

  从积累的动机上来看,学术积累可能是科研人员有意识地为了某个研究而做的特定准备工作或为了满足自身学术兴趣的自发行为,也可能是在长期阅读和思考中形成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学术积累还具备前瞻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前瞻性是指学术积累是为了近期或长远的目标做的准备工作,对个人的影响也是长久而深远的;偶发性是指研究者在学术积累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与预期目标不同的学术信息,同样可以满足自身兴趣和需要,从而激发灵感,促进知识融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始于一定程度的学术积累,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对知识反复推敲、琢磨,保持上下求索的心态,研究者才有可能将外在的、表面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本质的知识,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术积累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更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哲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的创造来源于两种意识:集中意识、支援意识[4]。

  集中意识是指人们在思考某一个问题时特定的兴趣或想法;而支援意识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其他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意识的培养受益于研究者日常的知识积累,只有在平时多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才可能在实际运用时使知识融会贯通,进而举一反三,真正促进学术创新。

  科学发展引领技术变革,技术更新推动着社会变迁。这一关系在学术领域也有所体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研究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随之改变。以往需要翻阅数日才能找到的文献被整合于网络平台中,研究者可以方便地检索、浏览和下载所需要的学术信息,获取文献的效率大大提升,内容也更广泛和全面。

  然而,随之增长的还有研究者对网络资源的依赖性和思维的固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习惯于直接从网络资源中调取学术信息用以研究,不再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传统的学术积累方式逐步向“短平快”式研究转型,这一现象在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研究者之间更为普遍。

  学术积累是取得学术成果的必经之路,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应是学者凝聚所学知识精心打磨出的作品,而非依靠临时检索后所成的字句堆砌。学术积累的缺失使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像批量式的大机器生产,而缺乏必要的钻研与学术情怀。长此以往必将使学者越来越缺乏思维上的自主性、连贯性和深度,最终对学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立足于当代研究生学术积累方式的转型问题,探究研究生在不同学术积累方式下的学术信息行为差异,从而揭示学术积累的价值,对改变学界现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文献回顾

  信息行为概念始于1948 年的英国皇家学会科学信息会议[5],随后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研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深入,集中于阐述信息行为的基本概念,构建信息行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范式。Wilson提出的“信息行为是建立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基础上的所有人类行为的总和”[6]被广泛认可,Dervin提出的意义建构模型[7]、Ellis等提出的信息查询行为策略模型[8]等奠定了信息行为学的基础。

  国内学者对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多数理论成果是对国外信息行为经典模型的解读和评述[9]。在实践方面,信息行为学研究涉及政治、经济、信息技术、医疗、教育等领域;研究对象包括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以及老年群体、农民工、大学生等;研究的具体行为包括信息搜寻、信息偶遇、信息规避、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评价等。

  学术信息行为是指科研人员在科研中,根据学术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过程。从研究对象看,主要涉及大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从研究方法看,普遍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焦点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法等分析科研用户的具体行为。在理论研究方面,学术信息行为的理论构建主要依托于一般信息行为的理论基础,结合学术研究的具体情境构建个性化的模型框架。

  比如,叶凤云等在分析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学术信息行为特点,构建网络学术信息行为理论框架[10];Lavranos 等依托Wilson的信息查询行为模型[11],结合音乐创作的需求和特点,构建音乐创造力信息查询行为模型[12]。在应用研究方面,学术信息行为研究除了传统的图书情报学研究外,还涉及不同的学科视角,如路莹等探索了医学科研信息服务新模式[13],胡德华等构建了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模型[14],Rhee 等构建了历史学者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型[15]。在研究趋势上,近年逐步从关注传统的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向研究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信息行为转变。De Groote 等通过邮件调查评估健康科学教师的信息搜寻行为[16];Nicholas 等研究了学生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实际信息搜寻行为,并将其与其他学术团体的行为进行比较[17]。

  学术积累是学术信息行为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学术积累方式是指科研人员主要依托纸质载体,在图书馆等机构中获取和利用学术信息,积累过程缓慢,但稳定性强,这一方式在老一辈学者中较为常用。现代学术积累方式是指科研人员主要依托学术数据库等电子媒介,仅在有具体学术需求时临时检索学术信息,积累过程短促且频率不定,这一方式在年轻学者中较为常用。

  目前学界针对学术积累的研究多从理论角度出发,阐述学术积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且篇数较少,尚未形成体系;而在应用研究方面尚未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某一对象具体的学术积累行为,且未关注到学术积累方式在技术背景下的转型问题,存在研究空白。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寻当代研究生的主流学术积累方式,分析促使其学术积累方式转型的动因,阐述研究生在不同学术积累方式影响下的学术信息行为差异,为改善学界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了解前人在某领域已有的研究和相关成果、发现研究空白点是开展一项研究的基础工作,而文献综述的撰写则是对这一工作的整理和归纳,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凭借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因此,对文献综述撰写情况的考察可以间接推断出学者的学术积累方式。

  笔者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例,以近3年(2016-2018年)硕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部分为样本(共翻阅论文398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335 篇,博士学位论文63 篇),对研究生的学术积累方式作小范围初步调查。调查发现,研究生群体中,41.98% 在论文中明确描述了检索过程,58.02% 直接揭示了研究现状和已有成果;其中硕士研究生中明确描述检索过程的占52.68%,而仅有23.26% 的博士研究生明确描述了检索过程。

  从这一结果看出,硕士研究生在总结和归纳前人成果时大多首先依赖于学术数据库中的信息,缺乏长期的知识积淀和自身对信息的判断和辨析;而博士研究生更擅于凭借自身知识结构,在充分吸收和理解学术数据库中的文献信息后,再系统、深入地阐述某一主题的研究现状。

  据上述调研情况,笔者假设研究生群体中存在3种学术积累方式:一为渐进积累型,即研究生平时有定期积累学术信息的习惯(如定期翻阅学术期刊或专著),进行学术研究时仅做简单检索,对已有知识查缺补漏‍‌‍‍‌‍‌‍‍‍‌‍‍‌‍‍‍‌‍‍‌‍‍‍‌‍‍‍‍‌‍‌‍‌‍‌‍‍‌‍‍‍‍‍‍‍‍‍‌‍‍‌‍‍‌‍‌‍‌‍。其学术积累的频率稳定,积累得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二为需求导向型,即研究生在没有特定需求时不主动获取学术信息,有学术需求(如完成课程作业或撰写学位论文)时才利用网络平台或去图书馆等临时检索学术信息。其学术积累追求时效,频率不定,积累得到的知识较为零散。三为二者结合型,即研究生平时有定期积累学术信息的习惯,在有特定学术需求时也会利用网络平台或去图书馆等检索所需信息。其学术积累的频率较为稳定,积累得到的知识较为系统。为此,提出假设:当代研究生群体中存在渐进积累型、需求导向型、二者结合型3种学术积累方式,且以需求导向型为主流。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和分析数据。

  2.2.1 问卷调查法

  在调研的第一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定量采集数据,本次问卷为全封闭式问卷,仅设置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型(不包含“其他”项等需自行填写的部分),其中1-4题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学科门类;5-7题涉及被调查者获取和利用学术信息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术信息需求、获取学术信息的途径和利用学术信息的类型;8-17题是针对3种不同学术积累方式的具体情况调查,其中9、12、13、14题为针对渐进积累型研究生的调查,10、15、16、17题为针对需求导向型研究生的调查,11-17 题为针对二者结合型研究生的调查。本次调查全部通过“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发放和回收问卷,并设定拒绝从同一IP 地址重复填写等以确保获取数据的真实性,整个问卷收集工作始于2018年11月7日,终于2018年12月10日,共收集有效问卷525份。

  2.2.2 访谈法

  为对上述封闭式问卷进行补充调查,笔者在调研的第二阶段针对高校在读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采集更为全面和真实的数据。因地域限制等,访谈形式以面对面访谈和线上访谈相结合;访谈时间因受访者表述情况的差异影响,30 分钟至50 分钟不等;访谈过程中使用手机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转为文字,做相关处理。

  访谈内容大致分为3部分,一为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学校、年级、专业等;二为针对不同类型的受访者(渐进积累型、需求导向型、二者结合型)在不同学术积累方式影响下的学术信息行为进行访谈;三为主观态度判别,即针对研究生群体中需求导向型的学术积累方式占主流的现象询问受访者的看法和建议。具体访谈提纲如表2所示。

  3 数据分析

  3.1 人口统计特征

  研究对象均为高校在读研究生,在问卷调查中,男性占比36.38%,女性占比63.62%。被调查者的年龄集中于20-24岁,偏于年轻化,主要为处于科学研究起始阶段的硕士一年级和二年级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仅占8%。研究生所属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共计13类(根据教育部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18]划分),其中管理学、文学类研究生居多,军事学、农学类研究生因专业较为冷门,未能取得充足的样本量,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占比基本均衡。

  在访谈中,由于研究生的学术信息行为可能会受到学科差异性的影响,因此选取22 名不同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7名;学科门类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 类;男性占比31.82%,女性占比68.18%,与问卷调查配比相似。

  3.2 假设检验

  根据前述研究假设,研究生的学术积累方式包括渐进积累型、需求导向型和二者结合型3种。调查数据显示,仅有6.86% 属于渐进积累型,即有定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习惯;54.67% 属于需求导向型,即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带有极强的目的性;38.48% 属于二者结合型,即既有定期积累学术信息的习惯,也有特定需求时会定向检索学术信息。从总体看,该比例分布与研究假设基本吻合,即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部分研究生越来越依赖于学术数据库等外界工具进行学术研究,很少产生内在的学术需求主动钻研专业知识。

  3.3 研究生获取和利用学术信息的总体情况

  (1)研究生获取学术信息时产生的客观需求多、主观需求少,受外界因素驱使较强。学术需求的产生是学术信息行为的源头,对学术信息的利用效果及后续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研究生获取学术信息的需求源自外部因素,如撰写科研/学位论文(90.1%)(全文列出的百分比均为个案百分比,即选择该项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完成课程作业(73.52%)、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64.57%)等,具有很强的被动性,缺乏内生性,诸如了解学科研究热点和前沿(57.9%)、进行日常学习和积累等内在的学术需求较少。并且,由于科研论文篇幅短、出版时效快,相对而言,申报科研项目(24.19%)、撰写著作(13.33%)等的参与频率较低,相关需求也较少。

  (2)研究生获取学术信息的途径偏于网络化、高效化和及时性,逐渐脱离传统的学术获取途径。研究生获取学术信息的途径大致包括纸质阅读、网络检索以及在学习实践当中间接获取3类。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更多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获取学术信息,其中商业数据库(79.81%)最常用,搜索引擎(70.86%)次之,学术网站(47.24%)和公众号(40.76%)也是研究生获取网络学术信息的重要来源,但很少有研究生采用RSS 订阅(4.57%)感兴趣的学术信息,对信息的定期定向获取较少。

  从纸质阅读来看,翻阅学术期刊(52.38%)仍是研究生获取学术信息的主流途径,而自行购买图书(24.19%)的人数要明显低于借阅图书(46.86%)的人数,说明研究生更习惯于根据需求临时调取相关图书而很少购买图书以便长期阅读,学术报纸(17.52%)的阅读频率则更低。从学习实践过程来看,研究生更多是在课堂和学术讲座中(32%)记录学术信息,参加论坛、会议(20.95%)的频率较低。

  (3)研究生利用的文献类型集中程度高、类型较为单一。笔者以《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19]中的参考文献类型为标准,将研究生利用的文献类型划分为普通图书、会议录、汇编、报纸、期刊、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档案、舆图、数据集等15 种。调查发现,期刊(83.43%)和学位论文(73.71%)是研究生利用最多的文献类型,因其获取的便捷性高,且能较快反映学术研究动态;而报纸、汇编、标准、电子公告、计算机程序等文献类型的获取途径较少,使用频率也较低,利用百分比均不足10%。

  3.4 不同类型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的差异性

  3.4.1 不同积累方式影响下的学术信息行为

  学术积累的过程贯穿于学术信息的搜寻、获取、鉴别、利用等一系列行为之中。因此,选择不同的学术积累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学术信息行为,笔者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整理出3种类型的研究生的学术信息行为概况。

  (1)渐进积累型研究生的学术信息行为概况包括:①日常用于积累的时间较长,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频度。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渐进积累型研究生用于积累的学习时长为每周5~7 小时,平均每天1小时左右。在访谈过程中该类研究生表示可以保持每天积累学术信息的习惯,具有较强的自制力。

  ②注重积累学术信息中的前沿观点、研究主题和参考文献部分。从学术积累的内容看,题录信息和摘要信息提炼了文章的基本信息,研究者可以从中迅速、精要地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献综述部分则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到某一主题的研究现状,以此归纳已有成果并指出研究空白点;研究主题和前沿观点部分是文章的精髓,研究者可以从中捕获到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并判别文章对某类研究的有效性;文章中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数据部分是文章的骨干,而参考文献部分则可供研究者追根溯源,进一步了解研究态势和发展规律。

  调查结果显示,渐进积累型研究生较为关注文章的主题(50%)和前沿观点(55.56%),并擅于从参考文献(44.44%)中追溯文献来源和相关研究历程。③记录和管理学术信息的方式偏于传统,对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频度较低。积累、获取得到的学术信息如果不加以科学的保管和利用,也不会对科学研究起到帮助。传统的记录方式以纸质载体为主,即在读书卡片或笔记本上直接记录学术信息,或是在一般办公软件中编辑管理。

  此外,文献管理软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实现知识管理与知识组织,这类软件主要包括笔记管理类(如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资源存储类(如百度网盘、iCloud)、文献整合类(如Endnote、NoteExpress)和概念地图(如Mind Manager、Xmind)等工具。调查结果表明,渐进积累型研究生更习惯于采用纸质记录(55.56%)或办公软件编辑管理(63.89%),而因对文献管理软件的了解不足或使用体验不佳等,对其利用频度较低。

  (2)需求导向型研究生的学术信息行为概况包括:①选择检索平台时较为死板、单一,缺乏对不同检索策略的灵活运用。学术信息检索平台的选择决定了研究者所获取学术信息的方向和有效性。需求导向型研究生普遍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检索平台(75.96%)而直至检索得不到相应结果时才试图更换,这种方式无疑会对学术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仅仅依赖于同一个或同一类检索平台无法精准把握相关学术信息,特别是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信息,如果仅仅在中国知网等专指性较弱的检索平台上查找,很可能无法获取最新、最全的内容。

  在检索策略上,需求导向型研究生一般会使用数据库平台自带的检索工具(如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选取“标题”“主题”“关键词”等项组配检索,而几乎不使用专业检索式‍‌‍‍‌‍‌‍‍‍‌‍‍‌‍‍‍‌‍‍‌‍‍‍‌‍‍‍‍‌‍‌‍‌‍‌‍‍‌‍‍‍‍‍‍‍‍‍‌‍‍‌‍‍‌‍‌‍‌‍。②鉴别文献的有用性时主要考虑主题相关度、文献出版物的权威性、文献被引频次等指标。研究者在获取得到学术信息之后,需要对文献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以确定是否能够达到利用预期。其判别指标主要包括文献主题的相关度、作者观点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组织框架的合理性、研究数据和资料的有用性等文献内部特征,以及文献出版物的权威性、来源作者的权威性、发表时间、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等文献外部特征。调查发现,需求导向型研究生首要考虑的是文献主题与自己所研究内容的相关性(90.24%),其次会依据出版物的权威性(56.79%)和文献被引频次(49.48%)等外部特征来判别其价值大小。

  ③对数据库了解程度不足、对学术需求的不明确是造成其检索障碍的主要原因。研究生在学术信息检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碍,概括为检索平台的使用、检索式的构建、检索结果的满意度、检索时间的耗费和检索后的实际运用5个方面。需求导向型研究生由于对检索平台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是受到语言因素(外语及专业检索语言掌握薄弱)的影响,导致在选择检索平台时存在很大的阻碍,无法确定相关学术信息的获取途径(61.67%)。由于不明确所要研究的学术内容,在制定检索式时无法清楚地表达相关学术需求(47.74%),相应的检索耗费的时间也较长(36.93%),检索得到的结果也不够理想(41.81%)。

  (3)二者结合型研究生的学术信息行为概况包括:①相较于渐进积累型研究生,在积累内容和保存学术信息的方法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在积累学术信息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二者结合型研究生每周积累学术信息的时长约为2 到4小时,平均每天不到1小时,相较于渐进积累型研究生在学术积累上花费的精力不足,且频度具有不稳定性,会因其他事件调整安排而缩减学习和积累的时间。

  而在积累的内容上,研究主题(73.76%)、前沿观点(72.77%) 和摘要信息(62.38%)是其关注的主要内容,在积累和保存学术信息的方法上习惯于纸质记录(45.54%)和办公软件管理(77.23%), 偶尔会使用百度网盘、iCloud 等资源存储类工具(40.1%),整体偏向传统型保存方式,与渐进积累型研究生相似度较高。②相较于需求导向型研究生,在鉴别文献的有效性和检索中遇到的阻碍上有一定的趋同性,在选择检索平台和制定具体的检索策略上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者结合型研究生在选择检索平台时一般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平台(73.27%),但有时也会根据研究主题的特殊性灵活选用其他平台(41.58%),在制定具体的检索策略时同样惯于选用“标题”“主题”“关键词”等检索项,但有时会因对检索结果不满而撰写专业检索式;在鉴别文献的有用性时主要考虑主题相关度(86.14%)、文献出版物的权威性(59.41%)、文献所含资料或数据的有用性(55.94%)、文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54.46%)等指标。在检索过程中同样存在对数据库了解不足(63.37%)、检索的查全率或查准率较低(44.06%)、检索耗费的时间较长(41.58%)等阻碍,与需求导向型研究生并无显著差异。

  3.4.2 选择不同学术积累方式的影响因素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研究生选择不同的学术积累方式主要受到个人因素、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个人因素是导致选择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对学术的态度和个人的时间分配。首先,在个人对学术的态度方面,能够意识到学术积累的重要性且对专业知识本身有浓厚兴趣的研究生通常会选择渐进积累型或二者结合型的积累方式,以便提升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而对学术持有功利心态,将来不打算继续走学术道路的研究生通常会选择需求导向型,以便快速达成阶段性目标。其次,在个人时间分配上,选择需求导向型的研究生表示时间是决定其选择学术积累方式的关键因素,部分研究生尽管有长期进行学术积累的意向,但由于无法合理分配和协调时间,最终选取了自由度相对较高的需求导向型。

  信息因素主要包括学科要求和网络资源本身的特性影响。首先,不同的学科要求导致了选择的差异性。对于部分新兴学科,研究者需要及时抓取其热点和前沿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对部分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研究者需要对前人所取得的成果有系统的了解和探究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这些都是研究生选择定期积累学术信息的重要原因。另外,网络资源丰富,其获取方式便捷高效,因此部分研究生习惯于临时从网络中调取学术信息而忽略了平时的积累过程,偏于需求导向型。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周围同学的学术积累习惯和研究生导师的间接影响。从问卷结果来看,研究生受到周围同学影响的比例较低,很少有从众心理的存在。而在访谈过程中,部分选择二者结合型的研究生表示选择此种学术积累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有时为了完成导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或是定期组会的要求而不得不选择定期积累学术信息。

  3.5 研究生对不同学术积累方式的态度

  3.5.1 对3种学术积累方式优缺点的评议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就各种学术积累方式的优缺点向受访者询问,得出其认知概况。

  渐进积累型的积累方式对于知识的积淀和深度挖掘具有重要意义,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这种习惯也有其客观局限性,研究者通常着力于对自身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还有所欠缺,若借助网络检索,则能对知识的把控更加全面,涉及文献计量方面的研究时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需求导向型的积累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短时间内效率高的特点,对于特定主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会对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宽、理论深度的挖掘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采取这种积累方式获取的信息往往趋于表象化而缺乏内在性的理解和掌握。

  二者结合型的积累方式一方面可以在横向上广泛积累知识,以了解学术热点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纵向上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深度、定向的研究,对于学科知识的把握更为全面、客观。相较于渐进积累型的学术积累方式而言,这种积累方式在知识的储备量和钻研程度上又是有所欠缺的,在研究生主观学习意愿不强的情况下,部分研究生很容易偏离至需求导向型的积累方式。

  3.5.2 对需求导向型研究生占主流的态度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属于需求导向型,即在学术积累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仅在有特定学术需求时才会主动获取和利用学术信息。在简要描述这一现象后,笔者向受访者询问相关看法和意见,整理得到研究生对此的态度大致可分为3类。

  第一类研究生对此现象持批判态度,认为从事学术研究离不开长期的知识积累,研究生过度依赖网络数据库只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及时改变现状,提高学术素养。

  研究生的“研”就是用斧子去开石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既然决定了一个方向去努力,就要下定决心……因此研究生的学术工作就要做好日常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开花结果。

  ——女,哲学,硕士二年级

  研究生越来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丧失批评精神和发散性思维习惯……发现不了问题,只能片段化描述、重复,没有能力形成完整思路。

  ——男,管理学,博士二年级

  第二类研究生对此现象不置可否,认为这一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如果研究生个人能自主把握学习规划且达到既定目标,则不需要对此做出改变。

  学术检索的能力也很重要,只要不是剽窃,那么应试性阅读无可厚非,而且应试性阅读同样可以汲取学术知识。

  ——女,法学,硕士二年级

  国内研究的课题大多很宽泛,问题通常表面化……对于学界权威是哪些,哪些泰斗的研究值得一读,研究生通常了解不够,学界也缺乏足够的介绍,因此研究生在学术积累中存在一定的客观阻碍。

  ——男,文学,硕士二年级

  第三类研究生对此现象持无奈的态度,认为尽管以特定需求为导向的学术积累方式不利于研究生的学术发展,但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我觉得要改变这一现象是很难的,这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导向在哪里的问题……很大部分研究生读研或读博的目的是为了在找工作的时候能有更好的竞争力,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措施也无法强制改变这样一个人的兴趣,无法改变这种功利的心态。

  ——男,历史学,博士二年级

  从上述结果看,研究生对学界需求导向型研究生占主流的现状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在这种学术积累方式的影响下,研究生无法对知识“细嚼慢咽”,而只在检索学术信息时“囫囵吞枣”,长此以往只会对学术研究产生更大的弊端,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相关危机。

  4 结论

  综上实证研究结果,大部分研究生的学术积累方式偏于需求导向型,另一些为二者结合型,而渐进积累型研究生屈指可数,传统的学术积累方式已逐步被以检索为主流的“短平快”式研究取代。

  就其影响因素而言,研究生学术积累方式的选择主要源自个人、信息、环境3个层面的因素。其中,个人层面主要包括个人对学术的态度和个人的时间分配,信息层面主要包括学科要求和网络资源本身的特性影响,环境层面主要包括周围同学的学术积累习惯和研究生导师的间接影响。

  在不同学术积累方式的影响下,研究生呈现出不同的学术信息行为。一方面,渐进积累型研究生和二者结合型研究生虽然有学术积累的意识和习惯,但对知识的挖掘和钻研的力度尚有欠缺;另一方面,需求导向型研究生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过度依赖网络数据库,但还存在检索平台把握不够灵活、检索策略缺乏专业性等弊病。

  5 建议

  5.1 端正学术态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大部分研究生在选择读研时是出于功利心态,即为了增强未来工作的竞争力而非一心追求学术,因此才会在科学研究时缺乏钻研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容易依赖于网络资源,这样形成的学术成果往往质量不高、创新性不强‍‌‍‍‌‍‌‍‍‍‌‍‍‌‍‍‍‌‍‍‌‍‍‍‌‍‍‍‍‌‍‌‍‌‍‌‍‍‌‍‍‍‍‍‍‍‍‍‌‍‍‌‍‍‌‍‌‍‌‍。要改善这一点,研究生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学术态度,认识到学术积累的重要性,并合理规划学习时间,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在对学科知识深化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同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既在平时积累的过程中扩大获取知识的广度,又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借助学术数据库等对文献资料有纵深的把控,切实提高个人的学术素养与治学精神。

  5.2 改善学术信息服务,激发学者研究兴趣

  新技术对传统学术积累方式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发展契机。信息服务机构应积极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以激发学者的研究兴趣,进而为文献调研工作提供更加充实的保障。例如,学术数据库可以更加精细地整合学术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定期推送优秀成果;学术APP可以通过提供网络课程拓宽研究者阅读的广度,培养研究者的多学科思维,让众多学术成果得以共享。

  5.3 加强多方学术引导,形成良性学术氛围

  导师在研究生的科研生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研究生的良性引导是改善学界风气的必要途径。首先,在思想上,导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日常积累的意识,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使其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进而提高思维的活跃度,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规定阅读时间、阅读量等指标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其次,在形式上,应多召开学术研讨会,让研究生在交流中有更多的思考;还应鼓励学生申报科研项目、自主参加学术论坛等,在具体的调研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研究生对网络资源的依赖性,创作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此外,学校也应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学术活动等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逐步减缓学术研究的浮躁风气。

  参考文献

  [1] 叶继元等. 学术规范通论[M]. 第2 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王延飞. 从马克思身上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J]. 科协论坛,2018(6):16-19.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科协论坛下半月》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月刊)1986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的科技类学术期刊。本刊严格遵循“严谨、唯实、优质”的方针,力求体现“高层次”、“跨学科”、“开放性”三大特色。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