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基于儿童视角的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一小和官坦小学户外空间使用后评价

时间:2019年11月2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随着国内外小学户外空间研究的发展,儿童视角的空间评价日趋增多。以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的东涌第一小学及官坦小学为例,通过地图标记、儿童相机拍照法、头脑风暴、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校园户外空间的评价。评价发现,从儿童视角出发可以直观地发现校园

  摘要:随着国内外小学户外空间研究的发展,儿童视角的空间评价日趋增多‍‌‍‍‌‍‌‍‍‍‌‍‍‌‍‍‍‌‍‍‌‍‍‍‌‍‍‍‍‌‍‌‍‌‍‌‍‍‌‍‍‍‍‍‍‍‍‍‌‍‍‌‍‍‌‍‌‍‌‍。以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的东涌第一小学及官坦小学为例,通过地图标记、儿童相机拍照法、头脑风暴、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校园户外空间的评价‍‌‍‍‌‍‌‍‍‍‌‍‍‌‍‍‍‌‍‍‌‍‍‍‌‍‍‍‍‌‍‌‍‌‍‌‍‍‌‍‍‍‍‍‍‍‍‍‌‍‍‌‍‍‌‍‌‍‌‍。评价发现,从儿童视角出发可以直观地发现校园户外空间使用的多元性及阻碍儿童活动的多种因素‍‌‍‍‌‍‌‍‍‍‌‍‍‌‍‍‍‌‍‍‌‍‍‍‌‍‍‍‍‌‍‌‍‌‍‌‍‍‌‍‍‍‍‍‍‍‍‍‌‍‍‌‍‍‌‍‌‍‌‍。儿童户外课程及游戏的类型,会影响儿童对空间的使用及偏好。此外,室内教学空间与户外活动场所的距离以及教师对于儿童使用安全的要求,会影响儿童户外空间使用的范围。儿童群体间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则促成校园环境使用的多样性。小学校园的建设更新与自然或社区环境结合,将是未来教育环境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儿童视角;教育环境;户外空间;使用后评价;乡村小学

小学户外活动

  小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属于儿童教育环境讨论的范畴,在风景园林学科基础上,涉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其关注儿童、教育、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核心在于提升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支持。

  国外研究重视儿童与环境间的复杂关系,将其互动性融入对环境评价、环境设计、环境营造的研究中[1],比较注重教育行为、空间体验的细致化分析,以及设计过程的反思[2~1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儿童教育与环境的紧密联系[14]。2000年以后,新型教育模式全面展开,小学户外空间环境研究日趋增多,多集中在结合儿童发展需求以及教育理念更新方面[15~18]。同时,基于实地调研对儿童教育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但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评价体系有待构建与完善。

  国内外户外空间评价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别。国外小学户外环境已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取得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RogerA.Hart认为,对儿童来说,通过评价身边的环境来开始一个环境研究或行动项目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的经验是反映环境问题的起点,校园是儿童参与环境调研、评价、设计、建造最好的地方[19]。

  小学户外环境相关研究,一方面基于儿童在小学户外空间评价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专门设计研究方法及游戏,进行空间使用评价及使用测试。另一方面广泛结合新的移动技术或媒介,进行户外活动及环境分析。研究者会通过绘画、地图制作、笔记等创新方法来促使儿童表达[20]。

  国内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多以成人视角建立评价方法及工具对其进行环境评价,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观察分析、问卷调查是场地研究数据搜集与整理的主要方式。其中,王玮等[21]通过对城市中小学校园场地的实地走访及调查问卷分析,建立了校园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集对分析理论应用于校园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刘静[22]探讨自然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新的教育模式及其对校园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但整体来看,我国在研究方法上的反思与拓展还比较有限。

  因此,本文在学习国内外小学校园户外空间评价工具的基础上,补充儿童视角进行空间数据收集,尝试对小学户外空间使用后评价的程序与方法进行更新。

  1研究对象及方法

  南沙区乡镇地区属于近些年珠三角地区城镇化比较快速发展的地区。乡镇的小学共计66所,小学适龄儿童46321人。其中,校园的户外空间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建设较早,地形改造较少的“自然形态”的校园户外空间;另一类是10~20年建设或更新,场地遵照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的校园户外空间,该类学校占较大比重,且数量呈上升趋势。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的东涌第一小学和官坦小学,前者位于镇中心,后者位于官坦村,均是“标准化小学”的典型代表。

  本研究一方面探讨评价工具的应用,另一方面调研两所学校的儿童及教师,探讨小学户外环境评价方法。对同类型小学的调查研究具有普适性。数据分析过程则主要结合统计学方法、ARCGIS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两所小学的户外活动类型

  根据问卷及访谈得出,两校儿童课后户外活动类型相似,原因如下:1)小学阶段的儿童喜欢做游戏、与同学聊天、散步和体育运动等课余活动,这些活动适应他们追求趣味性,对社交、健身和运动的需求;2)由于校园依据国家规范,统一进行标准化建设,学校的户外活动空间局限于健身设施和球场、操场等运动功能的场地,缺乏其他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活动设施和场地规划,使得儿童的课余活动受到限制。

  但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儿童的活动类型差别较为显著。

  男生更关注于热闹的体力型活动,如“你追我赶”“枪战游戏”等;女生倾向安静的环境,她们更多关注益智类脑力活动(如词语接龙)及与自然相关的事物,并进行一些小范围的游戏。

  低年级儿童活动偏向体力型,如追逐嬉戏这种较为简单直观、接近儿童天性的活动,类型分布较广。随着年级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中高年级儿童活动类型更为集中,有较多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脑力活动,且与同学聊天的比例随之增加。这种趋势与高年级儿童社交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相吻合。

  总体而言,儿童在小学阶段行为活动变化较大,在设计中应充分尊重不同性别及年龄儿童之间的差异,营造出符合他们各自特征的活动空间。

  2.2儿童空间偏好选择

  利用ARCGIS进行空间联合,统计出两校儿童对户外空间的喜好程度,总体结果类似:儿童课间最喜欢的户外空间是走廊、足球场和中庭花园。但低年级及中高年级儿童间的选择差别较明显:低年级的儿童所处楼层较低,一般选择在中庭花园和操场活动;而随着楼层升高,加之课间有限,走廊空间便成为中高年级儿童主要的活动场地。

  根据统计,儿童对空间喜爱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依次是教室到户外场地的距离、户外场地的趣味性及活动空间的大小。可见,距离是影响儿童对户外空间喜好的关键。在未来探讨中,可对不同建筑楼层户外或半户外空间进行趣味性优化,增加户外空间的可达性和公平性。

  2.3色彩偏好

  根据统计,两所学校的儿童均对纯度、明度、饱和度较高的颜色较为敏感,如红、蓝、黄、绿、紫等。总体来说,两校女生对色彩的感知程度均比男生强。

  在两校学生接受相同常规美术课程的背景下,东涌第一小学儿童对色彩的感知程度较强,除了能列举出常规的色彩名称外,还能列举出其余特别的名称,如铂金、琥珀、抹茶、宝蓝、靛蓝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东涌第一小学儿童们课间自发进行的一种叫“摸颜色”的游戏相关,即输的人说出一种颜色,大家迅速找出这一色彩并触碰,若在有限时间内未找到相应色彩则会受到惩罚。调研发现,东涌第一小学教学楼外墙面有大面积的彩绘,为儿童的色彩游戏提供了环境支持。

  色彩对儿童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有重大意义,传统的色彩教学会通过照片或书本的方式让儿童被动接受,但在培养兴趣和实践探索方面有所欠缺,可将户外空间与色彩结合起来,用一些实际的场景和活动进行教学解析。

  2.4阻碍活动及场所使用的因素

  根据调研,儿童认为“教师的限制”是阻碍活动的主要因素‍‌‍‍‌‍‌‍‍‍‌‍‍‌‍‍‍‌‍‍‌‍‍‍‌‍‍‍‍‌‍‌‍‌‍‌‍‍‌‍‍‍‍‍‍‍‍‍‌‍‍‌‍‍‌‍‌‍‌‍。户外空间的开放性和贫瘠性,使儿童几乎总是暴露在老师或其他学生的监督之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户外探索。教师表示,限制儿童使用的原因主要包括非课程内容及确保儿童安全。例如出于安全考虑,两所学校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园是禁止儿童进入的(除非特殊的活动)。尽管如此,儿童在拿着相机拍摄过程中还是会透过栅栏窥探里面的植物。而通过对儿童及老师的访谈,发现更多的事故发生在活动设施、硬化地面及运动项目上,而不是校园的自然景观。教师和管理者需平衡对校园安全风险的认知。

  此外,阻碍活动的因素还包括活动难度、功能及对自我保护意识。活动难度体现在:1)游乐设施为成人尺寸,儿童操作不当容易受伤;2)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大多数球类活动难度较大,且在该类区域活动易与高年级儿童产生冲撞。功能体现在空间类型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儿童的自我保护体现在“害怕小动物”“生物园里有蛇”“沙子会弄脏衣服,吹进眼睛”等。

  2.5儿童心中的理想校园

  在对中高年级儿童进行以“理想的校园”为主题的头脑风暴及问卷中,他们提到的关键词更多是“高科技”“现代化”或“游乐设施”。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儿童平时接触较多的电子设备,学校开设的科学类课程(官坦小学定期开设无人机课程)及假期常去大型人工游乐场有关。

  东涌第一小学的儿童提到“池塘”“绿树成荫”“花草树木”“探险”等与自然要素相关的词汇较官坦小学多。此外,在儿童相机拍摄中,两校儿童所拍摄的自然要素出现的频率虽没有显著的区别,但东涌第一小学拍摄植物照片特写较官坦小学多。研究发现,这一结果可能与东涌第一小学开展的“乐善”教育课题相关,即与大自然结合,定期组织儿童跳大自然快乐操,并带领学生到周边农业基地看植物种植情况。

  3结论与讨论

  3.1从主体出发,提供多样的儿童教育环境评价工具

  本研究中结合儿童视角,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空间分析。这些方法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它们综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让儿童表达观点。其中,地图标记法与儿童相机拍摄可以避免儿童因语言表达缺陷而“被代言”,使得环境与儿童的互动能更强地被观察与记录,有利于发现结构化研究之外的问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原因询问,尽可能准确地获取更为细节、真实、有效的信息,将成人的偏见降到最低。而“头脑风暴”和“理想小学”的研究方法在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空间评价上需要区别引导。ARCGIS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现数据和空间的关系。这些方法同时也使得儿童对自己的校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更细心观察并学会发现身边的问题。

  但是,方法的使用对于研究者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及耐心,除了面临较多跨学科研究障碍外,还需得到校方的高度配合,复杂性、不可控性因素较多。与此同时,研究者缺乏相关技术的支持,即儿童语言如何更为精确地转译为专业设计语言,客观性有待提升。

  3.2空间使用的多样性是校园户外空间拓展的方向

  通过对南沙两所小学的调研,可发现不论是儿童与教师,还是有年龄、性别差异的儿童之间,都有各自对校园户外空间关注。

  老师更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多考虑课程以内的事(如体育课),而对于课程安排以外的空间使用状况未作过多考虑,且对学生活动做较多干涉;儿童关注的是空间是否好玩,如何缓解学习压力等。但从户外空间的使用需求来看,课程外的户外空间使用时间实际上比课程内的使用时间更长,而小学户外课程及课外儿童间的互动交往模式,是决定校园户外空间使用方式的关键。教师的限制,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于空间的印象及使用。

  而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儿童之间的发育差异亦不容忽视。如男生好动,女生喜静;低年级儿童主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探索和理解他们的世界;中高年级的儿童对正式操作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需要正视这种差异,促成校园环境使用的多样性,提高空间使用上的公平性。

  3.3城镇化下乡村小学校园的发展潜力

  在城镇化及现代化的冲击下,南沙区大部分小学户外环境建设趋向统一化、标准化,与城市小学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乡村小学所处的自然地域空间相较于城市小学而言,仍有极大的优势,特色的乡村环境可转化为独特的教育资源。

  研究中发现,学校面积较大、空间色彩较为丰富、开展与自然相关的户外活动较多的东涌第一小学,儿童户外体验更丰富,他们所陈述的偏好更多样化,更倾向于自然,户外空间的使用也更复杂。而Harvey认为[25],对自然元素的高度偏爱是环境教育成功的一个衡量标准。因此,乡村校园的建设或更新应加强与当地自然、生态、社区人文环境特色结合,既善用本地资源,亦可促进乡村儿童的成长及地方社区文化延续。

  相关教育论文范文阅读: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之我见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使每个生命都能更加精彩。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