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究

时间:2018年07月2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下面文章依据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分析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提出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从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价主体、考核指标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实践证明,该考核方式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下面文章依据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分析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提出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从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价主体、考核指标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实践证明,该考核方式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模式,考核方式改革

组织行为学

  一、引言

  课程考核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既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也检验教师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教师从反馈中发现教学存在的缺陷,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许多从事《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许多教学理论和方法。

  张宏涛等(2013)[1]提出过程化考核模式,具体为过程合理划分、过程淘汰机制、考核形式多样、考核激励制度和考核成绩统计;韩子君(2013)[2]提出考核模式应为汇报式考核、互评式考核、五分制及评语结合、适量的书面考核四种形式;张雪荣(2013)[3]提出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配比,课程考核形式要多样化,考试内容要侧重于理论的实际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但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对于考核内容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及规律的一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基本理论,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的认识、预见和引导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又要学以致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为“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依据出勤率、作业成绩和课堂发言;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大,试卷题型涵盖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这些题目有极大的局限性,无法反映课程中实践性强的内容,学生考前突击一周便能应付考试,考完后便抛之脑后。

  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局限性体现为:强调考核知识性内容,忽视培养实践能力;考核形式单一,忽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主体有限,忽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考核目的功利化,教师考试认识任务化,学生考试认识结果化,最终形成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同感,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和调节功能发挥失常。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应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应以培养“应用”水平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也要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4]。因此,课程考核方式必须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及教学模式,这就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必须贯穿日常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和考试环节紧密联系,同时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为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考核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具体采用“全过程—多元化—考能力”的方法进行考核。“全过程”是指学习的全过程伴随考核,如课堂抢答、随堂测试、期末检测等,分段多次进行考核,这有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不足;“多元化”是指考核形式多样化,如小组讨论、PPT汇报、团队游戏等;“考能力”是指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要通过期末团队游戏、课堂游戏及一些活动来体现。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1.考核内容系统化。

  依据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考核内容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知识考核。挑选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核心部分,即学生必须掌握部分进行检查考核,集中在随堂检测和期末考试中进行。第二,能力考核。这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考核的重点及难点,可通过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完成。实际操作时计划采用课堂讨论、小组PPT展示、团队游戏及课堂问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第三,素质考核。这主要从学生是否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间针对课程的互动等方面进行考查。

  2.考核方法多样化。

  本课程拟采用五种考核方法。第一,课堂随机提问。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提问主要针对学生课前知识点的预习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第二,课堂讨论。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大多以案例分析为主。第三,课堂抢答。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和玩手机等情况,主要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的应用状况。第四,小组PPT讲课。这种考核方法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具体实践体会课程中群体理论的相关内容。第五,参与课程的各项活动。活动大多以游戏或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寓教于乐,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

  3.考核评价全程化。

  依据多元教学理论,为体现教与学过程的完整性,本课程拟采用“成绩100%=考勤10%+小组讲课10%+期末笔试30%+期末面试20%+激励30%”的全程化考核评价方式。

  第一,过程性评价。本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50%)以激励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本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由课堂讨论、课堂抢答、随堂检测、小组讲课和参与课程的各项活动五个部分构成。

  第二,终结性评价。本课程终结性评价(50%)采用面试和笔试结合进行。期末面试中,学生以小组做游戏的形式展现,具体游戏与课程理论相结合,通过游戏深化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试环节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归纳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主体多元化。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二是为加强同学间的互相督促和相互促进,本课程考核在小组讲课PPT环节后增加小组间互评,最后算出每组的最终得分。

  四、《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效果

  为了检验《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成果,我们对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调查对象涉及三个班级,包括土地、行政、人力三个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85%的学生认同这种考核模式,71%的学生感受到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带来的激励作用,84%的学生认为在首次《组织行为学》课堂上给自己设置目标分数合适,67%的学生经过考核愿意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92.4%的学生认为《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对其为人处事和职业规划有启发,96%的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不过,通过这次调查发现,这种考核模式的比例还需要调整,因为51%的学生认为这种比例不合适,40%的学生认为教学及考核环节还需增加其他因素,比如,把小组讲课改成自愿式,增加互动性游戏等等。

  五、结语

  通过近几年对《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摸索,我们深感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的不易,本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体现了考核全程化、多元化思想,把考核的激励、调节、导向及反馈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教育论文阅读:课堂教学改革和产学研定制式培养

  这篇教育论文投稿发表了产学研定制式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在企业顶岗技术培训,以适应企业的订单需求。这对产学研“定制式”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