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世界一流涉农高校特色战略的生成逻辑与实现机制

时间:2021年08月09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特色战略是涉农高校应对内外部发展需要的战略必然选择。通过11所世界一流涉农高校的比较研究,涉农高校在内部资源优势、院校哲学导向和外部环境压力的三重逻辑作用下形成了特色战略;通过目标、建设及保障的三维实现机制,不断加强内部实力,推动社会创

  摘要:特色战略是涉农高校应对内外部发展需要的战略必然选择。通过11所世界一流涉农高校的比较研究,涉农高校在内部资源优势、院校哲学导向和外部环境压力的三重逻辑作用下形成了特色战略;通过目标、建设及保障的三维实现机制,不断加强内部实力,推动社会创新发展。我国涉农高校可借鉴国外经验,利用特色战略,通过以小建强,与产业、政府进行三螺旋协同创新,从提供者导向逐步转为消费者导向,逐步促进内部治理精准化,使涉农高校实现利基化生存,引领产业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涉农高校;特色战略;生成逻辑;实现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

  涉农高校自建立起,就肩负着为国、为民的使命,为“三农”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涉农高校要如何在竞争中获发展,战略选择是关键。如何选择战略,综合权衡内外部因素是重点。从涉农高校内在属性看,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其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设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有明确的就业去向、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对应、相对稳定的科研领域等特征[1],亟须发挥特色获得竞争优势;从外部发展需求看,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及新农科建设的持续推进和社会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涉农高校面临着更高要求和更多期待,亟须利用特色满足需求。

  可见,特色在涉农高校未来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特色战略是涉农高校应对内外部发展需要的战略必然选择。特色战略是特色意识的觉醒,实质是一种错位发展战略[2]。涉农高校应如何生成和实现特色战略?世界一流涉农高校的发展实践对我国涉农高校发展具有较大借鉴作用。本研究从高等农业教育创立地(欧洲)和兴盛地(美国)两大区域中选取2017-2020年连续4年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居农林学科世界前100名的11所一流涉农高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农业学院,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马里兰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涉农高校发展有所借鉴。

  一、涉农高校特色战略的生成逻辑

  若雷和谢尔曼从高校内部因素考虑,认为高校战略模式与两个重要事实相关,即学校的资源基础及主导性学术定位[3]。根据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外部因素对高校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涉农高校特色战略生成具有三重逻辑,即内部资源优势、院校哲学导向和外部环境压力。

  (一)涉农高校的内部资源优势内部资源主要指内部学科专业、师资、研究和推广平台等方面。涉农高校以“农”起家,在其整个学科专业体系中,涉农学科专业起到主导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相关支持涉农学科专业发展的学科和专业领域。师资队伍是涉农高校创新的主力军,这支队伍知农、教农、研农、为农,是涉农高校不可或缺的资源。科研中心、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也是涉农高校的重要资源,融育人、科研与推广为一体,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服务区域社会发展。这些资源既是涉农高校立身之本,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特色源泉,资源越丰富,越能提高涉农高校进行内部自我改革和迎接外部挑战的能力,对涉农高校发展越有利。

  (二)涉农高校的院校哲学导向

  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有两种,即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4]。这形成了提供者和消费者两种院校哲学发展导向。前者实为尊学,关注大学内部的知识生产,“为教师提供资源,使他们拥有最大限度的学术自由来从事教学和科研”[5],对外界变化的关注度较低;后者实为崇术,认为教育目的是为解决现实问题,“对市场需要更多的认识,并按市场要求来设计研究进程和课程”[6]。涉农高校在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独特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涉农高校发展必须选择“消费者导向”的院校发展哲学。事实证明,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几乎都将崇术为导向,促使其办特办强。

  (三)涉农高校的外部环境压力

  涉农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部环境压力密不可分。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因为社会对农业人才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在欧洲创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农业学院等高校的前身正是于此时期建立。

  而后,随着美国对农业发展的迫切性,赠地学院应运而生,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在美国迎来了兴盛期,普渡大学、马里兰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等高校正是赠地运动的直接产物,以培养大批农业人才为主要目的。由此可见,外部环境对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是涉农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全球的主要挑战是既要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又要避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7]。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已提升到更高层次,更加关注农业、环境发展与人类间的关系,着眼人类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涉农高校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围绕核心学科专业、师资、平台基地等内部资源,采取多种举措,形成自身独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战略也就呼之而出。

  二、国外一流涉农高校特色战略的三维实现机制

  涉农高校特色战略包括生成层和实现层。如上文所述,世界涉农高校在内部的组织资源优势和崇术的院校哲学导向以及外部变革和需求的综合作用下,催生了特色战略。生成而后,重在达成。在实现层,世界一流涉农高校通过目标、建设及保障的三维实现机制,不断提升内部实力,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目标,即以崇术为导向,为涉农高校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建设,即抓住涉农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师资、平台基地等关键资源,有的放矢加强建设,体现了利基化生存之道;保障,重在提升治理能力,以需求为风向标,适时调整战略,依托大数据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链,确保精准化施策,最终实现特色战略。因此,目标是纲领,建设是核心,保障是基础,目标、建设及保障等三维实现机制使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在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协同创新中保持优势地位,并逐步成为三螺旋创新的主体,引领产业创新,促进国家发展。

  (一)战略目标定位:引领发展的“指南针”

  发展目标是大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8]。世界一流涉农高校特色战略目标体现出崇术导向和以农立校两个特点。

  1.崇术导向,服务社会发展所需

  涉农高校的发展是社会需要及高校回应这一需要的产物[9]。首先,要回应的需要是培养涉农产业人才。第一次产业革命爆发,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急需,促进了欧洲农业专门学院的产生。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前身之一———建于1775年的斯卡拉兽医研究所,以培养兽医人才为己任;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前身霍恩海姆城堡建于1818年,是一个教授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机构。美国涉农高校几乎都源自赠地学院,其建立的重要初衷之一即为农工阶级建立州立大学,进而服务经济发展[10]。

  其次,愈发关注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促使“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等领域需要进行根本性改变”[11]。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利用特色优势,不断拓宽农业、食品、自然资源等领域研究,更加关注人类自身。正如瓦赫宁根大学所言:“为了生活质量。”[12]最后,探索和保护自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藩篱,放眼世界,保护和科学开发自然,共同致力于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以农立校,逐步做强做大

  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基本上都以农业专门学院为基础,并逐步发展壮大。欧洲涉农高校发展道路与美国稍有所不同。欧洲涉农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政府,与政府关系紧密,如瑞典农业科学大学主要由瑞典农业部提供资金[13]。它们秉守农林主业,并逐步做强,如法国巴黎高科农业学院始终致力于农业、粮食和林业的发展转型。美国涉农高校“接受了以教学为主的英国模式和以研究为主的德国模式,但美国人又加入了新的东西叫‘服务’”[14],同时受独立自治传统等影响,渐渐成为一个综合体。它们将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融为一体,促使农林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融合创新,逐步从州立赠地农学院发展成综合性大学。

  (二)内部资源建设:特色战略实现的核心

  内部资源建设是涉农高校特色战略的关键。它使高校了解自身的优势、不足和未来的机会,为目标的实现寻找策略[15]。此主要选取涉农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平台基地等关键要素进行探析。

  1.利用优势特色,形成学科竞争力

  优势与特色具有相对性,只有着眼外部需求,紧抓内部建设才能形成并发展。世界一流涉农高校通过食品工程、生命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建设来提高人类营养健康;通过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建设来保护与开发地球,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而学科竞争力虽然形成于大学内部,但展示的舞台在国际[16]。这个展示的国际舞台之一就包括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在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中,世界一流涉农高校所拥有的学科领域按从中心到边缘分为4层:

  第一层,中心学科领域,即所有被分析涉农高校都拥有的学科领域,包括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临床医学等4个学科领域;第二层,紧密相关学科领域,即占比介于80%-91%之间的学科领域,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5个学科领域;第三层,相关学科领域,即占比介于50%-79%之间的学科领域,包括药理学与毒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第四层,其他学科领域,即占比<50%的学科领域,包括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等5个学科领域。其中,欧洲涉农高校主要集中于中心学科领域和紧密相关学科领域,美国涉农高校则拥有所有学科领域,如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拥有22个ESI全球前1%所有学科领域。

  2.注重“三力”建设,涉农专业求精求强首先,重视专业的“凝聚力”。统筹专业资源,秉承不求多但求精的专业建设理念,以涉农专业为主导,持续提升各个专业水平。欧洲5所涉农高校专业数平均仅21个,其中,涉农专业占专业总数比平均达72.4%;最高为瑞典农业科学大学高达95.2%,最低为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达57.9%。

  其次,重视学生的“责任力”培养。对11所世界一流涉农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内部结构(层次、功能、素质和类型)进行分析:在层次上,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在功能上,培养公民、服务社会;在素质上,注重养成批判思维和公民责任感;在类型上,突出应用型,即人才要为社会服务。其中,通识教育是培养“责任力”的重要手段。世界一流涉农高校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普渡大学将通识教育分能力与学科两大模块8个领域;马里兰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改革计划(TGE),重视通识教育师资培养。最后,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力”。加强实习实训,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实践环节包括学前实习、学习期间实习、项目教学、实践学期及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等。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有机农业和食品系统专业的8个必修课程模块中,有4个模块要求学生深入一线实践[17];瑞典农业科学大学要求农科学生须进入农场无偿劳动7个月、理论讲授5个月、基础训练1个月[18]。

  3.提高教师的“服务力”,开放办学汇聚人才大学发展的关键在教师[19]。世界一流涉农高校非常注重提升教师服务产业能力,评价师资水平不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衡量,而是重教师对推动产业发展起的作用。这使教师非常重视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研究伙伴、企业等合作,共同为产业服务。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将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作为准入、考核、晋升的重要条件。德国甚至从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师资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开放办学,汇聚全球精英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世界一流涉农高校的外籍教师平均占比为18%,美国的涉农高校外籍教师比例高于欧洲涉农高校,外籍教师数最多是普渡大学,占41.08%,如图3所示①。

  三、相关启示

  世界一流涉农高校特色战略的生成与实现对正处于改革深水区的我国涉农高校而言,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一)以小建强,实现利基化生存

  特色战略,从小处着手,以内部关键资源为核心将自身建强,这是国外一流涉农高校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之林的关键。11所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在战略规划中,提及最多的不是排名,而是在自身特色资源上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服务相关产业能力,这对我国涉农高校具有较大启示。当前,我国涉农高校仍存在定位不明、特色不显、专业设置趋同化等问题,这与求大求全的发展思路有极大关系。涉农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最大区别在于富有“农”味特色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服务等。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国内涉农高校非农专业比例远大于涉农专业,涉农专业比例与欧洲涉农高校相去甚远。可见,利用特色战略,以小建强实现利基化生存,是我国涉农高校的应选之路。利基化生存策略是指从小处着手、以特色制胜。

  当然,这其中应注意四个问题:其一,充分考量好自身的优势特色资源和未来发展重心所在,抓住关键,争取以点带面。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利用特色学科建立起优势学院,德州农工大学的农业和生命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常被认为是美国该领域最好的学院之一。其二,准确瞄准外部发展需求,与自身特色相结合,但不盲目随大流,而应做到求特、求新。其三,实质性付诸实践。战略再完美也仅停留于计划上,真正见成效,还应着手于实践,稳步推进。其四,实时评价战略成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涉农高校外部形势将更加多变,战略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内外部发展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二)协同创新,成为三螺旋创新主体

  大学与产业、政府始终保持协同创新关系,是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石。三者之间,大学应居于核心地位。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Etzkowitz)教授指出:“为什么大学会处于三螺旋创新系统的核心呢?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第一使命———教育使命。大学拥有学生资源,这些学生是新思想和创新活动不竭的来源。”[21]大学具有的创新力,使之已成为政府的首要议程[22]。

  而涉农高校又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涉农高校具有构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涉农高校当前问题之一就是与产业联系还不够紧密,所育人才非产业所需,所出科技成果非产业真正所要,造成学校与产业相脱节,破解此难题已迫在眉睫。要实现三螺旋协同创新,应当“三步走”。

  第一步,涉农高校与产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质性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并在内部进行主动求变,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切实满足产业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第二步,涉农高校在协同创新链中逐步具有了产业的功能,起到产业的作用,并逐步成为三螺旋系统的核心螺旋线,慢慢使产业开始支持和服务涉农高校发展。第三步,涉农高校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成为三螺旋创新的主体,产业、政府都为之服务,涉农高校真正做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国家发展。

  高等教育论文消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焦虑并重塑文化认同

  (三)扭转导向,回应社会发展之需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多崇术,视消费者导向为院校发展哲学导向,对外部变化的呼应度较高。我国涉农高校受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体制、财政拨款等因素影响,偏提供者导向,与社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以学生就业去向为例,在涉农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中,就业行业比重最高的是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并非学生的第一就业选择。积极扭转这种局面,促使涉农高校从提供者导向逐步转为消费者导向,主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政府和涉农高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首先,逐步改变评价标准。国内在评价高校综合实力时,多看重高校的科研产值,包括科研论文、项目、奖励等;在评价高校教师水平时,也多以论文、项目等为杠杆,使高校、教师仍以科研为主导,教师重心不在育人上,更不在为社会服务上。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有用之才,能发挥实效的技术成果,这才是评价高校及高校教师的真正标准。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33-35.

  [2]苏宇.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13-16.

  [3][5][6]D.J.Rowley,H.Sherman.FromStrategytoChange:implementingtheplaninhighereducation[M].SanFrancisco:JOSSEY-BASSPress,2001:26,31,32.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3.

  [7]WEZELA.AgroecologyPracticesforSustainableAgriculture: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MakingtheTransition[M].NewJersey:WorldScientificPublishingEuropeLtd,2017:419.

  作者:黄敏1,2,陈炎辉1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