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气象环境职称论文范文城市环保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时间:2013年05月2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城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城市环境保护涉及这个系统的各个方面。天气变化是和人类息息相关,并且变换莫测。本文就城市环境保护和天气变化的复杂关系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措施。

  摘要:城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城市环境保护涉及这个系统的各个方面。天气变化是和人类息息相关,并且变换莫测。本文就城市环境保护和天气变化的复杂关系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 环境保护,天气变化,论文发表,城市化

  引言

  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原地偏僻郊区的气象观测站, 现已陷入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 城市或乡镇规划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发和扩大, 导致气象探测环境遭受影响和破坏日趋严重。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气象探测环境遭受影响和破坏的事件多达上千起, 今年上半年, 百色市气象探测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气象违法案件也达十几起。如何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不再继续遭破坏, 已成为目前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也是气象行政执法工作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气象行政执法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系列的天气变化,那我们怎么控制让他们朝着一个良行的方向发展呢?

  1 城市环保和气温的关系及措施

  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化进程中,“混凝土森林”不断扩大,绿地和水体逐渐缩小,工业化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热岛”。谈建国认为:“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城市下垫面状况发生改变。城市建筑物密度越大,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吸收就越明显,地面通过长波辐射损失的热量越少,城市气温就会越高。另外,城市里密集的人口分布和汽车保有量、空调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等,种种人为热加剧了城市热量的排放,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城市化对高温等气象灾害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谈建国告诉记者,通过对上海市热岛年际间变化考察,从气象观测站多年数据来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热岛效应影响比较小,2000年以后热岛效应明显增强。随着近郊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近郊的温度也开始与上海市中心区域温度接近一致,且目前已经处于同步平缓增长的趋势。 不仅如此,从全年来看,在七八月盛夏高温期间,白天热岛效应最为强烈;从一天来讲,市中心与郊区在下午两三点出现最大温差。城市热岛的强烈效应与高温发生的季节、时间重叠,热岛效应增强的趋势,更加剧了高温热浪的危害。

  城市高温已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气象灾害。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医疗气象专家谈建国称,城市持续高温形成的热气团,首先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它不仅能直接导致更多人中暑,还会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烟尘污染,使居民患咽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机率大大增加。在炎热的环境下,死亡人数会提高,如2002年印度因受热浪袭击造成1200余人死亡,2003年欧洲酷暑导致了2.2万人丧命。炎炎夏日,为防暑降温,人们普遍使用空调、除湿器、风扇等电器,引起城市用水、用电的紧张,能源消耗量剧增。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受高温影响,七八月是用电量的最高峰,用电负荷超重,如遇“电荒”就不得不采用拉闸限电的方式,如此一来,就会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高温干燥的天气一方面给城市绿地系统造成危害,破坏园林绿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城市和森林的火险,带来安全事故隐患。如2007年希腊就经历了最严重的森林火灾,近一半国土面积受到影响,高温就是其幕后凶手之一。烈日高照时期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期,主要因为高温造成路况不好和司机易困倦所致。气温超过30℃时,暴晒下的沥青路面会软化发黏,增加行驶的危险。入夏以来,各个城市因高温引发的交通事故明显增多。此外,热气候会造成城市区域性气候的改变,影响局部地区臭氧层,诱发土地干裂、河床暴露、水源枯竭等灾害,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破坏。

  城市发“高烧”了!谁来为城市开几副效果明显的“退烧良药”? “城市规划必须考虑气象条件。”全国政协委员徐一鸣认为,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出发,如不重视城市发展对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考虑气象条件,不仅能达到预期的防灾目的,还能从低碳发展角度取得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如北京市根据当地气候规律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楔形绿地,一方面美化环境,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吸收城市空气中的热量,为市民创造了更为舒适宜人的环境。专家认为,从个人因素来说,节能减排 从我做起:每月少开一天车全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夏天空调调高1℃全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17万吨;每月少喝1瓶啤酒全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人人做到种植“绿色植物”,倡导“绿色生活”,都能对局地“降温”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讲,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考虑多种气象因素,让气象成为“热岛”的“降温剂”,则是另一剂关键的对症良方。 气象条件与城市选址、城市功能区布局、建筑形式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城市建设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科学利用气候条件,扬长避短,合理布局。立足当地优质气候资源,发展风能、太阳能,走低碳经济之路;加强城市绿地和“通风道”建设,扩大城市的树木、草坪覆盖率;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满足城市高温时的应急处置需求,提高城市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们工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2 探测环境保护的对策

  2 .1 强化气象部门对探测环境的自我保护意识

  气象探测环境是气象工作的生命线,“保护探测环境、人人有责”要成为所有气象人的共识。探测环境保护线要前移,从最基层的业务人员日常监控人手,严把防雷报建审批关,及时发现苗头,及时介人处理。同时气象部门要在不断发展气象事业、改善办公环境和职工办公住宿条件的过程中,注重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不应该出现因单位小利益而自我破坏的现象,这也需要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政府加大对基层台站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台站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基层台站的干部职工能够安心并积极工作。

  2.2 继续加大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依照《气象法》规定,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不仅是气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当地政府的一项职责,要多方参与才能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气象法律法规的广泛宣传和普及,尤其要加强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宣传、沟通,及时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有关情况报送相关部门备案,促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公众对气象探测环境和探测设施保护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自觉性。

  3.3 争取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纳入到当地城乡建设规划

  做好与当地政府、规划建设部门的协调工作,建立日常的协作机制,了解当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城乡建设规划,并密切关注规划的修改、变更,出现影响或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情况时,及时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力争将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从规划审批这道程序上把住关,从根本上进行保护,实现城镇化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总之:要减弱灾害天气对城市的影响,还需加强城市建设气象规划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与服务系统,充分考虑城市气象因素,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