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语文教学研究中尊奉文体特征的重要性

时间:2017年11月20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语文教学研究一直把内容选定和教学策略当做研究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从语文课程核心目标、文本内容、文体特征三个方面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法。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要能够形成从一篇文本中,把握其文体特征,带出同一类型的文本教學方式,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

  语文教学研究一直把内容选定和教学策略当做研究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从语文课程核心目标、文本内容、文体特征三个方面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法。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要能够形成“从一篇文本中,把握其文体特征,带出同一类型”的文本教學方式,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认知力、学习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的演变,文本定位

  在平时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常见到课上教师随性发挥的现象。近来,观摩的一节校内公开课再现了这种情景,触动了笔者思辨的欲念,真有不得不言说一番的冲动。

  《语言的演变》一文是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研究汉语言文字的经典之作,里面介绍了汉语从古到今的变化。从文体来看,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而且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但是,校公开课的执教教师并未关注这一客观事实,反而专注于文中的大量文言特殊现象,让学生讲解文言词汇的意义及用法。很明显,这样的课文被执教教师上成了文言文翻译课,远远偏离了文本特征。

  课后研讨时,教者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学生基础薄弱,想借此多让学生掌握一些文言表达及翻译规律。表面看,这个初衷是善意的,为学生学文言文打基础嘛。但是深究起来,这样做没有突出教学目标,没有突出文体特征。首先,教师的这个教学决定过于草率、随性,这种教法充其量只能让学生懂得个别文言词汇的翻译,无法让学生掌握语言在流变过程中的规律。教师的做法只是舍本取末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其次,从学生层面来讲,受教师影响,他们今后会以此方式为导引,偏执于一些细枝末叶的文本阅读,无法获得针对不同文体的文本阅读方式。为此,教师应该立足文本,采取适应性的教学策略。

  一、研习文本,准确定位文体特征

  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选好、用好教学的重大凭借或载体——教材文本。

  阅读文本,需要整体感知文本呈现的内容。对于教师而言,这项任务并不沉重,甚至比较简易。但是,对于教学而言,仅仅完成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最终是面向学生的。教师易懂的未必就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师能够顺畅地读完的未必就是学生能顺利读下去的。

  但是,这个看似易懂的常识并未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作为教学的重大参照。于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思考实施具体教学——典型的臆想式教学。这种教学导致的效益自然是低下的,不能让学生接受应该接受的知识,不能让他们培养起应该具备的素养。要转变这种状态,教师最应该做的是先沉下心来辨析师生共同面对的文本,看看这个文本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一般具有怎样的行文思路以及表达特色等。以《语言的演变》一课为例,在教材文本研习阶段,教师就应敏锐地发现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与此同时,教师应设计这节课教学基于说明文文体特征的基本思路。

  二、尊奉特征,精准实施文本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教材里的文本是他们学习的重要载体。但是,文本的体例是不同的,如果将文体意识淡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失去了方向。为此,抓住文本的特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以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为例,教师必须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展开教学。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梳理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顺序,在对说明性语言的品味中体会说明文的魅力。在上文提及的公开课中,执教者显然缺乏这种文体教学意识。在公开课中,教师执着于古汉语的现代翻译,他让学生接受的只是汉语流变中极少的一部分,并没有让学生弄清楚汉语从古到今是如何演变的,而且这种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这样的教学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不能培养起学生成长之必需的系统性、缜密性思维。

  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内容,梳理出作者在表述语言演变过程中的说明顺序,继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住语言演变的基本规律。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于文本说明性语言,从相关语言中品味这种文体的表达特色。例如,作者在运用例证法列举“马”的名称时,明确指出有16种称呼;这个表达就比较精准,教师可引导学生透析其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他对汉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在教学反馈及巩固阶段,教师还需要下足功夫,将本文涉及的说明性语言特点、顺序等作为核心训练点,选取适宜的语言演变案例,让学生借此提升说明某种事物或事理的能力,以便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为此,立足文本特征是所有课文教学的出发点,这是决定教学效益的重大因素,不可怠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不同文本,开展一些文体常识介绍,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认识,从而为文本教学前置打下基础。

  三、捕捉契机,适度拓展教学内容

  笔者反对随性教学,但并不反对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客观地讲,随性教学与拓展性教学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随性教学的显著特征是随便,没有计划性,不能针对学生的认知,而是基于教师自身的随意发挥。而拓展性教学则不同,它是基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延伸,是旨在深度提升学生知能的教学。这两种教学的根本差异在于基本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的设计及实施是否以学生的综合成长为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对照之后,我们可以断定拓展性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选择。

  以《语言的演变》一课为例,作者在讲汉语词语在古今发生语义变化的时候,列举了一些例子。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地要求学生找一找所学文章里的相关词语。在笔者执教的课堂里,学生就找出了一些例子。例如:古代说“走”,现在说“跑”;古代说“去”,现在说“离开”;古代说“卑鄙”,现在说“卑微”,等等。在这些适度的拓展中,学生加深了现学文本与已学文本之间的关联,这是有效的教学,利于学生学会知识的贯通与运用。为此,教师需要敏锐地关注学生的基础,针对文本中的有效触发点,随机开展适度的教学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益。为此,教师不可随性做出适合于自身需求的教学选择,而应尊奉文本特征,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做出正确的教学选择,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如此,教学效益的保障与提升就值得期待了。

  参考文献:

  [1]张肖侠. 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定的策略探析[J]. 语文知识,2016,(9).

  [2]李艳.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体的做法[J]. 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语文教学相关内容,您或许还对《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是核心期刊吗》感兴趣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