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临床应用风险及管理方法

时间:2018年07月21日 分类:医学论文 次数:

下面文章主要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临床应用中的风险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文章主要以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的成像原理作为出发点,主要还分析了各种设备系统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再结合我国现有的相关标准来和医院临床进行实践性需求探索,从而

  下面文章主要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临床应用中的风险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文章主要以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的成像原理作为出发点,主要还分析了各种设备系统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再结合我国现有的相关标准来和医院临床进行实践性需求探索,从而就会设计出有关医学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风险管理流程以及其中的有效管理方法。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临床应用,风险因素,管理

中国医药科学

  当前医用核磁共振成像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经外磁场作用下自旋发生了能级分裂[1],将相应的频率的射频磁场进行有效吸收的过程。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不同于其他常规医用设备,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风险管理设计应依据设备的实际情况,从设备的系统原理出发,设计有效管理流程,降低临床应用中的潜在风险,有效实现风险规避。鉴于此,根据当前磁共振系统所具备的成像理论而着重分析,并参考国家标准要求,相应进行医用共振系统的风险管理设计和研究分析。

  1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

  目前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主要由磁场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场系统以及计算机通信处理系统组成。根据成像原理和过程,找出可能会对患者安全及周围设备造成风险的因素。

  1.1射频磁场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

  (1)灼伤风险。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中的磁场可能因外部原因,如导电物质出现灼伤情况,在临床中应用脉冲血氧计和心电图电极等的电缆时,很有可能会碰到病患外表的磁共振零件,其含有大量的氧化物,可能导致灼伤效应。在临床应用中,其产生的创伤虽不大,但是因加强重视度。

  (2)生物效应。该效应主要是因生物体吸收了大量的射频场中的能量合成热量,而此效应一般适用于体温升高或者热调节能力相对较低的患者,因此需对病房环境有效控制。

  1.2梯度磁场系统中存在的风险

  (1)神经刺激反应。在经梯度场进行极速转换的过程中,患者的表面神经会受到一定的刺激,而梯度场产生的刺激主要表现在神经肌肉,尤其是骨相接的地方以及软组织等,物质的差异性会产生电荷集聚情况,继而将神经兴奋性值降低,该转化速度和神经刺激呈正相关[2]。在临床应用中虽不会严重到诱发后遗症,但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或者反应异常症状。

  (2)噪音影响。在扫描中,梯度场需连续启动和闭合,这样会在梯度场会发生一定的噪声。当静磁场以及梯度速度均较高时,噪音量会增加。噪音在临床中不仅会对患者产生心理损害,还会影响到患者生理健康,前者伤害体现在极易引起幽闭恐惧症或引发癫痫发作等,而后者表现在对患者听力具有一定的损害,尤其对于内耳成长未成形的新生儿。

  1.3静磁场系统的影响

  (1)投射物效应影响。该效应主要是指铁磁性物体经由强磁场的影响下,可使磁体从一定的距离以相应的速度抛向磁体[3]。该种效应可能会对接受检查的病患造成损伤,临床中可根据磁场强度和物体质量、物体磁导率等评估设备是否有产生投射的可能性。

  (2)扭曲反应。该现象主要是指磁性物质与B0方向的偏转具有一致性,该反应不仅会会影响到植入物置,还能对病患造成损伤。

  (3)伪影风险。伪影风险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接受圈吸收了相应的射频噪音,使磁场强度较为不均一且屏蔽不佳,又或者是因为金属部件挡住造成风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铁磁性进行有效评估[4]。

  (4)设备异常。在临床中导致设备出故障的因素较多,有可能是电机、继电器或者电子管、以及一些假体或者植入物等,可能会导致病患诊断结果失去客观性。

  1.4风险措施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应该积极预防风险,这也是风险管理理念中的主要内涵。预防风险的主要措施为:

  (1)主动防范,在医疗措施实施中,就必定会存在医疗风险,而在临床应用风险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就临床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避免控制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2)提供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注重良好的服务。2核磁共振成像设备风险管理流程制定根据上述分析,并依据国家标准的ISO-14971-2007的要求[5],将两者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具体流程。医院在使用医用设备时,应创立相应的记录,并将应用于机械评估和评价中,还需进行评估和监测,其主要包括风险分析以及评价、管理、改善等,结合具体使用情况将其管理流程设计如下。

  3结论

  在临床中,MRI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作,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当操作者操作水平较低时,就没有预防事故和排除事故的能力,因此故障发生率较高。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维修价格相对来说比较贵,对大部分医院来说都是很大一笔开销,若操作者经验不足,很有可能会导致设备使用存在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对患者的损害程度,确保临床各项治疗的有序开展。当前,对其风险的管理应立足于临床实际情况和国家标准,以辨别存在的潜在风险为核心,实施对应的风险管理方法。本文中依据风险因素建立了风险管理历程,主要围绕着风险鉴别、风险的有效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等三方面,以能降低风险发生率为目的,风险管理方法需要在临床中不断地实践,才能够发挥其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武杰,袁航英,严峻,欧阳蓓蕾,聂生东.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4,10(03):4918-4919,4928.

  [2]袁有志.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维修[J].医疗装备,2015,20(17):43.

  [3]邓雪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风险故障分析及维护保养[J].中国医药科学,2016,12(03):199-202,206.

  [4]李刚,张松,高碧霞等.核磁共振波谱仪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与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01(2):47,49.

  [5]高明生,谢海滨,严序等.选择性双向顺序压缩感知重建动态磁共振成像[J].波谱学杂志,2013,30(2):194-203.

  推荐期刊:《中国医药科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与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专业学术期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为本刊亲笔题写了刊名并担任名誉总编。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