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评符力的《槐花香》

时间:2021年11月13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符力是一个典型的纯正的抒情诗人,他的特别在于他将海南岛的清新湿润气息带进了诗歌,当然也有一些忧伤。 一个经常被遗忘的岛屿上的诗歌,呈现出的特殊优雅面貌,无疑会让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 在这里,李少君首先肯定符力诗歌的抒情特质; 其次,指出其诗歌写作带有地

  “符力是一个典型的纯正的抒情诗人,他的特别在于他将海南岛的清新湿润气息带进了诗歌,当然也有一些忧伤‍‌‍‍‌‍‌‍‍‍‌‍‍‌‍‍‍‌‍‍‌‍‍‍‌‍‍‍‍‌‍‌‍‌‍‌‍‍‌‍‍‍‍‍‍‍‍‍‌‍‍‌‍‍‌‍‌‍‌‍。 一个经常被遗忘的岛屿上的诗歌,呈现出的特殊优雅面貌,无疑会让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 ”在这里,李少君首先肯定符力诗歌的抒情特质; 其次,指出其诗歌写作带有地域性特点,从而凸显出了他个人化的诗歌面貌‍‌‍‍‌‍‌‍‍‍‌‍‍‌‍‍‍‌‍‍‌‍‍‍‌‍‍‍‍‌‍‌‍‌‍‌‍‍‌‍‍‍‍‍‍‍‍‍‌‍‍‌‍‍‌‍‌‍‌‍。

诗歌文学论文

  早在新诗发轫之初,于赓虞就指出:“诗歌的灵魂是情绪——是人生和宇宙中间所融化成的一种浑然之情绪表现。 ……诗歌最紧要的质素是这样情绪的表现,而非思想的叙述。 ”从某种意义上看,符力的诗歌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情绪。 除了少量略显激越的诗篇之外,他往往从生命的简洁跃动中发掘出那些在内心中隐隐流动的水澜,将它们悄然注入诗中,从而让诗歌有了流动的活力。 如作品《后沟之夜》《槐花香》《每棵树都有自己的难言之痛》等都是如此。 当然,诗人的这种情绪不是显豁的,它被诗人隐藏在了描述的语言中。 宋人魏泰说“情贵隐”,有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诗人内心的隐秘情绪决定了诗歌写作必须如此。

  明清之际的学者黄宗羲曾说:“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 ”其所谓“情至”是说内心因被激发而情感来临了,“情不至”则指内心的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从而也就无从流露。 此所谓“情不至”有点类似于理论家常说的“无病呻吟”。 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因素是诗人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而是硬着头皮进行创作。

  前文李少君的评论指出符力的特别在于“他将海南岛的清新湿润气息带进了诗歌”,实际上是已经指出了其诗歌抒情性的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他的许多诗歌摹写的都是海南这一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行为事理。 这一点当然与符力本人是海南本土人有关。 故而其抒写带有故乡性的内心体验,从情感上而言,大致不会有多少偏差。 因此,在符力的诗歌中我们所见到的透露海南气息的作品,往往都是因感至而情深。 如其《过谭昌村》《地坡岭听雨》等都是此类成功的诗篇。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兴”(《文心雕龙·诠赋》),又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 可见,在抒情的文学中,外物有着迎意引心的重要作用。 细读符力诗歌的人还会发现,符力对于“物学”有着一种独特的偏好。 他的诗歌中总是充斥着大量对物的书写。 符力一方面通过物在诗中的“生长”与“伸展”,抵达情的所在,另一方面也通过对“事物”的倾心表达建立起了个人写作的一种指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学”乃是其诗歌成功的一个内在秘密。

  植物书写是符力诗歌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符力对于植物的迷醉在于他并非通过植物的“穿行”来“体物”,而主要是通过它们来营造一种抒情的氛围或以之作为抒情的载体。 所以在符力的诗歌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有对植物进行的纯客观描写,即使有,也往往是将对物的赋咏融入抒情之中。 如其《槐花香》一诗中写到的“槐花”,《平原上的黄昏》一诗的第三节中罗列的十四种植物。 符力的主要目的是以之来渲染人的情绪,但这些植物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们与平原和黄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与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内在关联。

  符力的确偏爱将植物付诸诗歌,这说明他是热爱生活的,热爱大自然及其所容纳的各种生命的,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总是将这一点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当然,作为一个在海南本土生长的诗人,符力对于海南植物的找寻与入诗也许还有更深刻的意义。 他一直在海岛上虔诚拜写的那些植物,它们本身或许也是作为灵魂的一种所在。

  其实,从某个角度看,我更青睐他对于那些普遍性“事物”的着迷叙述。 他总是将这些体味深深地嵌入诗歌中,对这些“事物”进行着或狂欢或哀歌式或低沉或高昂的纠察与细读,让它们在素朴的出场中有了召回某些“通向未知”的可能性。 在《书坊小记》中,他惘然而又喜悦地叙述:“已是大寒之日,沿着那些纷繁又细小的路子/一些事物早已逃离,一些事物/正秘密归来”。

  而值得指出的是,诗人这些在诗歌中“特立独秀”的句子大都处于诗歌的开头、结尾部分,即使少数不在这两个位置的句子,也都处于诗歌中间非常显要的位置。 这说明诗人是有意安置这些诗句的写作的。 从写作学的角度讲,这并非一种偶然,他昭示着诗人通过对某种技巧(或方式)的运用建立起了个人写作的一种向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赵目珍,青年诗人,批评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