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站在高山之巅对土地爱得深沉

时间:2021年02月2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出自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诗中的精言,被认为是要在各自所处时代中有所作为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1]。 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音乐艺术家,如何为文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则成为其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指导思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出自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诗中的精言,被认为是要在各自所处时代中有所作为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1]‍‌‍‍‌‍‌‍‍‍‌‍‍‌‍‍‍‌‍‍‌‍‍‍‌‍‍‍‍‌‍‌‍‌‍‌‍‍‌‍‍‍‍‍‍‍‍‍‌‍‍‌‍‍‌‍‌‍‌‍。 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音乐艺术家,如何为文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则成为其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指导思想之重‍‌‍‍‌‍‌‍‍‍‌‍‍‌‍‍‍‌‍‍‌‍‍‍‌‍‍‍‍‌‍‌‍‌‍‌‍‍‌‍‍‍‍‍‍‍‍‍‌‍‍‌‍‍‌‍‌‍‌‍。 作为声乐表演艺术家、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者和领导者、新时代文艺活动家,廖昌永在多重身份间自如转换,以其切合实际的创新之路,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中发出时代之先声,从而在时代文艺的发展中大有作为,成为新时代音乐艺术发展的策动者、创新者、引领者‍‌‍‍‌‍‌‍‍‍‌‍‍‌‍‍‍‌‍‍‌‍‍‍‌‍‍‍‍‌‍‌‍‌‍‌‍‍‌‍‍‍‍‍‍‍‍‍‌‍‍‌‍‍‌‍‌‍‌‍。

文学教育

  一、中国艺术歌曲新时代发展的策动者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

  2019 年5 月23 日晚,廖昌永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下举行的“致敬祖国暨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80 周年”音乐会上深情饱满、豪情万丈地唱起《延安颂》时,心中升腾起别样的艺术情怀,这是在其它演出中不可复见的特殊情感,他能感受到作品在原生地散发出的迷人魅力,再加上那样的宏大场景的衬托。 这场音乐会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7 周年、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80 周年为主题,在回顾《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历史中,在致敬像冼星海、鲁艺师生等先贤创作的经典作品中,尤其是在致敬新中国七十华诞的特殊岁月中,经历过无数大场面演出的廖昌永感受到其情怀的特殊意义指向,他所诠释的《黄河颂》在宝塔山下的交响乐烘托下,发出振聋发聩的新时代的豪情。 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都对此次音乐会给予了集中评报,从而看出这一音乐会的影响之大,对其期望之高。

  从声腔的技术呈现上看,廖昌永的处理可谓精微细腻。 在“我站在高山之巅”的起句上,他以强有力气息支撑而起腔,从而将弱起的音乐处理得柔顺亲切,展现其男中音的丝滑音质,营造了歌唱腔体充分打开所产生的声音空间感。 在“高山之巅”处的音乐下落处理中,他仍保持较强的咽壁力量支撑,这就使其声音展现出了戏剧性的张力。 而在呼应乐句“望黄河滚滚”处,他也运用对应的力量为之支撑,喉咙的打开与气息的支撑而协同调控,从而展现其力量均衡的顺滑声音形态。 “奔向东南,惊涛澎湃”和“掀起万丈狂澜”处,也是注重腔体打开而获得声音的空间,并在乐句对应中又注意了相应逻辑关系式的发展(见例1 的图示分析)。 这样的演唱精微细腻,展现的是艺术歌曲的考究的一面。 但在力量对比和腔体的充分打开中,又注意了戏剧性的对比,从而展现了张力的显现,这又注意了咏叹调的声音夸张的一面,处理的平衡之美,使其演唱的情绪跌宕起伏而又声情激荡,充分展现了男中音特有的声线魅力。

  虽然《黄河颂》在廖昌永的保留曲目中被多次咏唱,但此时此刻的豪情、激情是完全不同于既往。 对于像《黄河颂》这样的中国艺术歌曲,作为声乐艺术家的廖昌永心中一直心系其发展,并一直致力于其纵深推广。 从廖尚果(青主)于1920 年创作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江东去》算起,中国在艺术歌曲的发展中也已经有百年的探索历程。 站在百年的历史节点,廖昌永深切地感触到,要将这一探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带进了一个新领域”,他认为,回望百年艺术歌曲发展,无论是跟随近代化脚步的探索低吟、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奔走呐喊,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勤勉幸福、改革开放之后的蓬勃豪迈、新时代的自信挥洒,艺术歌曲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有彰显中华文化特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佳篇杰作。 他甚至认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2020 年5 月18 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举行的“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上,陆在易谱曲、艾青诗《我爱这土地》这首艺术歌曲被隆重唱向,这首写于1938 年11 月17 日、发表于同年12 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上的名作,在今天唱起也是具有别样的情愫,令人感慨万千。

  在处理这首作品时,廖昌永采用了不同于前者的手法,首先在歌唱腔体的打开方面则略微收敛了一些,尤其表现在“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处,演唱在和弦伴奏的减弱长持续音背景下,以近乎呢喃的语气而唱起,后一句略有渐强到渐弱的线条起伏对比,以呼应前句的语气。 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其语气在前半句采用近乎平直形态,“常含泪水”则带有回落的疑问式语意,在“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处,加强了对比,在看似结束的乐句上,又打开了后面更大幅度的抒情段落,预设了歌唱腔体的起势(见例2 图示)。 这首艺术歌曲中,廖昌永采用了更为细微渐变的声音线条,展现了艺术歌曲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之处,尤其是细微发展之中展现声音控制的技术特点。

  廖昌永是陆在易《我爱这土地》的早期诠释者之一,作为当代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最具成就的陆在易的作品,廖昌永亦是演唱最多者,除了上述作品,《望乡词》《桥》《家》《盼》《祖国,慈祥的母亲》等,廖昌永都有过演出或录音。 而廖昌永学生时代就是艺术歌曲创作的演出策动者,在他参加的演出或声乐比赛中,还约请作曲家新创作,朱良镇的成名作《太阳的儿子》,就是由廖昌永选其参赛而为大众所喜爱。

  如果说上述两个经典时刻是廖昌永钟情于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所做成绩的集中显现的话,那么,他对于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一直是心念于怀的,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歌者,还因为他是一位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更因为他是一位中国艺术歌曲新发展的策动者。

  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就有歌唱的记载,《吕氏春秋·音初篇》中记载的“南音”“北音”等歌谣就可见其历史踪迹; 周代歌谣以采风制度为之继,北方的民歌集《诗经》、南方的民歌集《楚辞》等也已穿越历史而活在当代; 汉代以来兴起的歌舞伎乐,更是将乐府诗的韵律传唱至今; 唐诗、宋词、元曲等无一不是应律而起,其曲调也在明代编辑的《魏氏乐谱》、清代辑录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曲集中得以传承。

  近代以来,中国人运用西方艺术歌曲的手法而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再次扩展其表现空间,展现出新的艺术境界。 从学术脉络上看,中国有着艺术歌曲发生发展的良好土壤,而追求精致艺术的海派文化氛围,也为新时代的艺术歌曲创造了发展契机,而从丁善德时起,还在民歌艺术化提升改编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它作为现代创作的重要补充之一,也已经成为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系列工程的研究对象之一。

  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回溯”是一个历史反思与现实的推动之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活动的策动人廖昌永认为,正是由于中国艺术歌曲拥有极为广泛的听众群体,又在社会变革与文化生活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像李叔同改编的《送别》等,还成为了中国早期音乐启蒙运动的先声,而像黄自的《玫瑰三愿》、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轨迹,在中国革命事业、新中国建设事业之中,大量涌现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及其表演,则是走上了一条有别于欧美的别开生面的独特道路。

  廖昌永所策动的“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是一个系列活动,并非既往的创作成果的辑录与研究,它将从教学、研究、传播“体系”上进行全面的发展,他将从三方面予以展开:在人才培养上,总结与探索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在艺术歌曲伴奏艺术研究与教学方面获取优质学术成果,将上海音乐学院的艺术水准提升至世界水平; 在学术建设上,完成一批具有开拓性的学术项目,发表或出版一批艺术歌曲研究的译著、论文等。

  在文化交流上,将以系列具体活动为基础,把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来的创作经典带到国际舞台广泛交流,使全世界能够领略到汉语与音乐结合美文、妙律的无穷魅力。 同时,将相关学术讲座、学术展览送到海内外,彰显高等院校综合学术实力[2]。 由此可见,廖昌永站在他所处的时代语境下,结合既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表演、研究的成功,发挥了他长期参与其中的经年创获,从而开辟出新的发展疆界。 这个疆界拘泥于艺术形式的羁绊,不限于文化范畴的束缚,不止于地域、领域的园囿,因此而不同于既往。

  廖昌永的艺术歌曲探索是上音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不仅由于先辈创作成果的丰富,还在于演绎实践的丰富,其导师周小燕教授就有过历史贡献。 基于历史和文化的考虑,周小燕先生将中国的艺术歌曲分为“古诗词歌曲”“民歌改编”类、现代创作类[3],如宋·姜白石的自度曲《杏花天影》《扬州慢》、《玛依拉》(哈萨克族民歌)《小河淌水》、《玫瑰三愿》《林花谢春红》等。 借鉴西方音乐手法而探索中国艺术歌曲也是在近代上海重要活跃的创作方向之一,如萧友梅、黄自、青主、谭小麟等,新中国建立后,贺绿汀、丁善德、陆在易、朱良镇、徐景新、徐纪星等,在此留下来丰富的创作。 在古诗词歌曲的辑录或委约创作方面,有专门的歌集出版,如《中国古代诗词歌曲集》中就收录有50 余首[4],有很多作品在后来传唱率都很高。

  如《忆秦娥》(贺绿汀曲)、《橘颂》(丁善德曲)、《登鹳雀楼》(黎英海曲)、《送孟浩然之广陵》(刘文金曲)、《桃叶歌》(钱仁康曲)、《菩萨蛮》(朱晓谷)等。 之后,方琼、杨赛等又将上音这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术传统进一步扩展,古诗词的古谱挖掘和新曲创作同步发展。 而民歌改编中,除了丁善德的探索外,桑桐、江明惇、黄允箴、王璨等教授也有相关发展探索。 正是站在历史与学术的两个传统之上,廖昌永教授的艺术歌曲发展之道才有其优势,尤其是他始终走在新创艺术歌曲的实践诠释领域的前列,能够感知其微妙变化,发展之法才能把握得更为精细入微,恰到好处。

  二、中国音乐事业新时代发展的创新者

  高高山上(哟啊)一树(喔)槐(哟喂)

  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

  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哟喂)

  (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上述这首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是廖昌永喜爱的作品之一,它在1951 年经作曲家丁善德谱写钢琴伴奏后随即变为新编民歌类型的艺术歌曲之一。 廖昌永在CCTV3 的“文艺名家讲故事”的栏目中首先想起来要唱的就是这首家乡的民歌,主持人李佳明在其唱后赞其“乡音不改”。 而饱含对家乡语音和文化的深情,也一直是廖昌永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之一,他在CCTV1的“经典咏流传”栏目中面对四川老乡创作演出的《锦绣成都》时,眼里亦饱含了深情,并以其乡音与表演者互动,为其加油点赞。

  在处理丁善德改编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手法中,廖昌永注意了每一句的多样变化发展的灵活处理,他根据方言的特色而做了字调与语调的相应发展,讲究字的重音与句的重音的每一处变化。 如第一句注意了虚词衬腔而做了转换的变化,从而将句子分为三小部分,而第二句则是分为前后两小句,第三句的音乐“转”的环节,借助加入的大量钢琴作为音乐的渲染,从而实现音乐的扩展。 由廖昌永的处理可见,他在演唱中注意了大众审美情趣在民歌类艺术歌曲上的妙处,从而加强了音乐的乡俗野趣,展现了民歌内在诠释的创新之处。

  廖昌永出生于川蜀之地的农村,其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虽然不能给他在早期教育中有音乐实践的经历,但是楚蜀文化中的瑰丽奇异特质使他始终对新鲜事物有着特有的细腻与敏感。 而不同于父辈的利好之处是,他可以通过新的媒介接触音乐,而他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时代。 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当廖昌永沉醉于流行音乐之中并钻研学习时,他听到了多明戈唱的《我的太阳》,美声唱法的巨大声音张力震撼到了他,也使他改变了“初衷”,并开始义无反顾地追随心中的“多明戈式的”雄美之声‍‌‍‍‌‍‌‍‍‍‌‍‍‌‍‍‍‌‍‍‌‍‍‍‌‍‍‍‍‌‍‌‍‌‍‌‍‍‌‍‍‍‍‍‍‍‍‍‌‍‍‌‍‍‌‍‌‍‌‍。

  我们不难想像,为了圆梦美声的求学,身处农村的他,在所处时代的交通条件下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成都求学,行路就是当时的一个严峻考验。 幸好在家人的帮助下,他的学习之路得偿所愿。 当如愿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的那一时刻起,他肯定会为其改弦易辙而由衷欣慰,而此时的上音的声乐正是周小燕主掌艺术发展的美好时代。

  关于廖昌永求学中的传奇经历,已在各种媒体有过评报,如CCTV10 的《人物》栏目所评述,如:开学到上海音乐学院报道那天恰逢大雨,为了不让雨水泡坏母亲为自己买的第一双皮鞋,他硬是赤脚走到了学校; 而报道后的廖昌永知道,自己竟是录取者的最后一名时,路上的高涨的热情顿时在心里有了落差; 在他追随青年教师罗魏学习后不久,罗老师又要出国发展而使他不得不转投其他老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运的转机是罗老师将他推荐给了名师周小燕教授。

  勤奋地学习使廖昌永一步一个脚印地扩展其歌唱事业,他以优异成绩免试直升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厚积薄发的他开始不断崭露头角,从1994 年的法国巴黎声乐比赛获奖开始,尤其是1996 年的法国“第四十一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及1997 年的东京“多明戈世界歌剧歌唱比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三次连续折桂,使他不仅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青睐,杰出才华受到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大师的格外器重[5],他获得了国际舞台展示的机会,并由此而享誉国际。

  可能当年聆听多明戈歌声时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会得到这位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明戈的高度评价:“廖(昌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歌唱家,他在我主办的日本比赛中脱颖而出,是我非常欣赏的男中音歌唱家之一”。 并且能受到大师的邀请,他于2000 年与多明戈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合作演出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演出非常成功,显示出了出色的演唱能力,多明戈进而赞誉他是一位伟大的年轻歌唱家。

  善于聆听师长的教诲,是廖昌永成绩不断跨越式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他除了在周小燕教授门下潜心学习外,还参与国外大师班,并由此而令他开阔视野,这在使他更深入地领略威尔第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深刻理解创新发展的重要。 而钻研是其中必备的途径,廖昌永坦言,在钻研中,越是别人说的不行之处,越是要想方设法地去做到。 表现在歌唱基础方法的探索上,他除了花了很多时间在语言上、风格上的细节之处外,还从生活的体悟上开拓。 如他结合自己打羽毛球的体验,歌唱时要做到用力平衡,只有平衡发展各种歌唱机能,才能使歌唱时自如、流畅。

  为了克服川地方言的演唱习惯之弊,他努力从语言学上进行歌唱的“口音”矫正。 他说自己在唱歌前,会反复地念歌词。 这除了利于理解歌词的语意外,还能体会语气重音、逻辑重音在不自觉地加到演唱中去。 在意大利语演唱的处理也是一样,他要在念读的基础上,再去聆听其它歌唱家的处理,从一点一滴处进行积累。 他说,每一个字该强调的要强调,毕竟语言是外国歌剧诠释的基础。 导师周小燕赞叹廖昌永的语言能力强,她说,廖昌永会抓住意大利、法文、英文语言的特点,在法语上甚至有语气的细节处理。 正是这些细节,才使这位来自中国农村的小伙子在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中以让人不可思议的完美而摘得金奖。 他在深切感触后亦坦言,艺术上没有捷径可以走,基于自我实际情况和语言基础的细节创新,才是歌唱事业突破的关键所在。

  除了技术上的针对性解决外,廖昌永还会在文化内涵上不断深入认知,从而创新声乐艺术表现的境界。 他在1997 年的多明戈声乐比赛后,在参与多明戈的新年音乐会中,在华盛顿与大师合作演出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中,零距离感受角色中的卢那伯爵,使他对西方歌剧文化的内涵认知得到快速发展。

  在瑞典宋雅皇后比赛后,除了国内的演出急剧增加外,他的国际舞台实践进一步扩展,多次到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挪威、印尼、新加坡、朝鲜等国家出访,并于2001 年与意大利罗马歌剧院合作演出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与歌唱家波切利合作演出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及与纽约歌剧乐团合作演出唐尼采蒂的歌剧《宠姬》等[6]。 学习西方古典音乐艺术,要克服很多困难,尤其是内涵之处,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 廖昌永从未因自己的出身、背景而放弃可能的歌唱事业追求,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才能在创新上不断有收获。

  对祖国的爱,使他放弃国外演绎事业的良好发展前途,而以澎湃的心投入到祖国的声乐艺术事业中去。 廖昌永说他喜欢登长城,那里使他能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与辉煌,厚重与深沉,感受到脚下土地的温度与芳华。 他在2003 年秋天到欧洲巡回演出后,特地到圣十字教堂参观,他悄然而深情地说,肖邦的心脏就放在那里,他要静默地在那里感受肖邦的爱国心,这位爱国钢琴师给了廖昌永深入心灵的祖国之爱的触动。

  他感叹说,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怎么可能呈现出好的音乐。 而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他最想唱的是《思乡曲》,还让他想起1945 年身处巴黎求学时的导师周小燕,那时的周先生怀着一颗民族文化弘扬之心而首演了A.N.齐尔品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而创作的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也使她由此被誉为中国夜莺。 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沉之爱,才使他们涵有了享誉世界的文化素养,也才使其音乐事业有了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新时代的中国音乐事业不仅需要技艺高超的音乐家,更需要饱含深情的创新发展者,掌握了声乐艺术真谛的廖昌永在不断尝试“中国心”的最佳、最妙表达与发展方式。 他开始在国家大型演出场合不断亮相,更愿意在学院发展最需要的领域出现,以其特长而助力祖国音乐事业的创新性发展,“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孔颖达语)在2019 年的新中国70 周年华诞之际,廖昌永多次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这首饱含祖国深沉爱恋的歌曲,是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唱起,并且是每次唱起都会有新触动的时代经典,而新触动的源头就在于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三、中国高雅文化新时代发展的引领者

  有一种勇敢是明知艰险也决不回头

  有一份情谊是没见过你却像老朋友

  你是千千万万的我

  我是长长久久的你

  希望的光芒

  万古长江流

  等到花开的时候

  总有花开的时候

  ……

  这是一首今年抗议期间廖昌永演唱的歌曲《勇气》,是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写照之一。 作为音乐工作者,廖昌永从疫情一开始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影响力而谋划,为这一场战疫而贡献出自己尽可能的作用。 除了亲自参与多首歌曲的演唱、录制、宣传外,如《保重》《人间星河》《我想和世界说》等,廖昌永还以其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音协和中国音协领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抗疫歌曲遴选、推广及曲集出版等引领性工作中,现已见到的谱本就有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大型书籍及音像制品。 廖昌永在这场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中贡献了力量与才智,而他在公益事业中始终愿意以饱满热情而投入其精力,其忘我的奉献境界经常令人感佩。

  高雅文化的推动还要根据时代之需而有新意,这样才能为大众接受。 作为引领者,廖昌永在近年来的高雅文化推展上做了各种切实可行的工作,它们多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以他为主导的、2018 年末至2019 年初展播“声入人心”电视栏目,这在扩展美声的社会认知度上具有创新性效应,它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推动了湖南卫视音乐真人秀品牌,一经推出后即获得大众关注。 在廖昌永为主导的艺术家的精心打磨下,通过时尚的跨界演唱方式,颠覆大众以往对于高雅音乐的刻板印象,使得一向让人难以接近的歌剧、音乐剧等小众艺术形式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催生的“新美声”艺术形式,具有引领性的艺术审美、艺术创新。 [7]

  与“声入人心”相似的高雅文化引领之举,还有他参与的央视“经典咏流传”。 在这一系列节目中,廖昌永展示了他在精深文化艺术提升工作中的多样才华,活动中,他尽可能地以其平实、简言式的点评或赞誉,从而能简洁有效地推动高雅文化发展。 如:在张军、汪苏泷的昆曲《桃花扇》的表演后,他以六百年的历史厚重的角度切入,从而简洁有效地向观众推介这一古典艺术体裁值得关注之处,并指出张军在新的诠释上的可圈点之处,他的点评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现代融合之美,时代特点。 在《锦绣成都》表演之后,他又指出方言在现代艺术美发展的优势,并身体力行地以川地方言而与表演者在互动中产生更大的美感情境。 在言谈举止之间,廖昌永的全面文化修养引领并感染了大众,从而展现出他在高雅文化推举上的睿智之举,巧妙之策‍‌‍‍‌‍‌‍‍‍‌‍‍‌‍‍‍‌‍‍‌‍‍‍‌‍‍‍‍‌‍‌‍‌‍‌‍‍‌‍‍‍‍‍‍‍‍‍‌‍‍‌‍‍‌‍‌‍‌‍。

  以融合(crossover)之法而推动高雅音乐走下庙堂而为大众所喜爱,所亲近是廖昌永在其美声演唱巅峰时期就已经开始的艺术发展方向,2007 年,他演唱的《月满西楼》《红豆》《天边》《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征服》等12 首流行歌曲的专辑《情释》,其“新美声”在业界产生了轰动性效应,他以古典、流行可以融会贯通的成功经验而引领审美时尚,进而将“音乐无界限”的理念发挥到一个新的境界[8]。 在《情释》推出的2007 年,廖昌永还发行了《山丹丹花开》《诺言》等专辑,之后,又发行了《情缘》(2009),它们与之前发行的《凝聚》(2003)等唱片一起,展现了廖昌永融合探索的创新足迹。

  从技艺层面上看,廖昌永的融合是有其优势可言的,首先是因其具备扎实而宽广的演唱本体技术基础,能运用最具特色的男中音演唱技巧,从音色到情感而能进行细致地技艺呈现; 其次是因为他语言、语感表达能力的强大,使其在演唱中能清晰自然地展现各种风格音乐作品的固有特点,而美声唱法也在咬字吐字及语气的清晰表达之后而又能凸显美声的醇厚色泽,再加上他的音域的宽广,为其语言的准确表达提供了可能。 再次是因其审美情趣的时尚化,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外国民族音乐等,都有其特定的时尚审美情趣,恰到好处方能展现其美,一味地注重演唱技术而忽视音乐性,只能是抛开审美需求的自我表达,自然无法得到听众的喜爱。

  在其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后,廖昌永的高雅文化引领开始变得更为多元化。 首先,他从宏观入手,更为紧密地抓住学校学科的全面建设,立足根本,平衡各科发展,开拓创新,凸显优势与特色,将上海音乐学院在音乐舞蹈学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其次,他从微观切入,增加调研,深入了解上海音乐学院三个学科的发展状况,广听多记,认清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在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尤其在当下学科发展竞争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优势并因势利导,不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力图从学科发展的实际而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之道。 再次,他从优劣势分析上做好评判,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廖昌永认为,要在音乐舞蹈学的优势固本基础上,再在音乐戏剧和艺术学理论领域寻求创新发展的可行性,注重其引领由校园内而辐射到校园外。

  在引领的形式扩展上,他又广开门径,引入校内外的力量而发展学科。 如:由他主导的中国首部8K 全景的、声实景原创歌剧电影《贺绿汀》于7 月30 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开拍,将于明年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献礼。 歌剧电影是开拓音乐戏剧的表演空间,并以大众青睐的艺术形式而展现歌剧艺术之美。

  这种高等级的艺术学科引领,是建立在之前多次调研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的,如: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歌剧艺术人才培养”的国家艺术基金,由上音主编的《中国歌剧年鉴》,由上音创排的歌剧《一江春水》、音乐剧《海上音》《春上海1949》《梦临汤显祖》等原创剧目的成功,它们获得了高度评价[9],是进一步引领的依据所在; 在有些戏剧处理中所做的融合探索,也在廖昌永的诠释下获得了新的光彩[10]。 “汤剧”在海外的成功展演,也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当代时尚之美,这亦是高雅文化引领的例证之一。

  除了考虑到广度问题外,廖昌永还在引领的深度上予以纵向延展。 如:日前公布的202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以廖昌永为首席专家的“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编号:20ZD17)名列其中,这一课题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纪念的特殊节点,站在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特殊学科立场,这对于演唱过大量经典红色音乐并一直致力于此学科领域的廖昌永来说,是非常具有学术与学科引领意义的。

  结语

  廖昌永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贵的是,他愿意将其奉献给祖国的教育发展、文化建设、社会风尚之中,成为新时代的立德、立功、立言之典范,他能在精深的技艺钻研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在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将精品奉献大众,用明德引领高雅的审美风尚,展现了新时代的艺术家“德”泽育人,善利他人的品行,其动力是内源于他对事业和艺术的深爱。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

  (《淮南子·说山训》)与此对应地,廖昌永的艺术成就和品行也吸引了很多针对他的研究选题,其专题研究在近年来呈现勃发态势,已有数十篇期刊论文,还有十余篇硕士学位论文,从中可见其学术影响的深广,从大众到学者,都愿意围绕在廖昌永周围,从中可见他作为歌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引领者的多样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因其高超演唱技艺的吸引,研究者希望从中予以借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方面的研究以专题研究为多; 二是因其学术视野的宽广而获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方面的研究以其融合或跨界探索的成果为对象者居多,比较研究的视角居多; 三是因其身份角色的变化而吸引了圈内外人的注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已有人开始关注与廖昌永的艺术外研究。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正是由于廖昌永精深的演唱技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多样的艺术能力,从而使其影响不仅在圈内,还深广开来,其学术的天空和人文的情怀,使其展现出新时代表演艺术学者的新风采。

  著名的物理学家万秒给出了学者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本位技术上,要在某一个领域有一定造诣,具有相当水平的专业技能或知识及其独到的见解; 二是在思想境界上,要有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不断向上; 三是在学术影响上,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风潮,被一部分人认同。 从本文分析可见,廖昌永具备上述特征,专业的优势与激情、广阔的学术知识与视野、融合贯通的悟性等[11],尤其是他在技艺作用于社会发展上而能对大众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愿意以其奉献精神而引领时代风尚。

  文学论文投稿刊物: 《文学教育》是一份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刊物,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普及文学教育的专门刊物。刊物的宗旨是:以文学的内容进行教育,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教育,以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是为我国教育发展服务,传播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质量。推进新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展示教育教学领域的新成果,推进教育教学研究的进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这是当前中国学者更应有的责任及其要发挥的作用,毕竟在繁兴发展的新时代文化发展中,尤其是艺术界,派系之间的藩篱羁绊,甚至相互倾轧,不能以融合心态而通鉴共融,协同交融,这些掣肘消耗了艺术的良性发展。 这样,需要一呼百应的扛鼎式人物,其高超技艺能力的垂范影响,就像近代以来的如严复、辜鸿铭、章太炎、胡适、吴宓、陈寅恪、范文澜、钱钟书等学者,他们所代表的各自学术领域的最高成就,广为世人所知晓和尊敬。 而能登高一呼地引领大众,这其中,品德是潜在因素之本,“德者本也”(《大学》)。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淮南子·缪称训》)像廖昌永这样的学者,在新时代的文化环境中,会为音乐艺术、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起到更多的艺术学、社会学的引领作用。

  注释:

  [1] 邱振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者、诗人聚焦新时代中华诗词复兴》,《中国艺术报》,2019 年3 月29 日第3 版。

  [2]韩斌:《经典咏流传放歌新时代——上音将举办“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系列学术活动》,见“上海音乐学院官网”《小音》,2020 年5 月18 日。

  [3]周小燕:《“中外经典声乐作品大系”总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2-3 页。

  作者:宁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