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论析

时间:2020年12月2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影响力发展缓慢,面临着评价标准不足与评价权力缺位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寻找适合对外传播的学术契合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播态势,进一步积极建设科学完善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

  【摘要】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影响力发展缓慢,面临着评价标准不足与评价权力缺位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寻找适合对外传播的学术契合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播态势,进一步积极建设科学完善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科学术期刊;对外传播;走出去;期刊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

  近年来,中国的学术期刊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有关学术期刊如何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一直是期刊界和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相关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以及研究成果转换的实效性并不明显。学术期刊,尤其是社科类学术期刊,在落实国家提倡的“走出去”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上还有较多不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自习近平同志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与碰撞的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

  哲学评职知识:哲学论文如何选刊投稿简单

  一、学术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现状

  学术期刊是承载人类智慧的重要载体、推动人类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学术期刊创立至今35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创新思想、创新科技、管理经验等创新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比例高达87%”[1]。在学术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学术期刊不仅起到了联系作者与读者的枢纽作用,还是发布学术成果、传播学术热点的重要平台,同时也能反馈成果影响和学术动向。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社科类学术期刊更是发表创新思维、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学术发展、传播中国声音,交流人类智慧、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主要阵地。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来看,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几乎无一例外是借助学术期刊发表和传播开来的。

  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 社会科学体系。”[2]“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重大提法的变化,而且是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职责、战略要求的重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时代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的崇高使命。[3]”“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其承担者不仅包括此研究领域内的广大专家、学者,还包括具有枢纽和平台作用的社科类学术期刊。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建设,是“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

  影响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评价标准的不足与评价权力的缺位。一方面,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内,评价机构往往以是否被SSCI、A&HCI等国外数据库收录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或几乎可谓是“最高标准”乃至“唯一标准”,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遗憾的是,国外相关数据库的收录、评价标准与我国学术发展实际、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需求存在不符的情况。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与这类引文索引标准不符的相关中国社科类期刊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仍然缺位。我们熟知的一些核心期刊目录,其收录标准、评价指标未能完全做到以期刊质量和学术论文质量为参考。对于社科类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来说,期刊的办刊水准和刊文质量是难以用数据来衡量与评价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成果更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定质量,这本应该是常识,也在学界刊界初步形成了共识,然而,就是这样的常识和共识,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却难以得到贯彻和执行,这说明建设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仍是任重道远、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个别学术期刊在选题上受限于视野、学力水平等诸多限制,难以组织专栏,追踪国际学术热点和重点形成争鸣和交流,或者仅发表国内知名学者、学派的文章,则更是自我设限,在国内媒介与学术创新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不仅难以实现“走出去”扩大对外传播影响力,甚至跟不上主流发展的步伐与趋势。

  三、中国社科类期刊对外传播面临的机遇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即世界熟知的“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在提升经济互通交流的同时也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发展和机遇。[5]“一带一路”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指出,要“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外〔2016〕46号)通知中明确提出:“打造‘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各国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学术期刊历来是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哲学社会科学所包含的学科门类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经济学、文学等众多学科找到开展学术研究的交叉点、重合点。

  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学术期刊对外传播创造了重要机遇。同时,面对国外大型期刊数据库如SCI、SSCI、A&HCI等引文索引在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方面标准不够科学、不能适用的现状,坚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阵地,提升社科类期刊学术水平,壮大社科类学术期刊,可以说既是选择,又是机遇四、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新路径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影响力,国际上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汉学”及“敦煌学”等内容方兴未艾,有的已经是传承有序、发展系统的显学。这充分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贡献于世界学术、人类文明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近年来,中国研究更成为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与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吸引着全世界关注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学者的目光。首先,寻找适合对外传播的学术契合点。

  在寻找契合点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带来了启发。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与推进的同时,国际学术界对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和创新。这些成果需要中国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做好选题,及时跟进。社科类学术期刊要打破在选题、作者队伍、学术视野上的种种自我限制,在选题上寻找适应对外传播的学术契合点,把握以我为主、广泛组织、为我所用的原则,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为主要讨论对象、以国际上最广泛的专家学者为作者队伍、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目的,来找准选题,组织作者队伍,开展学术讨论,必将能够实现中国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目标,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世界学术对话、贡献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平台。

  其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播态势。“你中有我”主要是针对与国际学界对接顺畅、符合SSCI等引文索引标准的社会科学类期刊而言,要做到“你中有我”就应该更好地向国际标准看齐,在形式标准上符合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的规范,积极申请进入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引文索引和数据库,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你中有我”的局面。结语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当今的学术传播,不再是纸刊时代以刊物为载体的传播,而是以学术成果本身为传播指向、以穷尽相关研究成果为传播需求、以便利新的学术成果涌现为传播目的的传播。

  以往,学界将之形容为“读库”,实际上就是以便于检索、使用,包容接近于全部学术期刊的大型数据库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术传播的传播生态。在与世界积极沟通交流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发展壮大期刊本身。除了完善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数据库建设,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高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程度,在编辑人 员的数字化编辑业务水平、期刊整体的数字化制作水平、学术传播上的数字化组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培训,始终掌握前沿技术,保持高效的传播效率,则能够持续扩大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把学术期刊建设列入重大文化工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3月9日,第004版.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

  [3]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9页.

  [5]彭兆荣.线路遗产简谱与“一带一路”战略[J].人文杂志,2015年第8期,第50-56页.

  [6]朱剑.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26-160页.

  作者:王广瑞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