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盘龙城遗址水下考古探秘

时间:2020年09月1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从 2013 年起,盘龙城遗址的田野考古 工作从服务于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出发,探 究盘龙城聚落布局和地理环境变迁。以武汉 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 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四 家单位为主体,组成盘龙城考古工作队,并 联合北京

  从 2013 年起,盘龙城遗址的田野考古 工作从服务于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出发,探 究盘龙城聚落布局和地理环境变迁。以武汉 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 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四 家单位为主体,组成盘龙城考古工作队,并 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 研究所、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等多家 单位,在盘龙城遗址范围内水域开展大规模 的水下考古勘探测绘工作,意图通过探索新 的考古领域,复原盘龙城遗址在商代以及商 代以来的地貌环境和变迁过程。

华夏考古

  作为盘龙城考古工作队的一员,我有 幸采访了当时水下考古的亲历者,在他们的 口述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为广大读者简要介绍一下盘龙城遗址近几年的水下考 古工作历程和成果。 探秘缘起 现在的盘龙城遗址可以看到的主要是 几处低矮岗丘,如杨家湾、楼子湾、大邓湾、 杨家嘴、李家嘴、王家嘴、小嘴、艾家嘴等, 周边被盘龙湖、破口湖及府河等包围环绕。 在与遗址核心区隔湖相望的北侧童家嘴、西 侧小王家嘴以及东侧丰家嘴等地点也曾发 现有商代遗存。就目前的地理环境而言,各 个地点之间隔着盘龙湖,即使如今在彼此之 间往来的话,交通也实为不便。那么,商代 盘龙城先民之间是靠水路交通往来吗?

  考古队员很快有了答案。我们观察到每年的枯水季节,都会在盘龙湖岸边以及湖 水下面发现大量的碎陶片、石块等商代的遗 存,还会采集到一些石器、铜器、玉器等文 物,甚至在湖水、河水退去之后也曾发掘过 不少商代贵族和平民墓葬。 2014 年 12 月的一天,武汉大学的陈晖 博士带领几位考古队员和民工在盘龙湖边进 行考古测绘作业。

  连日来的阴雨天气和湖边 潮湿的寒风让人寒冷难耐,其中有一位民工 师傅想到退水的湖边捡些枯草败叶用来生火 取暖,结果在草丛里随便用脚一踢,发现了 一块商代青铜碎片,最后竟发掘出一座商代 贵族墓葬,还出土了 10 多件珍贵文物。这 座墓葬所处的位置地势较低,在夏季丰水期 被淹没于湖下,只有到冬季才会显露出来。 湖面之下经常暴露出来的文物和遗迹 说明了商代盘龙城周边的水位远远低于现 今的水位。通过梳理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文 献,我们得知明清以来修筑的防洪堤坝导致 如今盘龙湖的形 成,并直接造成 了盘龙城遗址周 边水位的抬升。

  那么,盘龙湖下 面到底还隐藏着 什么秘密?商代 盘龙城的地理环 境又和现在有何 不同呢? 问题引领 考古。我们决定 对盘龙城遗址的 水下区域展开考 古工作,对商代 盘龙城的地理环 境一探究竟。有序开展水下测绘和勘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整个 盘龙城遗址面积接近 4 平方公里,对每一次 考古发掘的具体位置和勘探的成千上万个 探孔进行精准定位是做好盘龙城考古工作 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懈努力, 目前盘龙城遗址已经建立了永久的三维坐 标系统,我们现在能够做到不同年代、不同 地点的考古发掘勘探数据在地理坐标系统 中有着精准记录。 作为盘龙城考古工作队的总领队,武 汉大学张昌平教授早已对盘龙城即将要开 展的水下考古工作做好了周密的安排:

  第 一步,开展盘龙湖湖盆地形的测绘,了解 盘龙湖的地形地貌;第二步,对盘龙湖底 进行系统的采样勘探,掌握盘龙湖底的历 史文化堆积;第三步,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观察盘龙城的历史地 理环境变迁过程。 2016 年 11 月,盘龙城考古工作队与武 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胡庆武老师合 作开展对盘龙湖水下地形的勘测工作。当 时,团队选择了一条吃水深度 0.9 米、长约 11 米的小型渔船作为测量船,搭载 RTK 定 位系统与单波束测深仪对水深约 1 ~ 4 米的 盘龙湖进行联合作业。

  按照 25 米的间距布 设测量航线,并每隔 7 米进行测点记录深 度。考古队员操纵测量船沿着布置好的航线 进行航行,采集三维坐标数据,最后制作完 成盘龙城全遗址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通过 水下考古测绘数据,得知盘龙湖湖盆底部较 为平坦,湖底最低点高程为海拔 16.4 米, 大部分区域在海拔 17.2 ~ 19.5 米之间。

  研究显示,盘龙湖在丰水期的水位峰值为海拔 22.6 米,此时湖泊面积为 1.52 平方公里, 而枯水期的水位最低降至海拔 19.5 米,此 时湖泊面积缩减为不足 1 平方公里。 在对盘龙湖湖底地形地貌有了初步了 解之后,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 月,我 们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姚书春、李春海、陶井奎等专家合作,对盘龙湖进行水下钻探。

  钻探设备选用专业的 小型可组装拆卸式水上钻探平台,由橡胶浮 筒、碳纤维平台、铝合金钻架和钻具等组成, 并有一条小型皮划艇配合作业。在搭建的小 小钻探平台上,七八个考古队员冒着刺骨寒 风,分工有序,密切协作。有的人在漂泊不 定的盘龙湖中采取与湖岸平行、间距 50 米 的布孔方式钻探取样,有的人现场观察探孔 内的地层分布情况并登记考古信息,还有的 人负责拍照摄像记录工作过程。由于湖底深 浅不一,再加上文化堆积厚度也不一样,有的探孔深度达 10 米以上,水上作业难度大,一般一天只能打三四个探孔。经过两个月的 奋战,我们在盘龙湖打了三条勘探带,探孔 数量达 100 余个。

  水下勘探表明,近现代淤泥层下有商 代文化堆积,堆积的最低高程为海拔 17.5 米,商代盘龙湖的湖水面积不大于 0.4 平方 公里,约为当今湖泊面积的 1/4,甚至在枯 水期会降至更低,只是一个深约 1 米的小型 湖泊或沼泽。也就是说,现今盘龙湖的大部 分区域在商代是连成一片的陆地,盘龙城先 民在此生产生活,这种地势低洼的临水滩地 在当时是发展农业经济和设置一般居民点 的最佳选择。

  我们已把勘探采集的样品送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 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鉴定分析,说不定 能发现盘龙城商代水稻栽培的有关农业信 息线索。 抓住机会进行水下考古发掘 2016 年夏季,武汉发生特大暴雨洪涝 灾害,盘龙城遗址险象环生。2017 年上半年, 黄陂区政府组织加固盘龙城段府河堤坝,盘 龙城遗址周边的湖水被控制在了较低水位, 这为盘龙城考古工作队提供了难得的水下 考古发掘机会。

  考古队员们趁着破口湖湖底 干涸,在处于小嘴铸铜作坊发掘区与盘龙城 宫城西城门之间暴露的大片滩涂上布设了 一条东西长达 150 多米的超长探沟。考虑到 对遗址原貌的破坏和工作压力,最终只选择 两处地点进行分段发掘。 由于地下水位较浅,随着发掘的深入, 探沟内不断出现大量渗水,短短一两个小时 积水就达 1 米多深。为了保障水下考古发掘 的顺利进行,考古队员们不得不边抽水边 发掘,还必须要不时地盯着仅有 2 米宽的探沟两壁,生怕 发生塌方。

  一开始发掘出 的是湖底青 灰色的淤泥, 泥土中时常 能够发现商 代的陶片,但 也有大量明 清时期甚至 当代的瓷片。 当 发 掘 到 1.2 米以下的深度时,出现了一层土质较硬的地 层,包含物全部为商代的陶片,堆积的厚度 有 0.9 米。大家经过仔细辨识和讨论,一致 认为这一地层是盘龙城商代先民在此活动 后所形成的文化堆积。经过测量,我们得知 探沟中的商代文化层最低位置为海拔 18.05 米。这意味着破口湖区域商代的原始地面比 现在的湖底还要低 2 米以上。

  本次在湖底淤 泥之下的考古发现刷新了我们对盘龙城遗 址的认识,也意味着我们不得不重新去思考 盘龙城遗址的古代人居环境了。 揭开盘龙城水下的面纱 盘龙城遗址至今已经历了 3500 多年的 历史和地理环境变迁,最终形成了被当代 高水位河、湖环绕的地貌形态现状。我们 把水下考古测绘、勘探和发掘得出来的数 据资料汇总研究,逐渐揭开盘龙城遗址水 下的面纱,得到了商代盘龙城低水位的真 实地貌形态。 盘龙湖和破口湖内的商代文化堆积最 低的分布位置分别是海拔17.5米和18.05米。

  考古方向论文投稿刊物:华夏考古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杂志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因此,该杂志被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在 1974 年修筑府河堤坝之前,盘龙城遗址周边水域与府河一直处于自然连通的状态, 我们据此推测商代盘龙城周边的水位峰值 应为海拔 17.5 米,这比当代盘龙湖丰水期 海拔 22.6 米的水位低了 5.1 米,当时盘龙城 的陆地面积比现今遗址可见的陆地面积要大 1.5 平方公里。在商代低水位时期,盘龙城 遗址之中的各个岗地,例如艾家嘴、王家嘴、 杨家嘴、李家嘴、童家嘴、小王家嘴等,相 互之间均可通过陆地连接起来,形成密集分 布的城市聚落布局状态,可以想象那是一派 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景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助力,让我们考古人 得以拓展探索更广阔的盘龙湖水下世界。沧 海桑田不是神话传说,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 盘龙城遗址 3500 多年的变迁过程中。

  作者:辛明山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