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校文学经典的跨媒介阅读模式探究

时间:2019年12月1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图像时代下,面对文学经典阅读的日渐式微,本文着力构建一套跨媒介阅读模式,激活文学经典在新时代下数字 受众中的传播通道。 关键词:文学经典;跨媒介阅读;图;像;表;阅读平台 今天已然进入数字图像时代,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2017 年发布的一

  摘  要:图像时代下,面对文学经典阅读的日渐式微,本文着力构建一套跨媒介阅读模式,激活文学经典在新时代下“数字 受众”中的传播通道。

  关键词:文学经典;跨媒介阅读;图;像;表;阅读平台

现代传播

  今天已然进入数字图像时代,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2017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数字时代的儿童》指 出,全世界上网人口中,18 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占据了 三分之一。推算一下,截至 2018 年,2000 年后出生的这一 批从小浸泡于互联网中的孩子恰好进入高校,这一批孩子被 认为是第一批拥有“数字童年”的青少年,面对信息获取模 式数字化的受众,文学教育工作的出路成为摆在每一个文学 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因循守旧、固守成规肯定是死 路一条,不管纸媒的“书卷味”如何沁人心脾,都无力阻挡 “崭新的数字化新媒介时代”的来临。教育部颁布的 2017 年 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中“跨媒介阅读和交流”成 为语文教学的任务群之一,由此说明数字阅读已然成为阅读 趋向。因此作为承继中学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更是应该一 以贯之地执行“跨媒介阅读”模式,这也是对终身学习和数 字化时代的一种呼应。当然数字阅读由于其媒介特有的物质 结构肯定带有有偏向性。

  碎片化、娱乐化、浅层次化都是我 们不容忽视的缺陷。文学阅读在与媒介资源联手协作时,我们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引导者的作用,有效规避阅读风险,使 得传统阅读与新型数字阅读模式相得益彰,最终为读者构建丰 富、完善的阅读体验和效果。

  本文是作者在历时 4 年,对 520 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外国文学》的同学问卷调查,24 名 同学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构建的“跨媒体阅读”模式。之所以选 择语言文学学习者作为调研对象,一方面是因为笔者多年从事 文学教育,对于受众的学习阅读情况有能力从历时的比对中 加以把控和分析。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异域文化背 景,更成为学生经典学习中束之高阁的重灾区。下面即笔者 从阅读主体和阅读资源建立的新型阅读模式。

  一、阅读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悦读”

  将教师这一群体纳入阅读主体,是因为历来教学相长, 况且在数字化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早已被颠覆。从事 文学教育的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并使用新型阅读媒介,分析媒 介自身的偏向性。做好引路员和掌舵者的工作。因为经典大 多具备一个优质的故事内核,更是成为多种媒介平台争先恐 后加以改编的资源。因此学习经典的渠道多样化。

  比如莎 士比亚的戏剧,除却舞台演出,更是成为影视导演的宠儿,几乎西欧各国都有电影改编,比如《王子复仇记》,儿童动 画版的《狮子王》。就连我国新世纪以来就有冯小刚执导的 《夜宴》、胡雪桦执导的具有西藏风情的《喜马拉雅王子》。 今天人们利用电子设备在互联网上甚至可以欣赏到现场价值 不菲的英国国家剧院版的《哈姆雷特》。陈忠实的《白鹿原》 自获得茅盾文学奖以来,更是被改编为同名秦腔、同名连环 画、单行本同名话剧、同名电影、同名电视剧。

  有些改编是 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对经典的互文性解读,但有一些纯 粹是以名著为噱头,本身毫无艺术价值,甚至对于读者都会 引起一种误读。面对这种情况,今天的教师的职责不能依旧 局限于知识的传播,而要转向为做媒介资源的侦查员。剔除 有害媒介,推介有效媒介,同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视听平台。 另外目前高校所采用的文学史教材基本还是清一色的文 字性著作。

  面对阅读环境的变化,教师需要编定图文并茂、 融合视听资源为一体的教材。这一方面,应向国内儿童读物 和中小学教材学习。在《外国文学》教材编订中,暨南大学 的张世君教授做出了一定的突破。她注意学科交叉,在跨学 科平台上整合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探讨了外国文学作品与 电影、歌剧、美术作品的互文性,拓展和深化了外国文学史 教学,改变了外国文学史的资源和知识结构。

  在体例上,该 教材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思维导图。但由于内容 只讲到马克吐温,该教材在高校教学中的普及度不高,辐射 面不广,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教材编写的道路上, 教学一线的工作者依旧任重而道远。 真正完成阅读依然要靠学生自身。

  数字一代对于识别和 使用新型媒介具有天然的嗅觉优势。阅读内容的跨媒介生产 已是必然趋势,从二维到三维、从文字到图像、从平面到立 体,丰富的经典世界正在建构。读者除了利用成熟的媒介平 台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经典。比如鼓励 学生在课程微信群里阅读打卡,在朋友圈里晒阅读进度等, 都可以让学生爱上经典,并自身承担起经典传承的重任。

  二、阅读资源——图文并茂、声像一体

  1.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表现思维过程、发现不同知识间联系和冲突 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学生从阅读后的简单的人物关系图画起,接着给出自己对于某一问题 导向下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补充图示的详细信息。

  之后让学 生自行通过互文性媒介资源的比对绘制小论文思维导图,以 此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最好通过思维导图 在群中的共享,让参与者相互提问,解决潜在的问题,使得 思维导图下的论述趋向严谨。教师也可在学生思维导图的共 享中也会得到启发,教学相长、教学互促的目的将得到真正 的实现。

  2. 文学地图

  《外国文学》课程是一门涵盖除却中国文学之外的世界 所有国家文学的课程。它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内容异 常丰富。为了让学生不畏惧该门课程,绘制世界文学地图是 很有意义的。在某一时段文学史或者某一地域的文学史学习 完成后邀请学生绘制文学地图。比如要求学生绘制文艺复兴 时期欧洲文学地图,大多数学生完成地图之后就会发现莎士 比亚和塞万提斯这两位巨匠的共同之处,也会在地球的另一 端发现中国的戏剧大师汤显祖。

  3. 表格

  比起生动感性的“图”,表格自有它清晰理性的优势。 在文学经典的教学和阅读中,表格的引入更是如虎添翼。阅 读本身就是为了信息的获取,当文字不利于快速、便捷、客 观的输送信息时,将其转换成表格就成为一种正向选择。在 大数据时代,对于某一个作家的学术研究趋势的分析,图表 是最好的呈现方式。比如法国作家福楼拜,“学习通”平台 不仅提供了近三十年各类型学术发展趋势曲线,还有各频道 检索量统计表,相关学者统计表,学者机构统计表,核心期 刊统计表、基金项目统计表等,在表格的视觉冲击下,读者 对于是否将其作为阅读对象将会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三、结语

  菲德勒认为,“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扩大的、 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共同相处和共同演进。每当一种新形 式出现并发展起来,它就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每一种现存 形式的发展。”因此,跨媒介阅读是大势所趋。纸质阅读和 数字阅读并不截然对立,“传统阅读以文化为基础,讲求思 想的深邃和思维的别致,数字阅读以技术为基础,讲求信息 的海量和链接的快捷。

  ”读者应根据需求自由选择适合的阅 读方式,树立一种多元阅读媒介理念,引领健康有效的阅读 行为。媒介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抵制对技术决定论的夸大, 相信经典文学阅读在与媒介资源联手协作中,经典的受众群 体无论是数量还是阶层都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纸质媒介还有明天吗[J].现代传播,2008(4).

  [2]蒋中云.思维导图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8).

  [3]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朱尉.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J].编辑之友,2010(9).

  相关论文投稿刊物:《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月刊)曾用刊名:(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79年创刊,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双月刊。办刊宗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