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研讨会综述

时间:2019年05月23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本文就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研讨会中,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的代表、省文化厅代表、各个地市演出团体的代表、各个高校代表等2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所提出来的观点,从剧情内容、艺术本体、赣南采茶戏的传承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的一

  摘要:本文就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研讨会中,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的代表、省文化厅代表、各个地市演出团体的代表、各个高校代表等2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所提出来的观点,从剧情内容、艺术本体、赣南采茶戏的传承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传承;赣南采茶歌舞剧;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

音乐天地

  江西省本土的戏曲代表有两个,一个是赣剧,另一个是在乡间流传上百年的江西采茶戏。2016年11月24日星期四晚上笔者有幸观看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江西艺术节举办的其中一个演出——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在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演出后的第二天11月25日,在江西南昌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举办了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中的第一个剧——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有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的代表、赣州市宣传部代表、省文化厅代表、各个地市演出团体的代表、各个高校代表等20余名专家学者。其中,有代表政府的,有代表舞台一线的,有研究一线的,还有代表高校的,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声音在会上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剧的看法和看完剧后的感受。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剧目,省文艺创作繁荣工程2016年度资助剧目。据本人了解,这部剧在当天是第九十七场对外公演。

  《永远的歌谣》是由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作演出,是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主线,以赣南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和赣南采茶戏《睄妹子对花二》贯穿始终,讲述了在1931年的苏区龙潭村,村长带领村民与夏荒做斗争,通过匀粮、捐粮、借粮来化解饥荒的故事。全剧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和夸张的戏剧冲突,突显了那些充满人格魅力的苏区干部,让观众在歌声中、在戏剧场景里了解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总编导为张曼君,是新世纪杰出导演,文化部中青年专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家,曾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国家精品剧目奖。他主要代表作有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等。该剧导演为邓德森,编剧为温何根、彭阳,作曲为尹文华、刘洪忠,这些人非常优秀,都获得过国家和省级以上的奖励。

  一、《永远的歌谣》的剧情内容

  会议首先是由政府代表汪玉奇致辞,他发表评论说到,苏区领导曾经说过“北京南京不如瑞金,中国外国不如兴国”,可见当时苏区领导对于江西这片土地的认可。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再现了苏区干部好作风,具有比较高的政治教育意义,为观众输送了政治营养,保存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是政治元素与江西赣南采茶戏较为完美的结合。

  对于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修改建议是,一是希望剧情能更为生动、精准的体现当年苏区的人民生活,体现政治与人民的关系,例如,在夏荒的体现中就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可以加入当时政府对土地发放问题制定的《兴国土地法》等措施,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吃水不忘挖井人”也可以引入到剧里。因为表现形式单一,所以可以增加细节来强调主题——苏区干部好作风。

  二是可以更多的加入细节展示男主人公的心理和信仰来说明为什么要当苏区干部,比如说,在瑞金见过毛主席等。

  三是在故事里要强调苏区的氛围,增多苏区元素。在研讨会上还有对剧情内容有不一样的看法,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教授发表评论说到,这个剧“不知道在讲什么”,“魂”没有突出。村长的价值观“一心为民”来展现全剧的“魂”,但全剧没有重点突出。

  全剧有六幕戏加尾声,要戏剧冲出更加的明显。例如,《八子参军》的魂“参军后可以保护家园不被白区打败,不然就会没有家,没有土地”,在《八子参军》中就比较突出明显。在是否符合当时的事实上,根据记载,在1931年左右在苏区存在夏荒的现象,所以这个剧是来源于历史的。关于村长在最后的“饿死”,村长该不该“死”,根据剧情认为,这样可体现苏区更多的冲突。最后,可以提的是,主角的形象符合剧的形象,舞台调动比较好,因原本赣南采茶戏是比较小的舞台形式,现在用的是大舞台形式。有批评意见的,也有好评的。

  江西电视台文体部主任、江西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小元发表评论说到,赣州政府着力于保护赣州独有的赣南采茶戏,为保护赣南采茶戏,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赣南采茶戏进校园”的活动等。看完这部剧,发现了“五好”,一是剧本好,体裁选用的好,是政治与传统、创新相结合的;二是利益好,有体会到主角的奉献精神;三是导演和演员好,剧情表现到位;四是音乐好,音乐选用的素材好,在全剧中音乐的进行完整;五是舞美好,整个舞台简洁,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就交代了时间,具有时代感。对于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剧情内容,笔者认为故事素材是好的,内容与艺术相结合,思想与政治相统一,起到了演戏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永远的歌谣》的艺术本体

  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研讨会还邀请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黄玉英教授。黄玉英教授曾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彩色戏曲片《茶童戏主》饰女主角二姐,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优秀传统戏《钓拐》中饰演三嫂等,其唱腔优美,甜美,被誉为“红土地上的黄莺”。在赣南采茶戏研究方面,她也写了很多论文。

  黄玉英教授在发表评论时说道:“在这部剧中,与赣南经典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主线贯穿全剧的还有赣南采茶戏的《睄妹子对花二》的第一句唱词‘正月里来花里花朵开’,作为衬托,贯穿全剧。剧中还运用了赣南采茶戏舞蹈扇子花、单袖筒、矮子步,体现了赣南采茶戏特有舞蹈的特点。例如,在向地主借粮的环节,那四个家丁也就是四个小丑的舞蹈就有赣南采茶戏舞蹈的特色。

  ”针对这部剧黄玉英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戏曲的味一定不能丢,不能一直是单一的歌,也要有唱戏部分;其次,剧中的人物心理一定要注意细节,例如,女主人公的情感可以多加几句的描写,使剧中情节过渡更自然;最后,一定要加入更多的赣南采茶戏主要乐器的音乐,主要乐器音乐要突出,例如勾筒、锣鼓等。对于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传达方面,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爱珠教授发表评论道:关于艺术创作方面,这部剧的题目可以,有生命力和艺术规律,思想上与艺术性统一,在剧情内容上,思想又与政治相统一。

  这在中国戏剧上还有类似的形式就是《白毛女》,但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以小见大比较困难。在艺术传达上,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是可行的,因为有传承与创新,可以拓展新的观众群体。但以唱的形式来传达并延续情感与剧情,戏剧冲突不够突出明显,使全剧的节奏放慢了。最后,许爱珠教授对于这部剧的种舞台艺术形式提出问题,这部剧是歌舞剧还是音乐剧?她认为,传统与创新要因“材”而异。对于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艺术本体,笔者认为以上两位教授的发言非常好,但从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剧是否可以定义为民族音乐剧,而不是单一的歌舞剧或者音乐剧?

  三、《永远的歌谣》中的赣南采茶戏传承

  关于音乐部分,因为《永远的歌谣》是新编的剧,舞台艺术形式与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不同,所以这个剧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持改变传统戏曲来适应现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发展,另一派是认为还是多要传承,要传承再创造。支持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大多数是较为年轻的观众和学者,例如江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她们观看后认为这部剧好看是因为故事情节中大量的爱情元素,加入爱情元素使这个剧的故事发展情节更自然,使政治不再过于严肃,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红色主题体裁。

  而认为传承再创造的则是很多年龄稍大的学者和本身从事这项工作的,比如采茶戏团长、演员、文化馆馆长等。来自瑞金的采茶戏黄团长认为,这个剧“走远了”,没有完整的一段真正唱采茶戏的片段,唱腔也少有采茶戏的影子。庆丰赣剧团王团长也表示希望音乐要更纯点,采茶戏的元素要增多。

  关于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传承,笔者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笔者认为,《永远的歌谣》是将赣南采茶戏与赣南客家山歌谣紧密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推陈出新,通过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以小来见大,彰显了革命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苏区精神。一个剧在观众观后能够产生一些争议也是成功的剧,它已经成功的吸引到了观众的注意。

  既然已经吸引了观众的注意,那么对于传承赣南采茶戏就不是难题了。众所周知,赣南采茶戏广泛吸收了赣南本地的客家方言,成为既有客家习俗,又有地域风情的戏曲剧种。其中,赣南客家方言与歌谣对赣南采茶戏特色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会讲赣州客家话的人学习赣南采茶戏,在唱词方面不是难点。现在,当地政府也提倡和支持赣南采茶戏,希望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一直传承下来。

  经笔者查询资料得知,在2015年1月有一条这样的新闻——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纪事。这里面写道:“2007年初,章贡区启动了‘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把采茶戏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2008年9月20日,全市‘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虽然并不了解这个活动是否在一直开展,但却证实一点,把采茶戏作为素质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校本课程,这个是可行的。

  四、笔者对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各个国家的音乐都涌入了中国,所以就导致我们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会逐渐被西方音乐与流行音乐代替。在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会爱听我们传统的音乐、戏曲,很多人认为传统的音乐、戏曲很难懂,但各个地方的戏曲都代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内涵。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音乐文化更是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永远的歌谣》就是在这一社会环境下,中西方结合创编而成。笔者就传承赣南采茶戏提出几点建议:

  (一)赣南采茶戏全面进入小学课堂

  在逐渐重视文明社会发展的现在,让孩子们从小在学校里了解本地的音乐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中国传统戏曲就要从小抓起,让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戏曲文化,让更多的孩子对传统戏曲感兴趣。现代社会各种戏曲演员越来越少了,笔者曾听黄玉英教授说过:“采茶戏面临着老少不接、人才断层等问题。”因此,如果只有少数传承人与专业人士,那么传统艺术真的很难得到发展。

  当地的戏曲音乐是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不仅仅需要国家来保护,更需要我们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守护,把当地的戏曲音乐推进课堂,让我们都学唱自己家乡的戏曲,才能更多的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除了看剧团演出,就连父母真正了解当地戏曲的也不是很多,所以在课堂中加入当地戏曲音乐的学习,无疑对我们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是个非常好的途径。

  (二)政府多组织支持赣南采茶戏进行区域演出

  “送戏下乡”是近十年来一直进行的,而且农村人大部分也喜欢这样的一个娱乐形式,来传递快乐和正能量。但现在的农村现状是大量的人会留在城镇里生活,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城镇人也要看戏的需求。南昌的学者曾经说道“送戏下乡也要送戏进城”,我们应该考虑在每一个区域里建立一个小舞台,让更多的人来看赣南采茶戏,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兴趣,使赣南采茶戏有更多的人传承下来。

  五、结语

  关于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创新部分,在专家学者发表的评论中很少出现,因此,笔者总结了专家学者的说法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永远的歌谣》在表演形式上与西方的歌舞剧相结合,是地方戏曲向音乐剧的靠近,形成新的表演形式——赣南采茶歌舞剧。也正是运用了西方的戏剧观念,最后让男主人公“饿死”,让观众看到后加剧了情绪波动。这样的故事情节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是可以出现,让人理解的,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合情合理的。在舞蹈上,虽然大部分是赣南采茶戏的舞蹈,但也加入了现代舞的元素在里面。在唱腔上,有很多不是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而是加入了美声、民族、通俗的唱法,虽然有一部分人会说没有采茶戏的唱腔唱法,但经过改良会使更多的人对采茶戏感兴趣,更让人接受传统戏曲文化。

  综上所述,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总体上是一部好剧,但有些细节上的问题可以进行修改,相信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在未来的日子会越演越好,成为经典剧作。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现在,当地政府也提倡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所以有了江西艺术节,让各个地方上的不同的剧目组来到南昌进行展演,宣传并进一步发扬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赣南采茶戏进入校园”也是促进江西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江西本土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的重建、挖掘和抢救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江西省音乐工作组.赣南采茶戏音乐[M],1953.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下册.[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

  [3]黄玉英.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4]张佩莺,钟海林.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J].中国戏剧,2007.

  [5]徐凤英.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6]刘洪忠.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和发展[J].中国戏剧,2010.

  [7]幸菲菲.赣南日报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纪事[DB/OL].中国赣州网,2015,1.

  [8]刘海锋.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在昌精彩上演[DB/OL].客家新闻网.

  音乐类刊物推荐:《音乐天地》(原名《群众音乐》)创刊于1949年10月,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几份音乐刊物之一,至今已发行了四百多期。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