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现代家庭伦理面临的困境及如何突破

时间:2018年09月0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社会的巨大变迁带来了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变迁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动,而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动,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功能发生了弱化。家庭功能的弱化让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约束力日益减弱,导致现代家庭伦理陷入困境。为此下面文章主要探寻现代家庭伦理观念陷

  社会的巨大变迁带来了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变迁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动,而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动,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功能发生了弱化。家庭功能的弱化让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约束力日益减弱,导致现代家庭伦理陷入困境。为此下面文章主要探寻现代家庭伦理观念陷入困境的背景,构建维系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新的现代家庭伦理观念,使之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变迁,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伦理困境,突破

家庭伦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迁面前,传统的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相对稳定关系由此受到了巨大冲击。当代中国家庭的结构、功能、伦理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约束力日益减弱,导致现代家庭伦理陷入困境。探寻现代家庭伦理观念陷入困境的背景,构建维系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新的现代家庭伦理观念,使之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变迁推动家庭变迁

  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维系社会稳定最基本单位的家庭也在社会的巨大变迁面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型,西方文化观念的引入都不可避免地推动了中国家庭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动。

  (一)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

  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经济结构都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崇尚“多子多孙多福气”“养儿防老”,故长久以来都以子女多的大家庭为主。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传统的联合家庭、直系家庭正在解体,以小型和核心化家庭为主的现代家庭模式正在形成,家庭户规模日趋缩小。据卫计委发布的全国家庭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户规模为3.35人。家庭人口数量以2人或3人为主,2-3人的小型家庭(户)已经成为主流家庭,4-6人的家庭(户)所占比例已经低于小型家庭。[1]家庭小型化的同时,家庭类型更加多样化。

  (二)体制转轨加剧家庭小型化趋势

  首先,体制的转轨带来了资源的流动、大量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因为城镇化改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形成了很多“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内地和沿海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生存压力增大,也使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大中城市迁移。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成为很多年轻人就业和发展的首选。交通的便利、教育资源的丰厚、个人发展空间的提升等,是人口流向大城市的主要因素。大范围人口的地域迁移和职业流动,客观上增加了家庭户的数量,降低了家庭户的规模。

  其次,经济的发展、住房制度以及户籍政策的改革使人们有能力、有可能拥有多套住房,从而实现代际间的分居。[2]经济发展让中国的房地产增长数量突飞猛进,也激励很多人在经济条件允许下购买多套住房,得以充分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住房制度的改革、商品房自由买卖,极大地满足了很多人在多个城市、多个地区购买多套住房的心愿;户籍政策改革打破了地域限制,允许居民可以多处购房,拥有多套房产。在三种因素的作用下,家庭户数迅速增加,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数量减少,家庭户规模也就变小了。

  (三)思想观念影响家庭规模小型化

  首先,现代化进程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个人的独立性凸显,家庭成员间的空间距离变大,年轻人更可能离开父母独立居住,一人户、“空巢”家庭和“纯老户”的数量、比例均会增加。[2]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个人生活的独立和个性自由,追求更为独立的生活空间,享受独立居住高效率的工作,很多年轻人成年后更易于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

  隔代人常住在一起,容易因为生活琐事和价值观念引发两代人感情的摩擦。选择单住,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感,更容易处理两代人的感情,让感情更深厚、关系更融洽。同样,时代的快速变革也使很多老人家难以跟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思想变化,加大空间距离是增进两代人感情的选择之一。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家庭形式的多样化是大势所趋。

  其次,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驱动老少两代人都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求有更多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年轻人会追求更为时尚、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老年人也会慢慢转变观念,通过学习、网络媒体感受现代生活的大变动,让自己更好地融入时代变革的潮流当中。消费观念的差异、休闲娱乐方式的不同,网络时代带来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的不同选择都会促使两代人探索更为合适的相处之道。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难以适应许多人的需求,小家庭因此被普遍接受。

  (四)西方文化观念推动中国家庭变迁

  与西方世界接轨的过程中,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家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是家庭人伦关系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强调个人对家族利益的绝对服从。在家庭成员关系上,它强调大家长的绝对权威,形成类似金字塔式的等级制,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国家才能顺顺当当地存在下去。其中,个人是绝对没有平等的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意志的。与之相比,近代西方社会因为经济发达,很多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养活自己并得到社会认可。

  经济上不需要依附于父母和长辈,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主要靠平等地位上的沟通,这种观念逐渐受到中国家庭的认可。中国的现代家庭中,无论是有劳动能力的长辈还是成年子女,大都可以实现就业,获得相当的收入从而实现自立。西方观念对现代家庭结构的影响就是小家庭越来越多,家庭结构的多元化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家庭结构的变迁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上述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家庭关系的改变和家庭功能的弱化。

  二、家庭关系变动与家庭功能弱化

  (一)家庭关系的变动

  家庭关系的变动之一是夫妻关系由夫权向男女平等转化,女性的独立性日益提高。家庭是一对男女基于契约缔结婚姻,并在血缘与收养关系上形成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因而夫妻关系的变动是家庭关系中变化最大的一种社会关系。在传统的大家族关系中,信奉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使命是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传统社会里,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依附于男人生存。

  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妻子是要绝对服从丈夫的,所以在家庭关系中,男女地位极度不平等。宗法制度的加强又将封建社会中男女人格不平等推向了一个极端。与过去不同,现代社会女性的广泛就业,为保障她们人身和人格上的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男女两性的地位趋于平等,家庭权力结构趋于平衡,妻子与丈夫共同成为家庭的主人,女性的独立性日渐提高。家庭关系变动之二是家庭代际关系由传统社会的父权等级制向平等民主转化。

  传统社会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需要的家庭成员多,发挥劳动力的优势来保障家族的利益和生存,多子女的大家庭比较普遍。家庭人口多,伦理关系也就比较复杂,因而崇尚父权至上的大家长制。家长制是传统社会家庭关系的主要特点。家长主宰着家庭,拥有支配家庭财产、管理家庭成员等权力。这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属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统治与服从的隶属关系,家庭成员没有独立的人格,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尊卑相当明显。

  当然,父权等级制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靠家长的权威和血缘关系,家庭利益至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比较强的,这对于维系家庭关系、保障家族利益有积极意义。但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使得父辈丧失了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及对子辈绝对的支配权。此外,随着西方平等、民主、自由、自主等伦理观念深入人心,子辈的独立意识、自主能力不断增强,子辈获得了经济上人格上的独立,对父辈的依赖逐渐减弱,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代际关系向平等民主的关系转化。家庭关系变动之三是亲子关系的重心由长辈转向晚辈。

  传统社会中,因为信奉大家长制度,所以父辈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因为父辈在家庭中居于重心和领导地位,那么父辈的权威和经验以及资历都是子辈效仿的对象。子女成家后与父母居住,上行下效,有助于年轻夫妻在经验不足时处理家庭关系和教育子女,从而保证家庭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强调父慈子孝,因而在亲子关系中重心是长辈,家庭中多数是长辈说了算,以长辈的意志为出发点处理家庭关系。但近现代以来,受西方平等观念的影响,夫妻关系日趋平等,加上低生育率,长辈将注意力都集中到少数子女身上,晚辈成为家庭的重心。

  (二)家庭功能的弱化

  因为上述因素的联合作用,现代社会的家庭功能也在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功能的弱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机器大工业为主的阶段。家庭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用。家庭的各项消费和支出主要是靠家庭成员在市场上获得的劳动报酬来满足,而不是依靠家庭自己的生产来提供,家庭的生产功能弱化或逐渐丧失。

  第二,生育功能的弱化。家庭的生育功能虽然不像生产功能那样明显或丧失,但家庭在生育数量和性别偏好方面已不似自然经济条件下那样求多,且偏好男孩。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不再依靠人多,也就意味家庭成员的性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与家庭生育功能相分离,即性生活主要或多数不是为生儿育女。

  第三,教育功能的转移。家庭要培养一个合格或高素质的劳动力,以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生产的需要,家庭教育尤其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因为子女较少,父母对其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都全面。与过去家庭承担了全部教育功能不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子女的教育中占了很大比重,这分化了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

  第四,休闲与娱乐功能的变化。一方面,生活条件的改善,让现代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情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休闲和娱乐。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再仅限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另一方面,公共物品的入侵、电子产品的普及、其他公共资源的获得,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

  第五,赡养功能的减退。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赡养老人与照顾老人的传统观念已经日益淡化。家庭对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下降。在精神慰籍方面,不尊重老人或无法顾及到老人晚年精神上的需求现象非常普遍。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向社会养老转变。

  三、现代家庭伦理的困境

  社会变迁带来了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变迁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动,又导致家庭的功能发生了弱化,家庭功能的弱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现代家庭伦理的困境。

  (一)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受到严重挑战

  传统的中国社会,因为子女多,家庭养老是其主要养老方式,国家养老是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压力。赡养的压力在不同子女间分担,加上传统孝文化观念的教育和渗透,赡养父母,让父母晚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后顾无忧,成为一种天然的义务。它保证了家庭的稳定,保证了社会的和谐。而现代社会,家庭规模小、人口少,缺少了大家庭的环境和氛围,晚辈对长辈的孝道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家庭小型化使得在孝道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兄弟姐妹间互为榜样的作用消失,孝道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导致家庭成员彼此忽视不理解的情况增多[3]。老人因为缺少了劳动力,家长的权威不再,更容易被边缘化,无论是物质赡养还是精神抚慰,对很多老人来说都是一个奢侈的梦。

  (二)教育子女缺少榜样学习

  家庭规模变小,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趋势的后果之一就是老人地位边缘化,其不再是家庭的家长和中心。

  因为晚年对家庭缺少经济贡献,加上中国孝文化观念的弱化,让晚年的老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因为生存和就业的压力,老人需要帮忙照顾下一代,但两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差异,在教育子女上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分歧,引发家庭矛盾甚至激化家庭矛盾,隔代教育的弊端网上一直争论不休。

  第二,传统的中国社会,因为崇拜长辈的权威和资历,所以在处理家庭关系和教育子女方面,年轻夫妻在经验欠缺的情况下可以请教、可以学习。又因为几代同堂,倘若父母孝顺长辈、处事明理,子女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榜样,从而有助于培养子代的道德品质和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现代社会,因为家庭人口少,几代同堂的局面日益减少,在教育子女这一块,没了几代同堂上行下效的机会,导致教育子女缺少科学依据,中国的未成年人教育成为困绕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家庭矛盾冲突日益增多

  基于平等观念影响下的妇女地位发生改变是时代的进步,但女性意识的崛起在家庭关系的变化上又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女性太能干掩盖了男人的光环和位置,由过去的男人可以任意决定家庭事务变为男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要么外遇、要么离婚,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比例节节升高。

  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促使家庭关系重心由长辈转向儿童。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发挥着调适父母关系和实现父母愿望的作用。因为子女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日渐拔高。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为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隔代亲”在中国家庭生活中也表现得尤为明显。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宠爱和教育内容的偏差,造就了独生子女成年后独立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差,使其缺少爱心和责任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当今社会中,很多家庭出现了令人忧虑的“小公主”和“小皇帝”现象。

  四、现代家庭伦理困境观念的突破

  (一)改善家庭物质条件,提高成员素质

  道德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增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一旦人们的物质条件发生了改善,生存压力减轻,人们必然会想法设法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正如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维系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和谐,需要物质基础,但更需要家庭成员通过天长日久的相处,通过不断的了解和理解,通过换位思考和不断反省,在人格成长和完善中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激励家庭中每个成员为了家庭的繁荣而努力。

  从社会角度来说,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从个体角度来说,一个家庭的繁荣昌盛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付出。一个家庭内部成员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如果一个家庭可以做到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亲子关系良好,那么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就会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会高。家庭稳定和谐,人们处理工作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也就会得心应手,动力和积极性都会被激发到最大。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孝文化观念

  虽然传统孝文化观念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孝文化观念的很多形式和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但中国孝观念的强大生命力,使得它在维系现代家庭的稳定方面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在中国,家风的影响依然在某些地方代代相传。虽然现代社会家庭规模变小,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但仍然是家庭的结构,也仍然要处理家庭的关系。

  一方面,子女要尽最大能力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做子女的必须承担起物质赡养的责任,满足并改善父母的衣食住行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对老人心理或精神需求予以关心和满足。让老人安享晚年,无后顾之忧,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是每个家庭的义务。这都需要家庭成员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孝观念,领悟孝文化观念的精神,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这既是维系自己家庭的必须,也是解决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途径。

  (三)融合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和西方文化精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社会上生存,主要处理三种关系:一是人与物质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人和自己心灵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说三种关系都受制于人与物质的关系,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人只有先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才有能力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也才能对物质和精神的和谐关系有更深的领悟。

  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各种制度和法规,给中国的家庭稳定营造一个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对个体来说,要时刻关注国家发展的动态,通过学习先进的东西,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能力,学会在时代浪潮和社会变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每个人,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不断更新和学习,学会分析辨别各种思潮,才不会被错误的思想所影响和腐蚀,不会在世界各种文化思潮和本民族的家庭伦理文化融合时迷失了方向。

  既要坚持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优秀的东西,又要紧跟时代融合西方伦理文化先进的东西。无论树立什么样的家庭观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发展,家庭始终是每个个体生活和情感慰籍的港湾。家和才能万事兴,家和是要靠每个成员去努力的。夫妻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处理好了,家庭就会和谐,社会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卫计委发布全国家庭数据: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N].人民日报,2015-05-14.

  [2]中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引发社会问题老年人更受冲击[N].人民日报,2014-11-14.

  [3]杨丽娟.家庭核心化趋势给中老年女性造成的社会影响——对大妈广场舞现象的理论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5(9).

  推荐期刊:婚姻与家庭(月刊)创刊于1985年11月6日,杂志是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主办的知名杂志,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中央级生活类半月刊。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