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马克思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间:2017年12月11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马克思的实践观和中国道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提出的概念,马克思实践观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道路的开启和实践,不仅是中国经验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回应和拓展,也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推动与创新,指引中

  马克思的实践观和中国道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提出的概念,马克思实践观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道路的开启和实践,不仅是中国经验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回应和拓展,也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推动与创新,指引中国道路更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中国道路

  用马克思的实践观来探讨和研究中国道路,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主题。它的深入开展不仅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在展开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建设作用。鉴于此,本文回顾了马克思的思想进程,探究了马克思是基于何种问题意识提出实践概念,以及实践概念有什么丰富内涵。探讨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目标何在,以及马克思丰富的实践思想对当下正在展开的中国道路有何重要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与内涵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来看,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劳动---实践---生产"的历史线索。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观起始于劳动概念,具体说来是"异化劳动"概念。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展开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他指出,国民经济学从自由劳动出发,本应得出劳动者获得全部劳动成果的结论,但实际上劳动者为资本贡献了一切,劳动者本身只得到维持其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之所以会陷入此种矛盾,是因为它把私有财产状态假定为一种"自然状态",而没看到资产阶级社会中所谓的自由劳动是以私有财产为前提条件,这样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即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与其劳动本身、人类的本质以及他人相异化。

  而异化劳动又不断地巩固和强化私有财产状态。国民经济学的劳动观在哲学上的表现是黑格尔的劳动观。黑格尔也非常重视劳动的精神意涵,即劳动对人的生成作用,但他没注意到劳动的消极作用或劳动的异化,即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成就的只能是资本家,而非工人。所以,归根结底,他与国民经济学家是同路人。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思辨的劳动观进行批判后,得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即感性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劳动实质。现实的人是受动物,他是感性对象性的人,所以他有自己的感性对象,但同时他也是主动物,他会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对象化到一个外在物身上,并在对象身上成为自己。

  马克思把劳动的哲学表达,即对象性活动概括为实践这个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他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本质的批判,他批判前者只是从客体出发,把人看作感性对象性的人,批判后者只是从主体出发,把人看作从事精神劳动活动的人。而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存在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人及其对象性活动,是对前两者的超越和扬弃。同时实践概念本身具有历史维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实践具体体现为生产,包括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人对自身的生产活动以及人对社会关系的生产。

  由上可知,马克思是在市民社会的问题领域中提出的实践概念。从具体内容上看,实践既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表现的物质生产劳动,也包括人与人关系中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实践。这两者是同时产生的,因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生的生产实践必然同时呈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说,后者是前者的社会表现形式。而在私有制的社会条件下,实践必然会发生异化。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目标

  马克思是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提出实践概念。实践概念体现为异化劳动、对象性活动和生产等形式。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市民社会的下一个环节,即马克思实践观的切近目标何在---是共产主义。马克思是通过共产主义来批判和超越市民社会问题的。

  共产主义是现实的历史的必然运动,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时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异化劳动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同时又巩固私有财产。因此,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批判了粗鄙的共产主义和具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因为它们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之中。

  只要还保留私有财产,就会存在异化劳动,市民社会就无法被扬弃。在他看来,共产主义是真正的社会性质解放,是彻底否定私有制的人类解放,人的社会解放。"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

  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也要奠基于以往所有发展的全部财富,要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为自己找到经验根据与理论基础,即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不是对私有财产之力量的简单拒斥,而是消除其异化形式,使之成为社会的力量并为人所重新占有。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共产主义呢? 这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既包括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达,也包括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及其与资产阶级世界形成普遍的对立。同时无产阶级要拥有共产主义意识,即意识到工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资本对劳动的完全规定是不公平的。"认识到产品是劳动能力自己的产品,并断定劳动同自己的实现条件的分离是不公平的、强制的,这是了不起的觉悟,这种觉悟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产物,而且也正是为这种生产方式送葬的丧钟,就像当奴隶觉悟到他不能作第三者的财产,觉悟到他是一个人的时候,奴隶制度就只能人为地苟延残喘,而不能继续作为生产的基础一样。"

  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无产阶级革命才有可能实际发生,通过消灭私有制本身,以及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和这些阶级本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马克思实践观与中国道路

  如果说马克思实践观的讨论是基于市民社会问题领域,而共产主义(人类的社会)是市民社会的下一个环节,那么,在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这种有原则的实践观表现为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与实践,既是中国经验对马克思实践观应有之义的一种回应和拓展,又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推动与实践创新。同时,当前中国道路的实践过程,也可以从马克思实践观的丰富内涵中加以领会和阐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依循马克思实践观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同时又有自己的实践创新。马克思所述的共产主义是有条件的,即它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条件。而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目前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然而,我们又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市场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里的邪路指的就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学习西方的资本经营模式只是为了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而非跟着西方走。同时,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里的老路指的是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发展道路。中国在这三十年中走的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然而,中国走的基本上是苏联模式的道路。所以,总体上可称之为一条老路。这两条都是不切实际的道路,只有中国道路才是正道。

  中国道路的实际展开进程也得益于马克思实践观的现实参与和引领作用。实践既包括物质生产劳动,也包括人的社会关系。实践是感性对象性活动,然而,在市民社会条件下,实践会发生异化,形成资本一方对劳动一方的权力和统治关系。在中国道路的展开过程中,资本经营模式已被引入到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所以,现实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异化的可能。实践的异化现象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扬弃它们。

  一方面要不断地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重要的一步,它是实现发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就是要持续而深入地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明证。我国的改革道路,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表层改革,延展到目前"顶层设计"式的深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扫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而言,就是超越物质实践和社会政治实践中异化的部分。唯有这两方面同时用力,中国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推荐阅读:哲学期刊投稿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这篇哲学期刊投稿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实践天然地内含着创新属性,马克思特别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点,并把它作为新旧唯物主义实践观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