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老子的养生饮食观对现代人产生的人生启迪

时间:2017年11月01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道家学说也备受人们推崇。除此之外,据说老子还是一位长寿的人,活到了一百多岁,由此可见,老子是具有大智慧的人,老子的养生饮食观也值得当代人学习参考。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人,都可以了解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道家学说也备受人们推崇。除此之外,据说老子还是一位长寿的人,活到了一百多岁,由此可见,老子是具有大智慧的人,老子的养生饮食观也值得当代人学习参考。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人,都可以了解到其中关于饮食的论述,从而体会出老子的人生大智慧。下面文章就会老子的养生饮食观做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老子,人生智慧,养生饮食观

  老子,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无为而治和辩证法的思想。这位洞悉世间智慧、大智若愚的哲人,对于饮食的体悟也跟常人迥异。老子虽然没有给人们留下关于饮食方面的故事,却在《道德经》中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感。老子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自己对于饮食的偏好写下的人。他对饮食的理解不仅仅只是为了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探究其中隐藏着的深刻的人生智慧。

  一、"味无味"

  在只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老子提到了有关"食"、"味"等的字句,总是以寡淡、恬淡示人。"味无味",无味即本味,本味即真味,真味即"淡","淡"是老子提出的一种境界。"淡"不仅是口食之淡,欲望之淡,更是人生之淡。对人生的看淡不仅仅是口舌之欲的看淡,还有对名利、富贵的看淡。"淡"不仅是饮食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淡中有品格的升华,有智慧的超脱。

  ( 一) 口舌之淡。老子饮食观的精髓应当是"味无味",就是以恬淡无味当做有味。从平淡的饮食中细细地品尝出独特的美味。实际品尝出的更像是人生百态。那些珍馐佳肴的确令很多人心驰神往,但除了饱了一时的口舌之欲,又能留下些什么? 粗茶淡饭比不上山珍海味的滋味,但却能感受那份恬淡与生活,如,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时候倾心于素食,"采掇归来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主张采来便煮,不加盐,只追求自然的清淡之味。以及《论语》中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都是如此。这种品格的确十分难得,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在那些珍馐佳肴中也能品尝出恬、淡才更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是那种即使身处洪流之中,也能独善其身的心境。

  ( 二) 欲望之淡。古语有云: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选择就会有放弃,有"得"就会有"失"。佛说: "失就是得,得就是失"。而人们往往不在意得到了什么,而是去苦苦追寻得不到的那些。也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八苦中的"求不得"。其实得与失在人们心中,只是一念之间。执着于"得失"的拿破仑,造就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征服了大半个欧洲,但他不满足,发动了奴役别国的侵略战争,过分的自负让他遭遇了滑铁卢战役,被流放而死在了圣赫勒拿岛,执着于苦苦追寻,往往会得不偿失。

  ( 三) 人生之淡。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这样说道"世事漠漠,恰如水墨,被人加浓,反失常态。由浓归淡,即返自然,便得泰然。""淡"是宁静、安适、自然、和谐,"浓"是热烈,厚重。余秋雨先生同老子一样赞同"淡",认为人生是"宜淡",人生旅途总会淫雨霏霏、暮霭沉沉,只有宜淡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人生的成长正是"由浓转淡"的过程。或许开始的时候总是渴望轰轰烈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空的转变,才慢慢地感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就像在《庄子·山木》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淡如水"与人生之淡所体现的为同一思想。

  "味无味"的境界,就如清代品茶名家赞誉西湖龙井: "甘香如兰,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额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意在追求事物的清淡素雅之美,寄寓人生理想和生命的情趣。

  二、"为腹不为目"

  在"味无味"的基础上,老子又提出了"为腹不为目"。腹就是一个人基本的生存物质条件,目就是耳目享受。眼耳鼻口舌都是外在的感官,而心对应的是内在的智慧、道德、志向。一个是外在,一个是内在,一个是末一个是本,而老子更注重的是内在,是本。"为腹不为目"的意思,有三层含义: 节俭,强骨,甘食。

  ( 一) 节俭。节俭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并且老子认为尚俭不仅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在第五十三章是这么说的: "服文彩,戴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那些只顾享受华丽的服饰,精美配饰,美味的菜肴等的人,老子把他们称为"盗夸",就是强盗头子,并且认为他们这样是不符合"道"的。可见,老子是极其不赞同奢侈浪费的,认为保证百姓的温饱才能国泰民安。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那些只顾浪费奢侈的统治者,没有一个是能够长治久安的。如以人为骑,强迫百姓苦役平民的夏桀; 荒淫无度,残酷剥削人民的帝辛; 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只顾享乐的隋炀帝杨广,最终都以灭国而告终。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人们必须以史为鉴。

  ( 二) 强骨。在第三章,老子提出了"实其腹",其目的是要"强其骨"。而对"强其骨",应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吃饱饭,满足强身的需要。老子所处的是一个奴隶制的时代,人民大多从事的是农业劳动,结合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一层意思显然符合社会现实。另一层含义是说要有骨气,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做到顶天立地,一身正气。这里的"骨气"与孟子的"浩然之气",鲁迅的"自制力"有相同之处。

  ( 三) 甘食。老子在他的政治理想中也谈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样的话。在老子的饮食观中也看到了他对社会理想形态的描述,即"小国寡民"。"甘其食"的意思不是甘其"味",其根本意思是希望人民省欲去奢,返朴归真。古代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基本吃不上肉,老子却认为即使百姓吃得简单,也依然可以吃得甘美,就如俗语说的: "咬得菜根香。"老子追求自然,品味甘甜,提出"为腹不为目"。王弼也赞同地说: "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人是要靠外物养活自己,就如老子的"为腹"。而不能够被外物所奴役,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为目"。每天的山珍海味,精美珍馐是为了"目",五彩缤纷,酸甜苦辣是为了"目",日复一日,结果满身疾病而不自知。腹为本,目为末。所以,人们应当回归本质,去追求"腹"。

  三、"五音"、"五色"、"五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贯穿整本《道德经》,最多的莫过于老子提出的柔弱胜刚强。但在第十二章中说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认识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追求极致到归于平淡。

  ( 一) 五音。五音本是指宫、商、角、徵、羽,而老子在这里更多的是代指靡靡之音。有这样一个故事: 师延善作曲,在商纣王的威逼下,创作了令人迷魂荡魄,心神颠倒的靡靡之音,名为"靡靡之乐,北里之舞"。于是纣王就整日沉醉于靡靡声中,不问政事。最终,被周武王兴师伐纣。清丽,舒缓的音乐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吵乱,迷魂的音乐令人失心失魄。

  都说音乐阐释人的心灵,反应其内心世界。那就追寻阳春白雪一样的高雅,还心灵一片净土,归于内心,归于平淡。

  ( 二) 五色。五色指的是那些五彩绚丽的华服,五光十色珠宝的颜色。"五色令人目盲"是指这些颜色,让人看了眼花缭乱。那些绚丽的华服是贵族才能有的穿着,平民百姓只能是粗布麻衣。老子却说"故去彼取此",说明老子认同的是素衣。朱子家训中也有这样的话: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当勤俭节约。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对于穿着追求不应是华贵,而是得体与舒适。

  ( 三) 五味。酸、甜、苦、辣、咸既勾勒出了人生百态,也料理出了美味菜肴。而在老子那个年代,随时都能享受到的美味佳肴、山珍海味的王公贵族根本不了解百姓的疾苦,根本吃下百姓的粗茶淡饭。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尝遍天下美食,可以说是达到了"五味令人口爽"的地步。面对山珍海味也没了胃口。想到自己只有人肉没有吃过,便说: "惟蒸婴儿之未尝! "他的臣子易牙知道后,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了给齐桓公吃。后来,齐桓公贪恋美食的欲望引起了大祸,易牙联合其他三人,把齐桓公围禁在一间小房子里,不给食物,不给水,备受饥渴的煎熬。这样一个美食家,最后因无食无饮而死。贪恋美食最终走向了灭亡。曾为史官的老子知道奴隶主贵族在"吃"上的"极致追求"。所以老子养生饮食的一个特点是: 恬淡虚无,向往自然。认为沉溺于声色感官的享受会损害身体健康。应当调节起居,适量饮食,清淡饮食。并且还在第十章提出了"涤除玄览"。清代学者袁枚也说过相同意思的话,他提出: "戒目食",何谓目食? 多盘叠碗,是谓目食。老子反对"五音"、"五色"、"五味",提倡清淡。从追求极致到归于平淡。所以"寡淡"不仅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饮食观。

  以上就是笔者从老子的养生饮食观中体悟到的人生智慧。老子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老子所写下的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不仅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邵南文化编订。 老子庄子选[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1

  [2]南怀瑾着。 老子他说[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2005

  [3]崔大华等着。 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2

  [4]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中国哲学史组编着。 中国哲学史纲要[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

  [5]方克着。 中国辩证法思想史( 先秦)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1

  [6]胡适着。 中国的哲学[M]。 北京: 群言出版社,2015,7

  [7]田文军,吴根友着。 中国辩证法史[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5

  [8]张雷锋。 谈古论今说老子[M]。 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10

  [9]杨国庆。 品悟老子[M]。 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7

  [10]周国平。 周国平哲理美文[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0

  [11]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12]高欣。 道德经叫我们圆通点[M]。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13]张凤娟。 老子名言的智慧[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4]姚淦铭。 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M]。 北京: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8

  [15]秦浦。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16]孙更俊。 道德经批判[M]。 北京: 现代出版社,2013,5

  相关阅读:中国文字研究范文老子与史怀泽生态伦理思想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