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苏州木渎严家花园新园修建得与失的调研

时间:2020年04月18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严家花园建于拥有2500年历史的木渎古镇,曾由苏州香山帮著名建筑师姚承祖修缮,是江南私家宅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庭院部分以四季为主题的造园手法颇具特色,值得保护传承。严家花园新园的增补规划为园林的修复和开展当下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增益,但新园

  摘要:严家花园建于拥有2500年历史的木渎古镇,曾由苏州香山帮著名建筑师姚承祖修缮,是江南私家宅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庭院部分以四季为主题的造园手法颇具特色,值得保护传承‍‌‍‍‌‍‌‍‍‍‌‍‍‌‍‍‍‌‍‍‌‍‍‍‌‍‍‍‍‌‍‌‍‌‍‌‍‍‌‍‍‍‍‍‍‍‍‍‌‍‍‌‍‍‌‍‌‍‌‍。严家花园新园的增补规划为园林的修复和开展当下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增益,但新园与原址羡园部分在修复的艺术手法上有所差异,也带来了同一园林中的两部分不一样的景观风格‍‌‍‍‌‍‌‍‍‍‌‍‍‌‍‍‍‌‍‍‌‍‍‍‌‍‍‍‍‌‍‌‍‌‍‌‍‍‌‍‍‍‍‍‍‍‍‍‌‍‍‌‍‍‌‍‌‍‌‍。这样的新园新建行为,在严家花园整体的修复工作中得失具存,也值得相关从业人员在后续其他古典园林的修复中汲取严家花园的经验,因修复目的制宜‍‌‍‍‌‍‌‍‍‍‌‍‍‌‍‍‍‌‍‍‌‍‍‍‌‍‍‍‍‌‍‌‍‌‍‌‍‍‌‍‍‍‍‍‍‍‍‍‌‍‍‌‍‍‌‍‌‍‌‍。

  关键词:严家花园;羡园;四季主题;造园手法;比较研究

中国园林

  园林工程师论文范文:广东园林中水磨石技艺应用研究

  摘要:水磨石是近代从国外传入的一种工程抹灰饰面,在广东园林中有较多应用‍‌‍‍‌‍‌‍‍‍‌‍‍‌‍‍‍‌‍‍‌‍‍‍‌‍‍‍‍‌‍‌‍‌‍‌‍‍‌‍‍‍‍‍‍‍‍‍‌‍‍‌‍‍‌‍‌‍‌‍。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与访谈,梳理水磨石在广东园林中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情况,总结水磨石在广东园林中的使用特征及优势,其在构件表面形成仿石质感、装饰性强与防水防渗之特性,能适应广东地区审美心理、气候条件与使用需求,水磨石在广东园林中应用形式多样且图案丰富多彩,与游人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当前水磨石技艺发展面临着制作成本增加、技艺费工费时、工程施工体制改革以及技艺缺乏传承等现状带来的挑战‍‌‍‍‌‍‌‍‍‍‌‍‍‌‍‍‍‌‍‍‌‍‍‍‌‍‍‍‍‌‍‌‍‌‍‌‍‍‌‍‍‍‍‍‍‍‍‍‌‍‍‌‍‍‌‍‌‍‌‍。

  1严家花园历史概述

  严家花园位于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畔,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最早名“灵岩山居”,是苏州名士沈潜德的居所。道光八年(1828年),园归木渎诗人钱端溪所有,名曰“端园”[1]。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延请姚承祖率巧匠重葺,改园名为“羡园”[2],当地人又称其为“严家花园”。抗战时期,花园因乏人经营,逐渐榛芜,后因侵华日军驻扎于此,几乎被大火毁损殆尽。幸运的是,抗战前童寯教授曾专访木渎羡园,并做了相关文字记录以及摄影,还留下了宝贵的步测草图,这些都收录于他的《江南园林志》[3]中。同时,1936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刘敦桢教授共赴苏州进行考察,也曾到羡园进行实地踏勘并拍摄了许多照片,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文献[4~5]。

  1999年春,木渎镇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在原址的基础上对羡园进行修复。2000年,修复工作完成,同年园林对外开放。重修后的严家花园占地约0.93hm2(旧址约0.53hm2)[6],可分为两部分,即羡园原址重建部分与羡园东侧的新园,新园的面积约1800m2。在下文中所提及的“羡园”仅指原址重建部分的“春夏秋冬”四季园区以及中路的厅堂部分,而“严家花园”则指目前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开放的原羡园部分与东侧新园。

  2羡园原有景观特色

  参照童寯先生留下的图像资料和前人笔记可以看出,羡园的修复基本依循了旧制,复原了原本的空间形态和大部分园林要素。修复部分在空间上可分为中路厅堂部分和西北两侧的宅园部分。宅园部分在空间上划分为春、夏、秋、冬4个园区,营造了4种时令意境,主题分别为:春园区的“嗅宜人之清香,兰芬益文思”;夏园区的“别有洞天荷风凉”;秋园区的“闻香思折桂,攻读仰收萤”;冬园区的“暗香疏影月黄昏”[6]。

  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空间的意境,并且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受[7]。在江南园林中,常见以四季为主题,营造典型时令景观和空间意境的造园手法,但现存的经典案例并不多,且多以单个景点或某种单一元素的运用为主,如个园的四季假山、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和网师园的“殿春簃”。羡园全园以四季为主题的造园手法非常典型,同时,与其他园林相比,羡园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遍及了整个庭园部分的4个园区,并梳理出按照时令变化营造不同景观的造园脉络。可谓足不出户,而一园览尽四季。

  就羡园四季园区的风格来说,春园小巧舒朗,夏园静谧幽深,秋园明朗开阔,冬园平和安稳。除了在各园区营造相应的季节意境外,各园区还因借园林要素来营造理想的小气候环境,即如《园冶》中记述的“凉亭浮白,冰调竹树风生;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8],运用园林要素巧妙地营造适应季节的生活场景。春园面积小,多安排安静、私人化的活动,空间整体具有内聚性。夏园区有荷花Nelumbonucifera、石洞等具有明显夏季特色的景物,建筑也多为轻巧的形制,做游赏之用。秋园区拥有开阔的水面,可登临的黄石假山,建筑也多为半开敞或开敞式,整体舒朗。冬园区建筑密度高,曲廊回折、厅堂相接,遮挡风寒,保持室内温度,而水体、山石都体量较小,空间紧凑,室外活动空间较小,以坐于室内的非进入式观景活动为主。

  3新园修建过程中的得与失调查研究

  严家花园的新园部分位于原址羡园部分的东南侧,该园区在历史上的严家花园中并不存在,是于2000年的修复工作中添建的[9]。新园修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园区,承担更多的游客量。而这一目的的达成以及新园对羡园的传承是否成功,仍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后文将从造园四要素的角度对新园与羡园进行详细对比,探讨研究新园修建过程中的得与失。

  3.1建筑要素的得与失

  在建筑方面,羡园依据四季不同的空间需求和气候特征,布置了相应不同的建筑形式、数量、大小和密度。羡园庭院部分,不包括各类廊道在内,共35处建筑,其中春园区4处,夏园区6处,秋园区13处,冬园区12处。春、秋两个园区的建筑密度较小,分别为13.9%和14.7%(此处及下文提及的建筑面积均不包含各类廊道的面积)。

  夏园区与冬园区的建筑密度则较大,分别为21.6%和26%。春秋两季气候宜人,适于室外活动,因此春、秋两个园区容纳了更大的室外空间。夏、冬两园区提供了更多的室内活动空间,发挥了建筑避暑防寒的作用。夏园区出现了卷棚顶、歇山顶、悬山顶3种屋顶形式,具有灵巧、柔美、多变的风格,这种轻盈的建筑形式减少了夏季炎热气候带来的压抑感,也增加了夏园空间的层次感。冬园区建筑数量多、密度大,利用大大小小的建筑形成了多样化的室内空间,且建筑间多有连接,即使在室外也是亭廊相接,符合冬日里的保暖需求。

  羡园的四季园区部分,建筑的密度和形制种类各有不同,但建筑密度均在13%以上。这些建筑除了在功能上有不同的活动用途,在空间上也起到了分隔作用。通过划分出不同形态的空间,对比空间氛围与大小的变化,可以提示游人园区主题已发生了改变,强化园林的造园主旨[10]。

  虽然新园的建设中也有建筑元素存在,但比重却很低,仅有西侧与中路厅堂部分相接处有一长廊,以及园林水体岸边有一处六角攒尖亭。经过测量,新园的总面积约1800m2,长廊的面积为29.8m2,六角亭的面积为9.35m2,新园的建筑密度仅为2.2%。新园的建筑密度与数量较羡园宅园部分相比陡然下降。同时,新园的两处建筑体量均比较小,且为开敞式建筑。新园与羡园部分相比,缺乏空间上的分隔,且新园的景观视觉中心仅水边的六角亭一处,园内空间层次单薄,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景观相似度较高。这样的设计弱化园林移步换景的游览体验。

  3.2水体要素的得与失

  羡园宅园部分共4处水体,春园区无水体布置,夏园区、冬园区各有1处,秋园区有2处水体,位于其东部和西部园区。新园部分也有1处水域。严家花园的各园区水体设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水面大小的差异‍‌‍‍‌‍‌‍‍‍‌‍‍‌‍‍‍‌‍‍‌‍‍‍‌‍‍‍‍‌‍‌‍‌‍‌‍‍‌‍‍‍‍‍‍‍‍‍‌‍‍‌‍‍‌‍‌‍‌‍。从夏园区、秋园区到冬园区的游览路线上,水体面积占比趋势呈现由小变大再到小的趋势。水体从夏季的幽曲涧流到秋季的舒朗开阔,最后回归冬季的内向安静。水体大小的变化与各园区整体的空间变化和功能具有一致性。夏季、冬季以室内活动为主,水面较小,秋季适宜室外活动,园区较大,水面也相应更大,这使得秋园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园的地位。

  与羡园相比,新园的水体面积、占比均较大,水体总面积约357m2,面积占比19.8%。水体被石桥分为一大一小两处,较小的一部分面积约为112m2。而羡园中面积最大的水体—秋园区东侧水体的面积则约为99m2,前者约为后者的1.13倍。

  新园水体的北部与秋园区的水体呈承接之势,同时秋园区也有道路直接通向新园部分。这样的设计使得新园在空间关系上与羡园有所联系,将新园的水体纳入了整个严家花园的水系中,且传承了秋园舒朗的风格,但是使得新园和秋园重复性较高,削弱了两者景观识别度和秋园主园区的地位,也带来了一定的审美疲劳。此外,与羡园部分相比,新园水体的设计手法比较直白,没有遮挡,与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传统风格有所区别。

  3.3植物要素的得与失

  羡园及其原来的植物,经过了多次战乱和数次长时间的弃置。民国时期和解放后不同的园林所有者都对园中的植物进行了断断续续的修补,现状的植物早已不是原貌,只有少部分得以保留。但后人在修补方案中尽力恢复了原始配植,遗留下来的植物经过了后人摘选,在配置新的植物时也参考了其他苏州园林的树种[5],并使用了传统的艺术手法。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我国传统文化赋予某些植物的文化寓意,使其被作为特定季节的代表。因此,运用植物元素是表现季节意象最简单易行的手法,也是游人感受最深的方法[11]。羡园原址部分修复的植物配置依据四季变化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变化彰显了各园区的景观主题。

  羡园的各个园区都有各自的特色植物,其都具有契合主题的典型时令特征。春园区的特色植物是荷花木兰,此外运用了许多芳香植物,突出芬芳清新的特点。夏园区强调凉爽,在水中种植了荷花,同时还种植银杏、朴树等比较高大的乔木来遮阴。秋园区突出秋日植物的斑斓浓郁,使用了鸡爪槭、石楠等色叶植物,还种植了大量典型的秋时令植物—桂花。冬日突出安静的特点,种植的梅花、罗汉松等植物无论是色彩还是气味都比较纯粹。同时,不同园区也有一些共有的植物,以达到相互呼应的目的。这些植物起到了过渡各园区的作用,也强调了羡园的整体性。

  与羡园相比,新园中没设计主题植物,也没有体现特定的季节特征,园中种植的植物大多已在羡园中出现过。在羡园中,植物多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等不同的种植方式与墙体、山石等相互配合,围合出不同的空间形态。而新园的植物主要采用散点式种植,没有配合其他元素起到空间上的围合造景作用,使新园缺乏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以植物趋近、模拟自然的特征。

  3.4山石要素的得与失

  在山石方面,严家花园主要通过假山置石形态的变化来适应四季的不同活动,如秋季登高,夏季避暑。同时也通过山石的不同材料来表现园区季节特征,在秋园用黄石模拟秋山,而其余山石均以湖石为材料。

  夏、秋两个园区的山石景观比较多样,有假山、石洞、石砌驳岸等。而春园区和冬园区的山石景观没有假山,仅以群置的石块为主。严家花园的景观布局以春为前奏,冬为终章,夏、秋是其重点与高潮。除了体现四季景观的节奏变化外,假山、石洞等体量较大的山石还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使得游人的游览视线限制在本园区,强化了移步换景的体验。

  而在严家花园的新园中,除了驳岸以外,基本不存在山石这一园林要素,也使其与羡园相比,空间上比较开阔,视线上更加通透,竖向变化较小,但景观平庸乏味。新园的其他几个园林要素亦比较单一,层次感薄弱,所以如果可以在新园增加一些山石,或许能增加其空间层次以及景观的趣味性。

  4总结

  中国的古典园林经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换园主,而新的园主人又常常会对园林进行一些改造或新建,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12]。因此,给园林增补新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拙政园、寄畅园等都有经历过历代园主人的改建[13]。而这种增补改建,必然会对园林的景观特色与传承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本案而论,新园部分依旧遵循了传统古典园林的形式,运用了传统素材,但是造园思想偏于现代。新园的各园林要素和空间形态都相对单一,只有一个景观中心,类似广场式的布局手法。新园空间空旷,在构图上呈现出一点式的形态,与传统园林通常的散点式空间布局模式不相协调,且忽略了传统园林移步换景的精髓。

  从羡园各园区的空间划分可知,羡园借助各类园林要素以及墙体,在四季园区的基础上,每个园区内部又二次划分成了若干小空间,使游客在游园过程中不断经历着景观和空间形态的变化;而新园由于过于开阔的设计,景观缺乏变化,层次单一,缺少园林趣味性。在传承上,新园中并没有出现与羡园的“四季”主题相关的景点或要素,因此并不能与原本的部分完全融为一体,展现出严家花园的特征与主题风格。尽管新园意图利用水体来和羡园联系、融合,但由于没有传承原本园林的造园手法和造园精神,反而对羡园的空间结构产生了破坏。

  实际上,包括严家花园在内的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从设计之初,就只是为了满足园主人及其家人等少量人员的游园需求,所以园林本身的空间必然比较紧凑。现代人增补新园,扩大园林的空间,容易打破原本的空间节奏,破坏园林的主题表达。

  5建议

  许多古典园林目前都面临修复、整修的需要,这一过程中也常有对园林的增建,但是增建的目标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若增建新园的目的是为了忠实地传承原有的园林,那么新园在造园思想、空间格局,乃至植物搭配、游线组织上都应完全参照原有园林的脉络,力求原汁原味地重现历史上的园林设计。如果建造新园更多是因为古典园林本身并不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增加园林空间,那么也可以尝试与原园林进行差异化设计,通过新与旧的碰撞对比,凸显各自的风格,实现新与旧的碰撞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邵忠,李瑾.苏州历代名园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姚承祖.营造法原[M].张志刚,增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M].[出版地不详]:中国营造学社,1936:3-4.

  [5]王维.苏州木渎严家花园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6]谢爱华.苏州木渎严家花园匾联题刻的设计制作[J].中国园林,2009,25(1):67-70.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