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如何有效构建山西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时间:2018年10月16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想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需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更好的运转,为此下面文章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指出当前山西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仍然处理刚起步阶段,文章在整理了相关资料后,对于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加以介绍

  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想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需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更好的运转,为此下面文章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指出当前山西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仍然处理刚起步阶段,文章在整理了相关资料后,对于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加以介绍,并且对其特征,功能及运行机制加以论述,并且相应的提出了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山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方法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要素

科技与经济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学术界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已超越对创新及创新系统的静态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受资源型经济挤出效应影响,创新发展水平总体比较滞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创新链协调性较差,技术、人力资本、资金等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不完善。为摆脱对资源型经济发展路径的依赖,实现转型发展,山西要加大科技政策创新力度,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构建符合当前山西转型发展需求、能够促进山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概述

  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新”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之后,随着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概念的认识和研究也不断深化。创新理论从线性创新模式演变为创新系统研究,先后发展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日本和美国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的研究,学者们在对“创新系统”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2]。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来自将人类的科技创新活动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类比。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在挑战与变革的世界中保持繁荣》一文中指出,可以把创新视为一个多层面的生态系统,它在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不断地相互作用[3]。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主体的角度来看,创新生态系统由许多参与创新的主体组成,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这些主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互动。从创新动力的角度来看,物质装备、资金、知识和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自由快速流动,从而形成创新的动力。从创新环境的角度来看,包括国家关于创新的政策与法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人才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等。

  从创新网络和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科技企业、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形成了协同创新网络,这一网络整合到创新环境中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借鉴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定义为,由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组成,二者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复杂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共同体[4]。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人才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等[5]。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耗散性、动态性、稳定性、复杂性和协调性等特征[6]。整体性是指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它们有共同的目标,并且在运转方式和功能互补方面都显示出统一性。层次性是指创新生态系统包含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多个层级,层级越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越多样,其运行规律就越复杂。耗散性是指创新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信息、能量和物质与环境进行交换,形成了一个有序的过程。

  动态性意味着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发展的,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稳定性是指系统的抗干扰性和弹性,抗干扰性是指是指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弹性是指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后恢复其原有功能的能力。复杂性是指组成该系统的各种元素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不可预测性。协调性是指创新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和自动调节的机制。

  二、创新生态系统功能分析和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区域内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并创造出能够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文化环境[7]。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

  1.创新平台功能。

  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对系统内的各类创新要素进行结构重组、优化配置和系统管理,鼓励核心企业构建技术平台,中小企业围绕这一技术平台开发兼容技术,最终形成创新共同体。通过实施有效的标准和管理体系,将为系统中的各类科研人员提供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和基于网络技术的便捷技术环境。

  2.资源配置功能。

  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方式。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优化配置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成功的效率。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有共同需求,但单个企业难以独立建设和购买的创新资源,创新生态系统可以统一采购或统筹建设,然后提供给各企业开放共享。对于各创新主体自有的创新资源,可以在保持其核心技术优势的同时,提供给需要的企业使用,避免重复购置,也可降低系统内企业创新成本。

  3.风险规避功能[8]。

  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整合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来降低系统内企业创新的风险。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创新主体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共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增强各创新主体和相关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4.协同规模效应功能。

  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可以轻松识别价值链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并将有限的资源应用于此核心环节。它补充了其他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创新主体和其他相关主体的创新规模效应。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创新生态系统是在创新系统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创新主体的聚集→稳定的创新生态链→创新生态网络。

  一是创新主体的集聚。在竞争与合作逐渐取代对抗竞争的大背景下,各行业研发能力较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合作与共享,逐步建立了技术创新联盟。在利益导向下,许多相关公司(如供应商、配套设备制造商和销售商等)自发地聚集在技术创新联盟周围。技术创新联盟的不断扩大又吸引了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的整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松散的技术创新共同体。

  二是形成稳定的创新生态链。创新主体聚集后,各主体通过技术或业务联系,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技术创新链。它大致可以分为企业间由技术合作为基础形成的技术创新链,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由技术开发形成的产学研创新链,以及企业与金融等中介组织形成的辅助创新链。

  三是形成技术创新生态网。各种创新生态链纵横交织形成了创新生态网。创新生态网为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增加了创新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还有效降低了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克服了单个创新主体在开展复杂技术开发活动中面临的资源和能力不足的缺陷。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1.资源供给机制。

  资源供给机制的作用是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创新生态系统资源供给机制包括四个方面: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和社会资本,即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和社会资本等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创新生态系统生存和正常运转,最终使创新生态系统达到自循环,并不断生产出新的技术创新。

  2.催化与需求机制[9]。

  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生态系统中催化机制产生的推力和需求机制产生的拉力的结合。催化机制包括政府扶持政策、孵化器体系、市场竞争和企业文化等。需求机制包括科技需求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最根本的动力,科学技术本身有其发展规律,企业处于自身发展和竞争压力之下,需要加快这种规律的实现。

  3.系统协调机制。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的创新主体构成的,各主体追求的目标相互独立,有的甚至是商业或技术上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影响到创新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既通过知识共享机制、合作信任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构建彼此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保持关系平稳运行,又通过监督与制衡的约束机制预防个别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最终实现系统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构建山西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政策建议

  山西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突出山西特色,以创新的思维和超前的理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整合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创新要素,加快构建综合创新生态系统。

  (一)关注顶层设计,建立开放完善的制度机制

  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2014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创新驱动的重要文件,构成了“131”创新驱动战略体系,在全国最先完成并实施了省域创新驱动行动顶层设计,为全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保障。

  1.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加快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山西应在人才激励、土地保障、金融服务、科技服务、财政支持、产业引导等领域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政策,以“政策高地”保障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科技发展需要统筹制定或修改相关规则和制度,推动形成体系完整、标准统一、规范严格的科技制度支撑体系。

  2.明确政府定位,为技术创新创造制度环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扮演着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角色。政府的职能应该从过去对具体项目提供支持和管理的角色转变为分配科技创新资源的角色,通过资源和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重点关注环境营造、平台建设以及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政府还承担着培植人才、技术、金融、法律等公共性中介服务机构的责任。通过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帮助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二)集聚创新载体,培养有机联系的创新主体

  不同创新主体的集聚程度和相互和谐程度可能会影响甚至决定区域创新体系的成败。因此,需要培育相对完整、有机联系并依赖共生的创新主体。

  1.注重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与平衡。

  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群落:研究、开发和应用。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取决于在上述三个群落之间的平衡协调及良性互动。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职能是加强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整合资源,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确保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创新生态系统不仅要关注核心技术的突破,还要关注支撑技术,衍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共同发展和配套完善。

  2.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0]。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和作用,推动政府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更灵活有效地使用政策工具来规范创新活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五个主要”:即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企业,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发明专利申请主要分布在企业,高层次人才主要引向企业,科学技术奖励主要面向企业[11]。

  (三)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

  要建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就需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1.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应当发挥引导民间资金投向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投入应有所侧重和聚焦,抓住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通过改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将社会资本引向高科技产业,同时,要加强经费监督管理,从而防止资金被滥用挪用。

  2.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和支持[12]。

  加大全省创业风险引导基金规模,通过政府注资等方式帮助风险投资启动,制定全面的风险资本市场监管法规,改善风险投资环境。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立适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技术交易市场,探索利用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通畅的退出渠道。积极创新保险产品,推进科技担保、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模式试点。

  3.加大对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需求的财政支持力度[13]。

  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在综改示范区设立科技支行,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授信、风控和拨备制度。搭建山西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债券、保险等融资咨询服务。设立省级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为科技企业上市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和资金支持。

  (四)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

  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激发各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不断为创新生态系统注入新的能量和动力。

  1.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和成长的政策环境[14]。

  依托综改示范区各类创新要素快速集聚的优势,在人才项目资助、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支持、股权激励、企业投融资、信贷服务、税收优惠、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研究和创新力度,把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打造成“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活跃、政策环境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注重利用山西较国内一线城市更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晋籍优秀人才回流,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青年人才。

  2.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

  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事业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到企业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创新创业。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公司“走出去”,在发达地区建立研发机构,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实际问题。在山西综改示范区和省高校园区搭建科研平台,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共同培养煤化工、煤层气、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3.实施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建立内外开放的人才市场。

  消除人才流动的政策壁垒,发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采取“候鸟型”“两栖式”等多种人才流动政策,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集聚。通过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科技人才和科研管理人员从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移,从市中心城区向科技区转移[15],从而实现优化人才地域布局。

  (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多点支撑的创新生态格局

  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要求核心区与周边区域内相互促进、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要加强科技发展规划与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使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科技发展及各产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并根据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促进各产业园区、高新区、开发区等协同发展。

  1.加强现有科技园区的整合,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太原经济圈内有太原高新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次工业园等工业和技术开发区,应以山西综改示范区为统领,积极推进这些科技园区在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尽早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2.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体系。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重点、务实合作”的原则,加强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科院煤化所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丰富、技术创新能力强优势和企业的产业、资金、成果转化优势。推动企业和高校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科技企业帮助高校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根据企业需要“订单式”培养人才。

  (六)营造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风险高且不可预测,要弘扬自由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创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1.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鼓励各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充分竞争。特别是要打破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流动时,不能自由转换身份的制度因素。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各种力量,以政府的创新投入做为“耐心资本”,带动社会资金切实践行“长线是金”的投资理念。

  2.营造着眼长远、冒险进取、宽容失败的社会

  文化氛围和保障支持体系,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要让科研人员身处于没有负担、自由轻松的创新环境中,得到人文的尊重、人文的管理、人文的关怀,有助于激发创新灵感。倡导建设“企业内部创业”环境,鼓励个人或科研团队进行自由探索,形成健康的创新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婷婷.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15-30,46-47.

  [2]何向武,周文泳,尤建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科技与经济,2015(4):31-35.

  [3]龙海波,杨超.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发展研究,2014(11):19-22.

  [4]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3(1):23-26.

  [5]颜永才.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49-52.

  推荐期刊:科技与经济创刊于1988年,是由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关注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以软科学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杂志系江苏省一级期刊,旨在追踪科技与经济工作的发展,探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传递科技经济信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