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逻辑和实现路径

时间:2020年09月29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 要: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高等教育改革要在遵循高校自身逻辑的基础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平衡、

  摘 要: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高等教育改革要在遵循高校自身逻辑的基础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服务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增强高等教育供给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高等教育“以量谋 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构建引领时代发展与进步的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动因;逻辑;实现路径

中国高教研究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和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 率。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 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 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 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 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 用型人才。

  从政策层面看,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几 乎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变和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领域供给 侧改革的实践也陆续展开,2013年公布的《中共中 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要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其重点是调整教育的权力和利益结构。2017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 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 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 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让学校拥有更大 办学自主权。”

  从实践层面看,全国各省市也积极 围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双一流”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等推进高等教育供给端改革,进一 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可以说,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国家早有认 识,并已经迈出改革步伐。本文试图在理清高等 教育供给侧改革价值理念和逻辑遵循的基础上, 分析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关 系,以期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 践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当今世界产生 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竞争 力的核心要素。自十八大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战 略以来,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引领作 用不断增强。同时,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扩 张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变化客观上 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从重视数量规模转 变到关注质量内涵发展上来,从以高等教育需求 侧改革为主导转向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为主 导,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 强”的战略转变。

  (一)经济供给侧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外部推动力

  19 世纪初,法国学者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 强调“供给创造需求”,开创了供给学派的先河。 20 世纪 70—80 年代,作为新古典流派之一的供给 经济学开始兴起,供给学派推崇“小政府、大市 场”,主张推行供给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1],借助 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 供给侧四大要素的作用[2],对凯恩斯提出的“有效 需求不足、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论断进行了批 判,认为通过政府干预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刺激投资、消费、出口,只能带来经济的短期增长, 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是供给效应[3]。凯恩斯 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学 体系,其不同的改革理念在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 作用。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 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 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 “供给侧改革”需要从生产端、供给侧着手,通过优 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制度 创新等手段,达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 增长动力的目标[4]。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经济领域改革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 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自经济领域供给 侧改革提出后,学术界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 本质、核心、路径等问题开始关注和探讨。在实践 层面,高等教育属于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主体 之一。

  从责任和使命来看,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 素质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从经济发展需求角度看,伴随产业升级、经 济转型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 才。同时,伴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高等教 育产品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高等教 育要主动作为,回应人民群众需求,实现高质量可 持续发展。从改革目标角度看,提高社会生产力 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经济供给侧改 革的最终目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高 等教育具有极强的民生性,高等教育改革关乎人 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因此,高等教育供 给侧改革必然成为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投入和 支持领域,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必将在经济供给 侧改革进程中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驱力

  在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消费、投资、出口是 经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构 成经济供给侧的“三驾马车”。在高等教育改革发 展过程中,家庭消费、政府投入和出国留学可以看 作高等教育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源自高等教育 系统内部的“教师和学生、基础性资源及思想、理 念、制度、文化等创新要素”可以看作高等教育供 给侧的“三驾马车”[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 断加大高等教育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扩大高等 学校招生规模,加强政策性支持力度,推动由“精 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这种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政策推动为主导的需 求侧改革的思路和方式,在短期内促进高等教育 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 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过于“行政化”,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越来越凸显。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压力在外部, 而真正的动力却在内部[6]。由于我国外延式的高 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 育快速发展,但同时在结构层面、制度层面、财政 层面积累了大量矛盾[7]。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 许多深层次复杂的关系,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只有 切中根源地推进全方位配套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 进展。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通过积极推进“双一 流”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校向应 用型转变等举措,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 供开放的市场空间和高效的制度供给,激发高校微观主体的发展潜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 力构建和强化高等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动 能。这些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当务之急,同时 也是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为突破的实践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必须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支持、增加投入的发展方 式,探索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深 刻把握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思路和理念, 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 高等教育治理能力,释放高等教育发展活力。高 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 前提下,回归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语境和话语 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支撑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 步,这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 任务。

  (三)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需求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牵引力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更多的家庭、更 广泛的社会群体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群体大幅度增加,这些利 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高校、教育投资者、学生、 教师及社会公众,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需求 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牵引力。首先,政 府职能转变的需求。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 理水平要求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而构建现代大学 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形成政府、大学、市场多元参 与的高等学校治理格局,推进高等教育从政府“管 理”向政府“治理”转变。

  其次,高等教育市场竞争 的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在优质资源相对不足情况下,高等 教育的物质、人力等资源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的 作用,政府和高校迫切需要全面了解和把握高等 教育机构的运行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有效 应对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三,社 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知情权、参与权及选择权的需 求。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高等教育要从自 身内部寻求突破,推进供给侧改革,主动回应政府 部门、市场、学生、家庭及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 多元化需求。

  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

  经济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涉及结构、质量和活力释放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规 律与教育发展规律差异性,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 社会功能差异性,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经济领 域的供给侧改革不同。经济供给侧改革以市场需 求为导向,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在尊重高等教 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目标为导向,通过调 结构、提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多样 化需求,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能力。

  (一)高等教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责任使命

  高等教育的属性和功能决定了高等教育活动 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高等教育既要为发展社会生 产力服务,又要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提供政治服务, 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对范畴来看,高等教 育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8]。高等 教育经济基础的属性是指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发挥,发展生产 力、促进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的属性是指高 等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常传达政治意识形态,最 明显的表现方式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承科学文化的使命和责 任。

  这些归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的属性都可以看 作是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高等教育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改革发 展必须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紧密联系,同频 共振。在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化是我国高等 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这种特点 使得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以充 分体现,在特定历史阶段,高等教育集中为经济社 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紧缺人才。

  改革开放以 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高等 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通 过高等教育省级统筹权利的恢复与调整、高校扩 招、“211 工程”“985 工程”等重点项目支持等系列 举措,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 著提升,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 增强,加快了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 变的进程。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处于“三期叠加” 的阶段,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 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 续增长动力。在经济改革突出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要顺势而为,继续推 进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这种发展 思路与供给侧改革倡导的通过调结构、提质量、增 强活力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

  (二)高等教育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遵循

  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 具有产业属性,属于知识产业或第三产业[9]。但 是,高等教育并非纯经济活动,高等教育为社会提 供人才、技术等准公共产品,因此,同样具有公益 性属性[10]。

  布鲁贝克指出,“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 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 哲学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 论为基础”[11]。以认识论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 等教育哲学在不同程度上突出了高等教育的公益 属性和产业属性,一方面强调学术的价值客观性 和自由性,认为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培养心 智、追求真理和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的目的是知 识的传播和推广;另一方面也强调高等教育通过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 务,认为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产生知识 和智力增量的产业,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和精神 生产力的加工厂。

  “威斯康星思想”诞生之后,以认 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 高等教育哲学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高等 教育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 服务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高等教育的公 益属性和产业属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属性,公 益属性是根本属性,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从高等 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变化,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类型、层次、质量的多 元化、多样性需求日益增多,高等教育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 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即将迈进普及化阶段,以 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享受伴随每个人一 生、更加适合每个人的开放、公平的教育成为求学 者的价值追求。解决高等教育多元化、多样性需 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统 筹兼顾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把握高 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通过改善高等教育供给 结构、提升高等教育供给活力等手段深入推进高 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为目标,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步。因此,破解难题、走出困境是高等教育供给侧 改革的间接逻辑,回归根本、追求质量是大学发展 的内在逻辑,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遵循的 基本前提。

  (三)高等教育基础性和长远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现代 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 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引擎,具有基础性、先导 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同志强调高等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我们国家对高等 教育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 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 快,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 命”正在兴起。同时,地缘政治格局和贸易保护主 义局势紧张,西方国家放大和渲染“中国威胁论”, 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和扩大。贸易的冲突 和摩擦实质上是基于高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能力 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和高等 教育的竞争。目前,我国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水平仍相对较低;虽然已经 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与制造业强国尚有较大差距。 据世界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约 10121.3 美元,而美国人均 GDP 为 63809.64 美元,是中国人均GDP的6倍多。

  中国制造业生产 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面临发展中国 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 升级必须着力提升我国科技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和基础研究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改 革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完善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 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提 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根本任务,鼓励创新、合作 开放,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可持续发展,不断推 进教育现代化。同时,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型人才 培养的主要阵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孵化器和辐射源,要全方位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和 人才强国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 设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创新支持,担负起新时代 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现路径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创新 驱动战略、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日益推进,面临经济 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提出 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将改 革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自身质量上来,要从高等教 育的供给端入手,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人才培养模式,破解高等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 的问题,提高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 府、大学、社会作用,提升高等供给质量,释放高等 教育供给活力[12]。

  (一)注重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构建“以 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公益性特点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投 资主体是政府,受益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高等 教育提供产品的公共性特点要求高等教育供给侧 改革必须注重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教育 变革的先导[13]。“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 是在 20 世纪中期由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对高等教 育本科教育的基本观念、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14]。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真正实现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

  一是构建 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相结 合。目前,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人才 培养主要借鉴西方的经验,采用非创设环境、学生 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和生活实践、实验试验 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获取和探索知识,基于自身 的创新较少。“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的改革要 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上寻求突破,从我 国的文化传统及教育历史中挖掘“以生为本”的观 点、思想和理论,用以引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方式方法改革。

  二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 导作用相结合。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教与 学是教学中最主要矛盾,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 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教师既传 授学生知识,同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 用,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新时 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完善系统配套建设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增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 完整性和系统性,强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 联性和融通性;组织督导考察和评价研究,不断推 动教改深入进行。

  (二)破解高等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着力优化结构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延伸到高 等教育领域即人们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 更高要求与高等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 断凸显,主要表现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 的不平衡、不充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的不平衡、不充分,管理机制 失效、管理信息不对称和管理层协调不畅等方面。 高等教育供求适应性主要通过高等教育供求关系 来体现,结构性问题又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突 出问题[15]。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破 解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前提是教 育结构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一是对接国家战略和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增长极。以对接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空间结构布局。

  面 向国际前沿,打造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高校集 群为主体的核心层;以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高校 集群为主体的次级圈层,及以广州、杭州、宁波等 地区高校集群为主体的新兴发展区[16],充分发挥 其集聚和扩散效应,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 和差异化发展,全方位对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发 展战略。

  二是鼓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实行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 校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提供更多“有效性”“精 准性”教育供给,形成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性优势,构建立体式、多样化、可选择的高等教育供给结构,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教育论文投稿期刊:《重庆高教研究》(刊号:CN50-1028/G4)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审字1007号),重庆市教委主管,由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和重庆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刊物。

  三是推动高等学校学 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及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自身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功 能差异,做强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重点发展满足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 相关专业;健全高等学校建立专业设置、招生与就 业的联动机制;完善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引入专门机构对条件成熟专业进行专业认证、 开展本科专业质量评价等手段,建立专业预警与 动态调整机制。四是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 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支持 开展乡村振兴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成果推广,使 高校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高层次人才的聚集 地、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化的主要场所,增强 高等学校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法]让·巴蒂斯特·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M]. 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2.

  [2]尹伯成,华桂宏.供给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 社,1996:46.

  [3][美]保罗·克雷·罗伯茨.供给学派革命[M].杨 鲁军,虞虹,李捷理,译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67.

  [4]方法林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J].大学教育,2016(9):25-27.

  [5]姜朝晖 . 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 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3-127.

  [6]李玉华 .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 教 育探索,2016(5):71-76.

  作者:于 畅,高向辉,李 明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