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由“化”入“制”:北京C区“学区制”改革探索

时间:2020年04月29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学区制改革是一项国家倡导的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北京市C区学区制改革经历了从学区化到学区制的转变。学区制改革提高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完善了区域教育结构布局,创新了区域办学方式和育人模式。C区学区制改革由于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摘要:学区制改革是一项国家倡导的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北京市C区学区制改革经历了从学区化到学区制的转变。学区制改革提高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完善了区域教育结构布局,创新了区域办学方式和育人模式。C区学区制改革由于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学区制;改革;办学方式;育人模式

教学管理

  一、C区学区制改革的进程:2014~2019

  (一)学区化综合改革背景下的两次资源整合行动(2014~2015)

  在上位政策和东城区先行经验的推动下,2014年C区第一次资源整合方案出台和实施,自上而下地开启了学区制改革。这次资源整合行动在C区原有9个小学学区的基础上,新设立15个义务教育学区,对区域内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整,整合了28所学校,涉及10个义务教育学区。2015年进行第二次资源整合行动,涉及14个学区和53所学校。

  (二)学区化管理意见出台和学区管理工作的推进(2015~2017)

  1.学区化管理意见的出台

  2015年11月底,C区教委下发红头文件《关于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工作意见(试行)》,对C区实行学区化管理进行建章立制。首先,在2014、2015年两次资源整合行动的基础上,明确了15个义务教育学区划分的范围。其次,提出成立学区发展理事会,要求各学区组建学区管理机构,制定学区章程。

  最后,确定“五位一体”(建立在学区发展理事会统领下的校长委员会、党建研究会、督学工作站、教研共同体、培训共同体等机构)学区组织架构。在机构筹建组领导下,C区两委一室处级领导牵头,联系科室分别组织召开各学区校长联席会(含集团办学分校执行校长),组建校长委员会,采取组织推荐,民主选举,教工委任命的方式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校长委员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同时兼任发展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区教工委指导党建研究分会在学区组织开展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学区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按学区成立督导工作站,发挥以督导促建设、以督导促发展的作用。

  2.确定学区牵头人制度

  2016年9月,C区教委基教一科、德育科印发《关于下发学区干部牵头人名单通知》,公布15个学区中学和小学的教学和德育牵头人名单,基本是理事长单位学校的中层干部,从而构建学区工作网络,使得学区运行有了队伍保障。教学牵头人和德育牵头人,既分中学和小学两个层级,也分学科,比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有的学区还分年级和学段。

  3.教委相关科室专题式推进学区改革

  2016年11月,区教委基教一科发布《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月工作方案》,推“教学质量月”主题活动,首次走新学区路径开展常规工作,工作目标之一就是“推进区域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进一步完善15个学区教研共同体研究工作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根据酒仙桥学区的调研反馈,教学质量月活动开展过程:教委开大会——学区开小会——学科牵头人开展活动。学区层面开展工作,主要是学科牵头人负责,学区并没有给出额外要求,但是由理事长进行把控,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工作。

  (三)从学区化走向学区制(2018~2019)

  从2015年C区教委印发的《关于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工作意见(试行)》,到2018年C区教工委和教委印发的《C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及2019年印发的《关于推进C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的办法(试行)》,区域政策文本上首先完成了从学区化到学区制的转变。从学区化到学区制,既代表了改革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化,《C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学区制管理。

  在C区《关于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工作意见(试行)》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党、政、督、学、研“五位一体”的作用,强化学区促进资源共享、搭建发展平台等职能定位,提升学区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研究制定学区发展考核评价办法,激励学区在资源统筹、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关于推进C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的办法(试行)》对学区制管理提出了11条意见,对学区“五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各自的职责和学区工作范围做了原则性界定。

  二、C区学区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一)学区制改革提高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由改革之初的不到60%,择校情况严峻,达到目前的100%(小学100%,初中接近100%);学区内公办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也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优质资源覆盖率将达到100%;学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共享力度也显著提高,从硬件设施设备的共享,到课程、培训、教研培训、课题项目的共享和共同参与,优质资源的供给和使用范围大幅度提高。

  (二)学区制改革从区域层面统筹全区教育资源,完善了区域教育结构布局

  从2014年的第一次资源整合,2015年的第二次资源整合,到2018年底《C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的“板块式布局、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发展”,C区基本完成了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布局,形成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成熟的教育结构和格局。

  (三)学区制改革促使区域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了区域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C区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工作意见(试行)》提出了义务教育学区管理以共商共治为主要形式,以统筹协调为主要职能,着力于谋划区域发展,协调内部资源,促进校际均衡,创建学区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在共商共治、统筹协调的学区定位下,C区初步搭建起“五位一体”的学区组织框架,建立了在学区发展理事会统领下的校长委员会、党建研究会、督学工作站、教研共同体、培训共同体等机构,初步实现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四)学区制改革促成创新了区域办学方式和育人模式

  在国家和北京市政策的倡导下,C区大力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对口直升机制。在两次区域教育资源整合行动中,近百个校址的中小学校进行了合并,合并的学校很多变成了九年一贯制或是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数量大幅提高,已经达到20多所。《关于推进C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的办法(试行)》提出,依托学区内外资源,就近组建学区学生社团,构建中小贯通培养模式,探索学生特长培养规律,形成学区特色培养品牌,服务学生的成长需要。

  三、C区学区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C区学区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1.区域学区制改革占位不够高C区学区制相关改革缺少区委层面的文件,因而在资源统筹、多元治理、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获得等方面缺乏区级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和能力,“五位一体”职责定位以及各方权、责、利的界定不是教育系统内部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因而改革的动力系统难以建立和维持。

  2.学区管理上存在结构与功能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改革伊始,学区职能定位主要是统筹协调,是非实体学区定位,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和授权,也没有专门人员和岗位负责学区管理工作。但近年来区教委科室逐渐从新义务教育学区渠道下达通知,布置任务,工作量主要集中在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单位学校的办公室、教学和德育牵头人身上,学区组织结构设计与后续分配的职能之间不匹配,使得学区主要工作变成完成教委科室下达的任务,缺乏学区主动谋划学区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了额外工作量,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3.学区制管理制度不完善,学区建设不到位目前C区学区制管理除了教工委和教委出台的三个文件和各个学区成立之初制定的学区章程之外,缺乏区域层面对各方开展学区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的界定和划分,学区建设目前基本上停留在完成区教委下派的任务这一层面,缺乏深入性、系统性建设规划及其实施。

  (二)学区制改革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上而下的学区制改革路径使得学区制改革准备不足C区的学区制改革是在上位政策和北京市其他区域先行试验的推动甚至是裹挟下开始的,有点被动和交差的意味,主动系统谋划不到位。C区以轰轰烈烈的资源整合行动开始学区制改革,15个学区的划定、大规模学校的撤并等,缺乏充分的调研、试验和论证。即便是出台了学区化管理意见,各学区对学区职能定位还是不清楚的,对学区工作如何开展表现出尝试、观望和等待命令的态势。

  2.学区制改革没有及时形成区域层面的共识并付诸于制度建设C区学区制改革是边尝试、边行动、边出政策,即便是已经出台的三个学区制改革基本政策文件,都没有到区委文件的高度,没有及时地对区域学区制改革形成共识和制度。目前尚未以区委文件的方式,出台区域层面的学区制管理意见,来呈现适合C区的相对成熟、系统和落地的学区制综合改革总体设计,进而建立完善的学区工作制度和配套制度,确定学区职能定位和各方职责范围,加强区域统筹,设立专门的学区管理岗位,有专门人员负责学区管理工作,建立学区工作评价制度,出台激励措施,使学区管理获得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3.学区制改革没有充分贯彻综合改革的思路和措施,难以落地学区制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综合改革,涉及招生入学、办学方式、资源整合、育人模式、教育治理、人事等诸多方面,同时还要厘清学区与教委、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关系,需要以综合改革的思路认识和建设学区制,充分重视学区建设和学区管理,使之在招生入学、多元参与、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区真正成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平台和推手。

  参考文献:

  [1]蔡定基.基础教育学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吴晶.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赵新亮,张彦通.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缘起、理念及路径——基于共同体理论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7(06).

  [4]魏红梅.中、美学区制比较研究:基于制度逻辑的分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01).

  [5]张瑞海.学区制改革的区域探索——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8(02).

  高校教师职称论文投稿刊物:《上海教育科研》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国内刊号CN:31-1059/G4;国际刊号ISSN:1007-2020,邮发代号4-720。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