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民族记忆传承视阈下的大理白族婚俗建档保护研究

时间:2021年09月02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大理作为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白族的聚居地,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婚俗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称为婚姻习俗或婚姻习惯,是经过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被一个拥有相同聚居地和精神文化的人们约定俗成,世代遵循的关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规则。 婚俗主要包

  大理作为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白族的聚居地,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婚俗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称为婚姻习俗或婚姻习惯,是经过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被一个拥有相同聚居地和精神文化的人们约定俗成,世代遵循的关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规则‍‌‍‍‌‍‌‍‍‍‌‍‍‌‍‍‍‌‍‍‌‍‍‍‌‍‍‍‍‌‍‌‍‌‍‌‍‍‌‍‍‍‍‍‍‍‍‍‌‍‍‌‍‍‌‍‌‍‌‍。 婚俗主要包含婚姻观念、择偶方式、结婚礼仪、婚姻制度、姻亲关系等,凝聚了白族人民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白族的音乐饮食文化、服饰建筑文化、宗教信仰等,可谓白族文化大观[1]。

民族文化

  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地处辛屯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鹤庆县城10公里,东邻辛屯、新登村,南邻新村、妙登村,西邻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前山村委会,北与逢密村接壤,全村国土面积6.69平方公里,海拔2196米,年平均气温14.00℃,年降水量966.40毫米。 共有耕地3887亩,林地646亩,产业以粮食、蚕桑、蔬菜、生猪、牛肉为主。 辖大登、北干弓、小赤铺、大赤铺、柳村、南汤乾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990户4206人,是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也是本人的故乡。 我从小生活在这里,亲身经历了白族的许多婚礼仪式,所以一直对白族婚俗具有浓厚的兴趣。 白族婚俗表面看来热情开放,其实存在着很多规范、传统的礼制。 2020年10月,我参加了妹妹的婚礼,全程参与并听父辈口耳相传了白族婚俗的一些仪式,发现这些仪式到我们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土生土长的白族人,已少有人知,这使我深受触动,认为白族优秀独特的传统婚俗文化应借助档案得以保存下来,代代相传。

  截至目前,有不少学者对大理白族婚俗进行了研究,如高静铮的《云南白族婚俗初探》一文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阐释了白族地区抢婚这一婚姻形式。 洪波、杜新月的《大理市白族婚俗沿袭与变化调查》一文通过实地调研对白族婚俗进行了研究。 刘文颖的《大理白族婚俗旅游“观光性参与”模式开发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一文以周城村白族婚俗开发为例,探讨了白族婚俗旅游从单纯观光向“观光性参与”模式发展的可行性。 姚亚妹的《民国时期大理白族婚俗变迁研究》一文对民国时期大理白族婚俗的变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既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民族情感和发扬传统婚俗文化,对传统进行创新和科学发展,让白族的特色婚俗为人们的生活造福。 王海娜的《试论大理白族婚俗——以双廊镇大建旁村为例》一文,以双廊镇大建旁村为例,阐述了白族独具特色的婚礼仪式、形式,并对白族婚俗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大理白族聚居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物质文化和开放的宗教信仰文化,是白族婚俗独具特色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大理地区白族婚俗的研究成果不在少数,涉及的方面也很多,有单纯对婚俗形式的描写,有推此及彼,将婚俗与民族特质、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联系起来论述的,有深入部分区域作田野调查研究的,有把大理白族婚俗与其他地区白族婚俗作比较研究的,也有担忧白族婚俗未来发展的。 这些研究对进一步做好大理白族婚俗的研究与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档案学视角,对具有保存价值的婚俗仪式该如何记载、保管、利用还没有具体深入。 档案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改变了民族记忆的传承方式,不仅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也有利于加强中国民族发展的稳定性。 立足档案视角,以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为例,从当地独具特色的婚俗仪式、婚俗档案建档保护的必要性、建档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点带面,期望使读者对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婚俗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独具特色的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婚俗仪式

  “六礼”本为周之遗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 我们从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婚俗礼仪中仍可以看到汉族“六礼”的影子,具体做法如下。

  1.纳采及问名。 男方家请能说会道的媒婆,带上烟、茶、酒、水果等赴女方家,一求、二求、三求,由媒人代男方去求三次。 第三次带上男方父母去求亲,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谈彩礼。

  2.纳吉。 双方父母提供男女方八字,请当地有名望的占卜师合八字看婚姻。

  3.纳征和请期(订婚)。 男方与女方商量好吉日后,将预报佳期贴在堂屋。 订婚当天(一般为双月双日),男方亲朋好友将给女方父母的一匹布(现为每人一套服装)以及茶、酒、烟、鱼(1提篮)、糖果、金银首饰、米糕、彩礼钱、猪大前腿等送到女方家,女方负责准备晚饭,宴请男方来的客人及女方家亲朋好友。 结束后,女方从井里打两瓶水给男方带回去倒男方家井里,代表从此两家人共饮水,成为一家人。

  4.亲迎。 婚庆前一晚,男方到女方家送一只猪前腿(盘子装)、柜子两个、铺盖两套,在女方家吃饭。 当晚9:00至10:00新郎及其好友到村道敲锣打鼓、放鞭炮迎匾(男方加冠名字的匾)。 男方请儿女双全、比较幸福的老人把床铺好,被子四角缝些枣、花生、桂子。 婚庆当天上午11:00至12:00,新郎及亲朋好友到女方家迎亲,在女方家吃过饭后,到女方祖宗牌位祭祖,拜别父母、亲戚(一般拜别时男方即改口,女方哭嫁,但一离开家则不能再哭),离开女方家时,男方来的亲朋好友还将订婚时带去女方家的除了吃的所有彩礼及女方嫁妆运回男方家。 新郎玩伴则跟随新郎新娘,一路遇桥则闹婚,路上遇到另一家人结婚,两家互相扔硬币,哪方赢则代表更幸福吉利。 女方家哥哥或弟弟带女方本家户族小孩(一般8个或16个)到男方家吃饭(俗称“压马”),男方准备水果、饮料、红包(一般为一年月份数,如1.2元、1.3元,或12元、13元,马头则给10倍数)。 从女方家带来的柜子、行李等到男方家时,则请比较幸福的、有儿有女、父母在世夫妻两对搬,搬完后,给每对夫妻两包烟、两盒红糖代表谢意。 结婚当晚,请比较幸福、有儿有女、父母在世的两女帮新娘梳头换装,新娘梳好妆后,新郎新娘给家中的亲朋好友倒红糖姜茶,此刻,新娘即改口。

  此外,在当地还有这样的风俗,婚庆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门,到女方祖坟祭祖后,逛喜街,购买松香(两小把)、鲤鱼两条、香菜、香葱各两把及拖把、扫帚、垃圾铲各一个带回男方家(逛喜街是婚后开始幸福美满生活的象征,逛喜街前,新娘不能到其他人家串门)。

  以上是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比较通用的婚礼仪式,各村各家因家庭经济条件等不同会有差异。 从婚俗礼仪中,可以窥见展现宗亲、姻亲、邻里等各种亲情与友情关系的独到的鹤庆白族婚俗文化。

  二、鹤庆白族婚俗建档保护的必要性

  1.传统婚俗文化的变迁与逐渐流失。 一方面,婚俗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政治氛围、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婚俗都会被赋予新的内涵甚至会发生一些改变,白族的婚俗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变迁,进行着自我新陈代谢。 另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符号,更是凝聚族群、增强民族认同的桥梁纽带,弥足珍贵。 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生活变化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渐渐被现代文明所吞噬[2]。 许多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继承,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今我们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希望通过努力抢救将传统优秀文化保留下来,造福后世。 由于白族没有本土文字,使得许多珍贵的民族记忆不得不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婚俗也不例外,在传承中少有正式的文献被记录下来,随着时代变迁,通过口耳相传的婚俗会因记忆褪去、人的逝去或者民族传统文化变弱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通过为鹤庆白族婚俗建档,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能不断充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促进白族文化发展。 鹤庆文化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元素,在整体上折射了白族先民在西南边陲衍生发展的轨迹,沉淀了多民族大家庭融合发展、文明开化的成果[3]。 婚俗作为鹤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缔结和确立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社会活动和人生礼仪,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道德形象的塑造具有其他许多社会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 档案是精神文明继承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为鹤庆白族婚俗文化建档,可以使其得到更好传承与保护[4]。

  3.丰富我国非遗内容。 依据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文化遗产的界定,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 二是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如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等;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等。 由此可见,民俗活动早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5]。 大理鹤庆白族婚俗也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建立大理鹤庆白族婚俗档案,在保存民族特殊文化的同时,也完善了我国非遗档案的内容。

  三、鹤庆白族婚俗建档途径

  1.建档原则。

  (1)政府为主,个人为辅。 鹤庆县政府机构、文化部门只收藏了部分关于婚俗的记载资料,而可作为档案保存的多数有关物件、婚俗仪式多数散落在村委会、老人协会或村民手中,只有一些年长的老一辈人才具体清楚最传统的婚俗礼仪。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人记忆的衰退或逝去,原始的婚俗也渐渐不为人所知。 鉴于此,对鹤庆白族婚俗的建档,应该加大保护力度,秉承“政府为主,个人为辅”的建档原则,以鹤庆县图书馆、文化局、文化馆为核心,倡导和实施建档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应做统一规划,加大财政、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个人应积极协助政府完成建档问题,如积极配合访谈、口述档案的录制等。

  (2)内容完整,突出本质。 建档强调的是内容完整,能够系统、全面地突出研究问题本质,保存鹤庆县白族婚俗的真实性、完整性,涵盖研究内容的方方面面。 而鹤庆县白族婚俗目前展现的是南北不一,各有特色,且有关文献分散不够集中,不便于管理。 因此,对婚俗建档的首要工作就是对能够体现婚俗原始记录的文件、物品等相关内容进行收集、编目、整理。 在收集过程中,要对相关的资料或物件进行真伪鉴别,真实的原始记录才能够发挥凭证作用。

  (3)立足原始,注重传承。 大理白族婚俗档案属于民间档案,更多档案的形成依赖于本土文化。 目前,婚俗相关资料不够集中,当地人没有保护传承意识。 如果脱离原状,不结合实际,对婚俗的建档则成为一种形式。 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文化的传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便于吸引当地群众参与保护。 因此,对婚俗建档不能脱离本土文化,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原状,制定政策性的法规、采取具体的措施、运用科学的保护技术进行建档,使之能够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婚俗的建档,实现发展与传承共存[6]。

  2.建档范围及主体。

  (1)建档范围。 大理鹤庆婚俗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于相关资料散存在各个村落,每家每户都有记载或者蕴含婚俗文化的信息载体,而对特色婚俗仪式的录制主要由县文化馆保存、管理,因此,建立大理鹤庆白族婚俗档案应立足于事实,注重建档方式的多元化,保证建档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从建档对象的角度划分,婚俗信息资源主要由实物和记忆两部分组成。 实物信息包括聘礼、拜帖等,记忆信息主要以口述为主,主要包含历史发展、民间故事、仪式流程等一些无形的对象。 从参与对象的角度划分,应该首先注重婚俗的直接参与者,即仪式的主持、家族等传承人的建设,这些传承人在长期实践中会直接形成大量的档案,这些是婚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收集的重要来源。 另外,间接参与者见证了婚俗文化的发展,比如文化部门、政府机关等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中会对婚俗文化传承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对传承人进行采访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建档的重要资料。 因此,建档范围不应寻求单一,应该遵循婚俗文化传承的实际情况,实现婚俗文化建档多样化。

  (2)建档内容。 婚俗建档范围应该包括纸质类、实物类、影像类等。 纸质类主要包括合婚帖、预报佳期帖、礼单、礼钱簿,实物类主要包括匾、彩礼、嫁妆等,影像类主要包括婚礼中拍摄的录像带、CD等。

  (3)建档主体。 政府机构的统一领导,一直是我国档案工作建设的核心。 对于婚俗档案的建设,首先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利用政府机构的相关职能,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利用媒体对婚俗文化进行宣传,同时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主动对婚俗文化建档起到积极倡导的作用。 建档中,结合实际,县文化馆为主导单位,因为自2004年文体改革后,鹤庆县文化馆主要负责文化事业的建设,通过编印材料、办报、展览、培训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法规、科普知识、文物普查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并组织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 但档案馆作为档案的保管机构,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档案工作建设来说,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 因此,在对婚俗文化进行建档时,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县文化馆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档案馆业务优势,通过婚俗文化传人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村委会、农户等相关组织和群体作用。

  3.鹤庆白族婚俗建档策略。 结合目前鹤庆婚俗文化传承、资料收集等情况,在鹤庆婚俗文化建档过程中,需要完善建档法规与政策,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大宣传引起重视,多元主体参与。

  (1)完善建档法规与政策。 我国先后出台了《加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规、办法,从收集原始资料、记录全面、建设数据库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其中也有不少法律法规提出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研究婚俗建档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此外,云南省也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如2000年印发的《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13年印发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为婚俗建档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为了建档保护工作更加有效推进,需要进一步将建档的具体准则、责任以及制度细化,增强建档工作的实践性‍‌‍‍‌‍‌‍‍‍‌‍‍‌‍‍‍‌‍‍‌‍‍‍‌‍‍‍‍‌‍‌‍‌‍‌‍‍‌‍‍‍‍‍‍‍‍‍‌‍‍‌‍‍‌‍‌‍‌‍。

  (2)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 我国建设非遗档案工作始于20世纪,在长期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理论性的成果,然而关于非遗建档的标准相对较少。 目前,我国非遗建档的建设工作,多以解决实际需求为目的,标准不一,没有成熟的操作和管理流程。 对鹤庆县白族婚俗档案的建立,应该在国家及云南省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建档的有关成果,根据鹤庆县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鹤庆白族婚俗档案建设的制度体系,明确建档不同阶段的具体标准、责任部门,不仅便于建档工作的开展,还可实现婚俗档案的标准化管理。

  (3)加大宣传,引起重视。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婚俗文化的典型代表,白族婚俗是我国少数民族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遗保护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保护过程中,因传承意识淡薄、口耳相传为主要模式、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文化的冲击等,白族婚俗不能很好地得到记录和传承。 因此,需要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联合,采取展览、进村宣讲等方式,加大婚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引起当地村民尤其文化传承人的高度重视,形成保护、传承婚俗的文化自觉。 另外,可以通过组织白族服装舞台秀、用白族舞蹈编制课间操等方式,增强白族人民的族群意识,引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4)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婚俗档案的形成来源于民间,需要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参与。 因此,建档工作应该打破传统固有模式,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文化馆为主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如高等院校、民间组织、文化传承人、代表性村民等,对婚俗文化传承及婚俗仪式中形成的相关文字、图纸、实物等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从而促进鹤庆县白族婚俗档案的建设。 这样形成的鹤庆县白族婚俗档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鹤庆县婚俗的真实性、原始记录性,进而能够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在传承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民族文化论文范例: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政策与云南新平花腰傣“小婚”习俗的改变

  四、结语

  传统婚俗凝聚了白族人民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文化心态,这些丰富多彩的婚俗内容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符号,因此,传统婚俗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白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丰富我国非遗内容。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白族婚俗这一传统文化也不断变迁,有的传统习俗时移事易,加之白族作为无文字民族,对婚俗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文字资料较少,对婚俗档案的建立形成阻碍。 立足于档案学视角,主张以文化馆为主导,充分发挥档案馆、博物馆、文化传承人、代表性村民等各种组织和多方群体作用,有利于白族传统婚俗在建档中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亚妹.民国时期大理白族婚俗变迁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7.

  [2]雷鲁嘉.我国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采集及其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3]高胜军,刘宁,徐润莲.文化大理.鹤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7.

  [4]王海娜.试论大理白族婚俗——以双廊镇大建旁村为例[J].文化遗产,2012(1):139-144.

  [5]华林,邱志鹏,杜其蓁.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藏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体系构建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为例[J].民族学刊,2020,11(2):8-14+121-122.

  [6]张建通.鹤庆新华村银器手工艺传承建档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作者:杨林芬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