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法中绿色城市发展特色对比与思考

时间:2020年12月07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对既为人类活动中心又是环境污染源头的城市,进行绿色改革成为各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绿色城市因此应运而生。 其中法国南特在国家政

  【摘要】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对既为人类活动中心又是环境污染源头的城市,进行绿色改革成为各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绿色城市因此应运而生‍‌‍‍‌‍‌‍‍‍‌‍‍‌‍‍‍‌‍‍‌‍‍‍‌‍‍‍‍‌‍‌‍‌‍‌‍‍‌‍‍‍‍‍‍‍‍‍‌‍‍‌‍‍‌‍‌‍‌‍。 其中法国南特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对交通和公共空间进行绿色艺术改造,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功完成了绿色城市转型‍‌‍‍‌‍‌‍‍‍‌‍‍‌‍‍‍‌‍‍‌‍‍‍‌‍‍‍‍‌‍‌‍‌‍‌‍‍‌‍‍‍‍‍‍‍‍‍‌‍‍‌‍‍‌‍‌‍‌‍。 中国深圳亦凭借高科技在产业结构、绿化、治霾、治水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实现绿色城市转型。 两个城市成功的绿色城市建设经历为世界各国绿色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绿色城市 对比 南特 深圳

绿色城市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摆脱了传统的劳动力成本高且生产效率低的手工劳动生产方式,机器逐渐取代了人力,生产率得以大幅提高,世界各国的经济也从而得以飞速发展。 但这种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亦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乃至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城市建设论文范例:绿色生态城市理论探索与系统模型构建

  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并且这个理念自诞生之日起就迅速在全球蔓延,成为了各国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这既表明解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也体现出人们的生态意识在逐渐增强。 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又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受害者,自然就成为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先锋,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绿色城市”理念由此诞生。 因此,在全球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污染,节约有限资源并开发新能源,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城市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切。

  作为较早一批进行绿色改革的欧洲,已有较为成熟的绿色城市发展政策和极具特色的绿色城市建设模式。 2010年,欧洲委员会评选出六个“欧洲绿色首都”:斯德哥尔摩、汉堡、维多利亚、南特、哥本哈根和布里斯托尔。 其中南特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漂亮的绿色转型,引起世界瞩目,为世界各国建立绿色城市树立了良好的模范。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亦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绿色”机遇。 2012年,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新布局,为中国绿色转型战略决策的提出奠定了政策基础。 2016年,“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了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建设绿色城市。

  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针对自己的国情,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并不断完善生态城市建设,一批中国生态城市应运而生。 其中,近两年在大力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亦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而作为这个城市群之一的城市—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 2020年以来,“深圳蓝”屡次成为热门词,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的空气质量已经稳定达到欧盟标准。 深圳成功的绿色城市转型经历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进行绿色改革提供经验。 但总体来说,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乃至世界各国其他城市仍处在绿色城市发展的摸索阶段。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变以及绿色城市的提出

  作为最早发起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同样也是生态意识萌芽最早的国家。 早在18世纪,随着人口逐渐增多,战争、饥荒、贫困频发,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陆续提出了“资源绝对稀缺论”、“资源相对稀缺论”以及“自然和谐论”。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方法不当、政府疏于管理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不作为,导致当地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均遭受严重破坏。 因此,美国地理学家乔治·普尔金·马什于1864年出版了《人与自然》,书中表达了马什对人类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反思,并且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和保护自然的思想。

  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加重,频频困扰着人类。 1962年,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阐述了农药虽然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她提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1966年,美国学者肯尼思·艾瓦特·博尔丁提出了著名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强调地球和飞船一样,资源有限,若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最终飞船会走向毁灭。

  就在各国学者纷纷发表研究倡导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之际,1972年,“持续增长”、“均衡发展”的口号在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被首次提出,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紧随其后由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唤醒了人类的生态意识,更促进了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

  1987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概念第一次在国际社会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WECD)会正式提出,倡导一种“建立在生态承载力之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同步的发展机制”,并将之定义为“既然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理念于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并于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世界高峰会议上由理念推向了行动。 各国开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思想方向颁布相关政策并采取措施。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和受害者。 考虑到治本之道在于从源头抓起,城市自然成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首选之地。 早在1898年,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就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也称“园林城市”,他提出城市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 随后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霍华德的追随者雷蒙恩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和设想,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散,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就业。 1930年,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最早提出“绿色城市”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便成为法国城市化进程主旋律。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建设“绿色城市”更是成为了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 “绿色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污染控制、资源高效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应根据城市具体发展情况和特点进行针对性规划。

  二、法中两国国家绿色政策

  1.法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法国城市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战结束后,为尽快恢复国家正常经济秩序,法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城市化政策以修复破损的城市并不断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以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 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颇有成效,国家经济得以飞速增长,法国也因此进入了二战后的“黄金三十年”。 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亦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进入1970年代以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法国城市建设重点也逐渐从增加城市的数量转变为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

  自1983年起,一场深刻的体制变革在法国展开,中央政府将城市规划、用地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的职能移交给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开始针对城市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改造。 与此同时,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也开始出现:首先是遗产保护和新旧结合的城市复兴策略‍‌‍‍‌‍‌‍‍‍‌‍‍‌‍‍‍‌‍‍‌‍‍‍‌‍‍‍‍‌‍‌‍‌‍‌‍‍‌‍‍‍‍‍‍‍‍‍‌‍‍‌‍‍‌‍‌‍‌‍。 法国各地区文化特点鲜明,一些城市由于历史悠久所留下的许多文化遗产,成为该城市历史的一种见证。

  因此,法国出台了如“保护与利用规划”(PSMV)、“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ZPPAUP)等一整套工具来保护景观地段、建筑遗产和城市整体资源。 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不可停滞,因此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二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严格的保护与大胆的创新成为实现城市复兴和文化传承的两个重要手段。 其次,法国传统的小网格城市结构的价值和优势重新受到城市规划师们的青睐,因此自80年代以来的许多项目都能见到传统的小网格街区的影子。 在一些项目中,为了保证道路的通达性和鼓励步行交通,规划师将大规模的改造地段划分成350米x 80米的小地块,以保证适当的密度和绿化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建筑环境。 此外,为加强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各城市也十分重视快速交通道路的建设,希望以此解决住宅区与工作场所距离过远的问题。

  基于这些思想的基础上,2000年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的《城市互助与更新法》诞生。 该法明确了要通过区域统筹互助来实现生态环境维护和社会公正团结,并在此根基上,发展城市经济的目标。 同时还建立起以“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纲要”(SCOT)为核心的城市公共政策体系,这意味着在制定居住、经济发展、休憩功能、客货交通、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决策和行政时,均需将SCOT作为指导性文件,SCOT因此成为地区发展中的总体参考框架。

  在《城市互助与更新法》的推动下,城市更新项目陆续展开。 这些项目致力于寻求功能的混合(住宅、办公、商用等),且常常伴随大片工业荒地、废弃厂房或街区用途的转变。 为突出各城市不同的文化特色,城市转型应结合城市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趋势对城市进行再创造。

  2.中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以粗放型增长作为主要特征,许多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这使得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为有效遏制污染,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这标志着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拉开帷幕。 1996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出台。 自1997年决定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起,国家环保总局先后为30多个城市颁发了此项殊荣,为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后,尽管此时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我国生态环境仍然存在“大”问题,如:我国地表平均温度上升值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较多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下、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成本增加等。

  随着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首次提出,人们开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质疑,并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才是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关键。 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新布局,为中国绿色转型战略决策的提出奠定了政策基础。 2016年,“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了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绿色城市。 2017年生态城市绿皮书又将生态城市细分为环境友好型、绿色生产型、绿色生活性、健康宜居型和综合创新性五种城市类型,为全国生态城市评测提供了更细致的标准。 各城市可根据该报告中的标准发现自身短板和优势,弥补缺陷并继续保持自身优势。

  通过对两国政策分析对比,可见两国在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均提出要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实现转型的要求,而建设绿色城市成为两国共同的选择。

  三、南特和深圳之绿色发展历程

  1.南特

  作为法国西部最大城市的南特,同时也是布列塔尼半岛的历史古都,拥有众多历史建筑。 除此之外,它也是法国内陆水域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被称为“西部威尼斯”。 其市区位于法国第一大河卢瓦尔河下游,境内有支流穿过,具有浓厚的水文特色。 在十八世纪间废除奴隶制之前,作为法国最大的奴隶贩卖中心,南特通过奴隶交易成为法国第一个港口和繁荣的城市。 港口的存在也导致了造船业、农产食品加工业的手工业的诞生。 19世纪,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南特变成一座工业城市。 18世纪诞生的手工业在这时开始变成真正的工业:造船厂、制糖厂、饼干厂、罐头厂等工厂和仓库区开始出现。 其中尤以造船业最为发达,他成为了南特经济发展的核心,并且一度使南特成为法国最为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

  除了造船业的发展,南特的陆上交通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826年,世界上第一辆公交车在南特诞生,大众运输系统开始出现。 1851年,铁路到达南特,推动了城市之间交通的发展。 随后汽车也进入了南特人民的生活。 陆上交通的蓬勃发展在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出现:南特境内河流的周期性洪水; 一些河流的存在对铁路、汽车的通行以及南北岸之间的联系带来不便; 还有河流的卫生问题。

  为了解决部分问题,南特市于1926年开始着手进行重大工程,目的是填补卢瓦尔河在市中心以及下游埃德雷河沿岸流动的水流,并将这些水流转变为地下运河。 2004, p.76. ]20世纪30年代,通过填平河道而形成的五十人质大街诞生并成为城市中心的主要交通干线。 但很快,汽车和停车场所占据了这条大街,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行空间逐渐被不断变宽的车行道所取代。 与此同时,这条大街亦切断了其左右两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之间的联系,破坏了往日城市中心浓厚的商业气氛,该地区逐渐失去活力。

  二战后,由于卢瓦尔河道的淤塞,下游港口活动迁移。 造船及相关产业的迁移致使南特造船业逐步衰落。 随着工业中心向亚洲转移,大型工业区的工厂也陆续搬走。 这一系列的变化致使南特经济发展停滞,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库随处可见。 1987年,南特岛最后的造船厂也被迫关闭。 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港口城市逐渐没落,人口剧减,经济萧条。

  为帮助南特走出衰败的境地,在国家政策方针指导下,南特开始结合自身情况展开独具南特特色的城市重建工作。 1989年,时任南特市长的Jean-Marc Ayrault发现,南特虽然由于失去了经济发展的核心——造船业而走向衰败,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Jean-Marc Ayrault市长决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这一特色,利用艺术改造为这座城市重新注入活力。 与此同时,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又为南特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将艺术改造与可持续发展完美融合的绿色艺术之城成为了南特城市转型的不二之选。

  1.1旧城整治和艺术改造

  南特政府在对城市进行大规模重建时,着重强调在保护原有建筑以及城市主要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新建建筑的高度、使用材料等进行严格把控,确保与周围历史建筑相协调,达到维护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和突出城市整体特色的目的。 南特政府通过对历史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复与现代化改造,保留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为其增添了艺术审美价值。 同时对新建建筑的严苛要求,使得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得以诞生,如拉贝鲁斯旅馆、南特市图书馆等。 对于工业衰落所遗留下的废弃厂房和仓库,一批艺术家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和艺术改造。

  例如南特岛上原本废弃的工厂被改造为机械主题乐园 ,曾经的LU工厂被改造为南特国立剧院,往日的仓库现在也变成了一座座酒吧、餐厅、艺术画廊、音乐厅等等。 利用艺术改造进行旧城整治的方式使得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得以有机结合,反映出城市景观演变的过程。

  1.2绿色出行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分散进入市中心的汽车流量,南特市建造了两座新的跨越卢瓦尔河的大桥,使城市外围的环线交通得以完善,从而减轻市中心的交通拥塞和空气污染的问题。 此外,为从根本上减少市民对汽车的使用,达到减少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南特市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其他可替换汽车的更为环保的出行方式,如:有轨电车、公共汽车、自行车、步行等。

  南特不仅是世界上第一辆公交车的发源地,他同时也是法国第一个二战后建立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城市。 为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南特市政府对汽车道进行改建,在城市中心引入公交有轨电车线路,如对五十人质大街的改建:通过将原先8车道的汽车交通和大量停车空间缩减成2车道外加临时停车的汽车交通宽度,原先5公顷的交通面积,现在留出4公顷的空间以供市民步行和有轨交通使用。 (张凡:85)

  为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市政府致力于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和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长度。 1999年,南特80%的住宅与公交车站之间的距离均在300米以内,至2009年,该比例已上升至95%。 而且市政府规定,若在距离公共交通300米以内有居民区,公共交通应至少一小时一班车。

  此外,南特市政府通过精心设计花坛、坐凳、街灯、铺地等并结合道路的曲折变化,灵活布置各种活动空间,在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加强街道两侧历史街区联系、促进公共活动交流和地区商业发展的同时,(张凡:85)完善了公共交通周围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便捷舒适的绿色出行环境。 这些举措切实有效,在汽车使用量历经数十年的上升后,在2001年至2002年间,选择单独驾车出行的市民数量占总体出行的比例开始减少,而使用公共交通的市民数量在逐年增加。 此外,为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南特市政府开始大力发展使用清洁能源的巴士和电车,这与气候计划的目标一致。

  由于自行车与步行无污染且噪音小,因此十分受市民喜爱。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对绿色出行的需求,市政府不断扩大市民的步行空间并延长自行车道,2001年全市自行车道长度为225千米,但到2009年,自行车道延长至376千米,增长了66%。 与此同时,在TAN,SNCF,LILA,OTNA组织和广告宣传的帮助下,自行车服务质量越来越好,发达的自行车租赁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自行车出行的积极性。

  1.3绿色空间

  据2013年的报告显示,南特市61%的区域由自然空间构成,其中一半被用于郊区农业,这惊人的绿地覆盖率无疑成为南特的一大亮点,这离不开南特市政府对于城市绿化空间的建设。 首先是城市森林的建设,较为著名的是南特西北部的谢兹纳森林,这原先是一片废弃的农田,南特市政府在充分利用现有草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植物、湿地等的方式将其改造成一片森林,增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如今,这片森林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南特绿化面积的大幅增长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 南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向公众展示城市森林方案进展,并接受咨询,所有参与者共同商讨和确定下一阶段方案。 如今已达到人均绿地面积为37平方米,每隔300米便有一个绿色休息区,每个生活小区附近500米之内就有一个公园。 其次,著名的南特岛项目也引人瞩目。 该项目计划把市中心350公顷的工业“棕地”改造为一个基础设施齐全、创意艺术文化浓厚且拥有先进绿色循环系统的生态区。 该岛除了具备有轨电车、快速公交设施以及一条环岛自行车道等设施以鼓励市民绿色出行,还拥有一个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以及一个光伏发电厂,真正做到了将绿色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生态区的实现无疑是艺术文化和绿色生态的完美融合。

  2.深圳

  深圳虽身在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但在历史长河中,却长期是一个人烟稀少并不发达的边陲地界,也没有众多历史遗迹的身影。 1945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城市虽然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人民收入水平依然很低,与河对岸的香港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许多劳动力都逃往香港谋生,而深圳变得更为冷落萧条。 这座城市真正得以发展起来应得益于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台湾及发达的外国企业虽拥有先进技术,却面临着土地紧缺、人工成本高的问题,而那时的深圳正待发展,拥有大片闲置土地和丰富的劳动力.

  因此这种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国内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的方式,使二者一拍即合。 深圳凭借中央所给予的特区政策优惠,通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这种基础的加工制造,迅速累积建设基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规模化、集群化的代工厂不断发展壮大,掀起一轮又一轮招商引资热潮。 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由此确立。 从此,深圳从农业经济走上了工业化和贸易化的道路。

  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深圳经济的飞速增长,但这种低端的产业结构不仅污染多且能耗大,这对地域狭小且资源匮乏的深圳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这时的深圳经济增长开始放缓 ,人们开始直面工业发展所引发的新问题。 首先是空气污染。 一些工厂、企业排出漫天飘尘,致使城市灰霾重重。 其中,诸如电厂、印染厂以及其他企业工厂所排出的工业废气中还含有能够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

  此外,机动车的剧增也导致了汽车尾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愈发严重。 其次是水污染。 由于深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污染日益加重。 2016年初,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该数量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高居榜首。 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因此,自1998年的南头半岛酸雨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予以高度重视。

  与南特一样,深圳同为港口城市。 但不同的是,南特是一个历史古城,而深圳是一座新兴城市,有了国内外某些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前车之鉴后,深圳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高新技术一直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优势,创新也成为了深圳一大特色。 因此,在向绿色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深圳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特色和技术优势来实现绿色发展‍‌‍‍‌‍‌‍‍‍‌‍‍‌‍‍‍‌‍‍‌‍‍‍‌‍‍‍‍‌‍‌‍‌‍‌‍‍‌‍‍‍‍‍‍‍‍‍‌‍‍‌‍‍‌‍‌‍‌‍。

  2.1优化产业结构

  深圳市政府在意识到传统工业制造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之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升级与变革。 根据深圳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政府首先对造成污染的源头“三来一补”加工业进行处理:停止引进新的“三来一补”企业并迁走污染环境的企业。 同时提出了“科技兴市”战略。 这一阶段,为发展科技产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针对性地布局了包含电子信息、新材料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拉动深圳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1996年,深圳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 这一阶段,高新技术发展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重点,高新科技园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快速发展扩大。

  2010年,深圳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提出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结合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在此阶段,自主创新成了深圳产业的关键词。 政府先后出台实施包含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并加快培育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四大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 可见,深圳即将大力发展的新产业都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极大地推动了深圳的绿色城市建设。

  2.2绿化

  深圳依托森林、湿地、绿地等资源要素,通过新增造林、打造绿色水网、建成开放湿地公园等措施来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扩大和优化生态空间,构建互联互通、层次分明、物种丰富的森林生态网络和绿色屏障。 经过深圳政府多年的努力,如今由整个深圳湾、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香港米埔湿地共同构成的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和加油站。

  除了重塑生态基底,深圳在全省率先提出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理念,构建了总长度约2443公里的各级绿道网络,除了将深圳的山、林、城、湖、海串联起来,还能直接通达景点、公园、海边等休闲游玩之地,可以说,绿道延伸至城市的每个角落。 为强化绿道服务功能与品质,深圳创新发布《深圳绿道地图》,制作地图二维码、编制绿色地图网站上线等,方便市民查看绿道资讯; 用废旧集装箱改造成驿站,为游人提供休憩、简单医疗救护和休闲观景区。 高品质的绿道慢行系统促使骑自行车、步行等环保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

  此外,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满足生态建设用地的需求,深圳创新对学校屋顶、天桥、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公共建筑和市政设施实施立体绿化,并大力推广和应用立体绿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同时加大立体绿化的宣传力度,并鼓励公众参与。 一大批立体绿化精品项目开始涌现,如:国内最高的福田区环境监测大楼绿墙、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屋顶绿化、深圳最美停车场绿化等。 2017-2018年两年时间里,深圳全市新增立体绿化面积达到66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的增加有效缓解了热岛效应:在2016-2017年间,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下降了0.2℃。

  2.3治霾和治水

  自1998年在广东省八次党代会上深圳市主要领导提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把更多的绿地和空间留给子孙后代”的协调发展理念以后,深圳开始针对空气污染的来源,实施因地制宜,精准治理。

  深圳政府首先对火电行业所使用的燃料由高污染重油改为清洁的天然气以实现火电行业全部清洁生产,这使得每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6万多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近两万吨。 此外,深圳政府结合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二线等重大工程项目,不断提高电厂、锅炉的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并用液化天然气逐步代替传统民用燃料。 2011年深圳全面禁止使用煤、重油、木柴等高污染燃料,彻底淘汰了民用散煤和工商业用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辖区内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

  其次针对机动车污染,深圳市通过控增量、削存量总体思路,加强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末端淘汰和配套措施4个环节,落实I/M制度、科技监控、道路抽检等12项措施,有效遏制机动车排污行为。 同时,地铁、共享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也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从而减少了汽车的使用。

  此外针对港口及船舶的污染,深圳市政府通过推广船舶使用岸电和低硫油、在东西部港区内部及周边区域设立PM2.5监测点以对其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等措施来控制污染。

  自香港回归后,一系列针对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治理的战略计划陆续出台,开创了中国区域治理、联防联控的先河。 同时,深港合作、深莞惠合作机制的建立也极大地促进了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整体改善。

  深圳作为一个高密度城市,各种地下工程和管网错综复杂,一点问题就会造成严重影响。 深圳坚持一个党政领导负责治理一条河流的方式,各级领导深入一线,对其各自所负责的河流进行针对性治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机制。 深圳创新性推行全流域系统治理:打破以往“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做法,深圳市政府统筹打包流域所有治水项目,招选大企业统一实施,推动工程大幅提速,并坚持源头治理,坚定不移推行雨污分流技术路线。

  自2016年起,深圳把重心放在管网上,建成污水管网6274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3793个,并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汇聚50多家国内一流机构组成深圳市治水技术联盟,彼此交流分享治水经验和技术,形成开门治水、全民护水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南特市政府结合自身历史文化浓厚的特色,在保护传统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利用艺术创新改造城市并在将其特色展现到极致的同时,通过绿色出行、绿色公共空间改造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艺术创新与绿色建设的完美融合成功使南特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绿色转型,也成为了南特独树一帜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

  与南特不同,深圳并不是一座历史古城,自改革开放后深圳才由边陲小城发展成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 也正因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早期通过吸纳外国企业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其能够接触到国际社会的先进技术,高新技术也逐渐成为了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这也就造就了深圳依靠高新技术在产业结构、绿化、治霾和治水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建设模式。

  两个城市虽然历史背景不同,但最终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同——建设绿色城市,并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两个城市的生态城市规划均是以各自历史背景与环境条件为根据,从实际出发。 而这也是世界一些城市在进行绿色城市建设时难以取得成功的原因:一些城市只为达到一定的指标,却忽视了城市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导致所设计的生态规划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 又或是缺乏整体和长远预测; 还有就是一味追求大面积绿化,缺乏城市特色。

  因此,从南特和深圳两个典型绿色城市建设成功案例可见,世界各国进行绿色城市建设时,应根据城市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等情况,结合自身城市特色,针对性的进行绿色城市建设,创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城市建设模式。 当然,要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永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我们每个人也应当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切实做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倡绿色生活,建设我们共同的 “绿色地球村”。

  作者:赵燕 郑嘉欣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