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均衡态势及协同路径

时间:2021年07月22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实现区域产业互动和市场对接的重要驱动,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均衡增长为实现经济融合发展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可能,这一问题也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拓展的流通业一体化指标评估体系,本文对我国城

《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均衡态势及协同路径》论文发表期刊:《商业经济研究》;发表周期:2021年12期

《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均衡态势及协同路径》论文作者信息:曹颖(1988-),女,汉族,重庆合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经济与人力资源;田甜(1981-),女,汉族,重庆涪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李安平(1952-),男,汉族,重庆江津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实现区域产业互动和市场对接的重要驱动,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均衡增长为实现经济融合发展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可能,这一问题也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拓展的流通业一体化指标评估体系,本文对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非均衡态势进行测度;进而建立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形成和破解机制,采用GMM模型实证考察影响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实现二者协同推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城乡二元结构;非均衡;GMM模型;指标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密集化和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现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下,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于加强产业联系、盘活区域经济和拉动内需增长的驱动效应得以充分展现。从规模存量来看,以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为主体的商贸流通业营收屡创新高,2018年收入总规模突破四十万亿元,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流通业发展过程中交易呈现规模持续扩张、多元化流通组织涌现以及创收能力和消费引致效应不断强化等诸多鲜明特征。其中,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红利深刻惠及农村地区,2019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六万亿元,且零售额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连续近10年高于城镇地区零售额增长率。

  然而受制于经济水平差异和生产活动的集聚化,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极化”特征渐趋凸显,生产要素、流通运力以及消费需求等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由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实际购买力相对低下以及流通市场尚不健全等现实约束,导致农村地区在流通规模、流通效率和流通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如尽管农村零售消费总额占比逐年提高,表现出较强的流通业发展潜力,但其占比仍长期处于20%的比重以下,城乡流通业发展仍在多个维度存在明显差距,二者尚未能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不难发现,城乡流通业均衡发展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破解城乡消费不平等提供契机,而城乡一体化发展则有助于公共要素的合理分配和城乡产业交流,最终形成流通业“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均衡发展局面,二者在本质上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因此,明晰我国城乡流通业发展的非均衡态势并探索其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进一步释放流通业发展引领消费的潜力和促进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献梳理

  衡量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均衡态势,关键在于流通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即明确流通业一体化发展的度量维度。为能够客观和综合衡量区域流通业发展差距,杨建和宋冬梅(2016)将20个指标纳入分析框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区域间流通业发展的现代化差距表征失衡特征,提供了商贸流通业一体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张永山(2017)、CHEN(2018)等研究的基础上,纪良纲和王佳误(2020)进一步提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协同过程集中体现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分立与融合,基于商贸流通业要素流的四个维度进一步选取9个次级指标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发展的评价体系;王素超(2019)利用层次分析法,基于商贸流通业环境竞争力、发展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三个维度建立流通业发展非均衡测度体系。尽管既有研究中所构建的指标评估体系有所差异,但关于我国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相关结论却相对一致。任保平和魏婕(2011)研究发现城乡商贸流通业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物流和信息流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同样的,郭海红(2019)基于 Feder 模型研究发 现城乡流通业发展协调性不佳,城镇地区流通效率显著高 于农村地区且二者的联系被割裂。

  流通业发展空间不均衡的结论在学术界基本已形成共识,围绕这一现实困境所开展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流通业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与破解路径。王浩

  (2017)、田博等(2018)和郭超(2018)分别从消费需求差距、基础设施差距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多个角度分析流通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陈敏(2020)综合上述内容展开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区域异质性特征,东中西部地区流通效率提升的核心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关于如何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均衡发展,田跃(2017)认为强化城乡商贸流通组织化程度和流通网络的一体化布局是关键;耿继静

  (2019)则基于缩小城乡差距、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完善物流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城乡商贸流通业协同推进的实现路径。

  不难发现,现有文献中针对城乡流通业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分析普遍基于经济证据,既缺乏形成机制和破解路径的系统性理论分析,亦鲜有从实证和量化分析的角度检验相关的影响因素。据此,本文首先利用拓展的指标体系评估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进而建立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成因与破解衔接机制,并采用GMM模型检验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二者协同推进的路径设计提供指导。

  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均衡测度

  本文进一步拓展任保平和魏婕(2011)和纪良纲和王佳误(2020)所构造的流通业一体化指标体系,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设施流五个维度对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非均衡程度进行综合测度。基于指标选择的客观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共选取12项次级指标,具体见表1所示。其中,商流维度中,选取能够反映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相关指标;物流维度中,选取反映农产品和工业产品流通规模差距的相关指标;信息流维度中,选取网民规模、网络普及率以及移动电话拥有量等指标反映通信能力差距的相关指标;设施流维度中,选取公路里程和光缆长度等表征基础流通设施水平的相关指标。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较于传统的专家打分等方法,主成分分析能够依托数据自身特征形成权重分配,从而有效反映次级指标对于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的影响程度,从而克服权重设定的主观性,本文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和主成分提取得到表1中所示的权重。

  通过综合指标计算,可以得到各维度非均衡性水平以及最终的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均衡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不难看出,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问题长期存在,但非均衡程度总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城乡之间流通联系和协同发展的质效提升。分不同维度来看,城乡商贸流通业早期以商流和物流非均衡发展最突出,而伴随着农村电商平台的兴起和农村经济发展,物流非均衡发展局面得以显著改善。除此之外,不同维度的非均衡指数均有所下降,以物流非均衡下降最为明显,商流和设施流次之,资金流的非均衡指数下降幅度最小。现阶段中,商流、物流、资金流和设施流非均衡指数接近,成为导致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主要驱动,而信息流非均衡则在2016年由正转负,成为克服城乡非均衡发展和实现协同推进的积极因素。究其原因,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和通信设备的全域覆盖,有效打破了城乡信息不对称和联络不通畅等问题,二者的紧密关联成为城乡商贸流通业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形成机制与破解路径分析

  基于前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估体系,本文尝试建立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形成与破解衔接机制(见图1)。

  已知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五个维度的非均衡特征,其中,居民收入差异是商流维度非均衡的主要原因。相较于城镇地区,农村劳动力收入普遍偏低,实际购买能力和消费需求规模亦相对较小,从而导致城乡流通业发展规模和流通市场活跃度的不同。经济发展差异是物流维度非均衡的主要原因。受制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产品市场份额相较于工业品份额严重偏低,且附加值较小,致使农产品经济规模萎缩,农村物流“无物可流”。基础设施差异是引致设施流维度非均衡和信息流维度非均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流通设施建设降低了农村流通效率和可达程度,从而限制农村流通业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健全,网络覆盖程度有限,从而阻碍城乡流通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另外,流通市场建设的不健全亦加剧城乡流通业信息流维度不均衡。农村地区流通市场管制缺乏,流通主体自发性行为频发,致使信息严重不对称。城乡要素分配差异则是资金流维度非均衡的关键所在。受到不同的回报率吸引,大量资源更倾向于流向城镇,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集聚在城镇流通业部门,导致城乡流通业发展更加不平衡。

  针对城乡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分别从推广农业电商平台、完善农村物流基建、推动城乡专业分工、优化物流资源分配和流通产业一体化布局等多个方面研究其破解路径。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电子商务提供了重要平台,基于“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策略,农产品的产销运作效率大大提升,从而缩小农产品与工业品的流通差距;物流设施建设是流通业高效发展的基础,完善农村物流基建既要求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力度,形成完善的农村网络服务体系,又要求积极推动农村配送点和仓储基地建设,有效提升农村物流的覆盖范围和配送效率;强化城乡地区专业化发展,有助于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链条衔接,从而在生产端强化城乡交流,为流通端城乡协同发展做好铺垫;流通产业布局的优化秉持“面向农村、平衡资源"

  的基本原则,通过资金支持、基建支持以及技术支持等有效扶持农村流通产业发展,通过“以城带乡”统筹城乡流通业均衡发展。

  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设定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在定性分析城乡商贸流通业形成机制和破解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计量模型予以验证,从而为前文的机制分析提供实证依据。根据机制分析部分所提出的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成因,本文依次检验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网络建设、交通建设和资金支持等差异化因素的影响。经验事实表明,城乡流通产业非均衡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时间路径依赖特征,因此本文将非均衡指数的一期滞后项纳入模型,建立动态面板模型(1)和(2):

  式(1)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B。为常数项BI-B,表示待估系数,DIS表示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均衡指数,DIs-则表示其滞后一期项;PGDP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比值;CON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支出水平的比值。由于2013年之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全体居民消费支出指标有所调整,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到性,本文通过求取2013年前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均值来表示;WEB表示城乡互联网覆盖率的比值;ROAL表示城乡人均公路里程的比值;IFA则表示城乡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u表示个体固定效应;e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 2004-2018 年 30 省市区(西藏和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物流统计年鉴》《中国连锁行业零售数据统计》《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以及《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Wind数据库等。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由于模型中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时间滞后项,本文选取动态面板回归中常用的系统GMM估计方法,从而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导致估计结果偏误。同时,为降低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本文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系统GMM估计要求模型满足一阶自相关且二阶非自相关,同时所选取的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的问题,AR(1)、AR(2)和Sargan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满足上述条件。

  本文依次检验各影响因素对于城乡商贸流通业总体非均衡指数以及分维度非均衡指数的影响,不难看出,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时间滞后效应显著,因此长期的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容易形成痫疾。城乡人均收人差异和消费支出差异能够显著加剧商贸流通业发展失衡。从估计系数的绝对值来看,二者是导致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结果与前文“商流维度非均衡是总体非均衡最主要的构成”的结论基本一致。互联网覆盖率和人均公路里程的差距对于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则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抑制效应,说明现阶段农村互联网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出现成效。同样的,这与前文信息流非均衡指数由正转负的现实特征相吻合。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能够加剧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非均衡程度,表明当前城乡之间要素配置的扭曲现状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综合来看,实证检验的结果与前文所得到的结论不谋而合,信息流维度的协同推进已然成为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业均衡发展的突破口,而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强化商流和物流协同推进,以及完善城乡资源公平、有效配给,将成为未来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指出: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现象长期存在,但整体上呈现非均衡指数下降和协同向好的趋势;商流维度非均衡导致是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最主要成因,物流、资金流和设备流维度非均衡次之,信息流非均衡指数由正转负,成为驱动城乡商贸流通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能够显著加剧城乡商贸流通业失衡发展,同样的,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亦能抬升二者的非均衡指数;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和人均公路里程差距则显著抑制城乡商贸流通业的非均衡发展。

  实证分析结果与形成-破解机制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据此,本文主要从推动农村电商经济发展、强化城乡专业分工和优化流通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提出改善城乡商贸流通业非均衡发展的建议。具体地,政府部门应坚持流通资源适当地向农村地区倾斜,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专业化的科学服务平台。同时,增加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开辟物流专线,合理规划物流配送点和仓储基地,努力实现城乡消费无差别和城乡流通无差别。另外,坚持统筹城乡流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基于城乡流通体系的差异化特征建立行之有效的衔接窗口,打造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建,宋冬梅,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以河北省为例[1.商业经济研究,2016(9)

  2.张永山.城乡市场分割与商贸流通统筹模式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

  3.纪良纲,王佳溪.“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模式研究[1].经济与管理,2020,34(2)

  4,王素超,我国流通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测度[].商业经济研究,2019(16)

  5·任保平,魏婕,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测度及其评价[].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9)

  6·郭海红.基于Feder模型的城乡流通协调发展研究——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1知识经济,2019(15)

  7·王浩,商品流通渠道对内外贸一体化的影响—互联网经济下的新探索U1.商业经济研究,2017(20)

  8.田博,欧光军,汪奎,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成本预测研究-以H公司为例[J]1.商业经研究,2018(5)

  9,郭超,商品流通企业融资租赁经营风险预测分析U].商业经济研究,2018(11)

  10,陈敏,我国商品流通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9)

  11. 田跃 . 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及其发展对策 [J]. 改革与战略,2017,33(7)

  12. 耿继静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路径探究 [J]. 商业经济研究,2019(3)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