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创新实践

时间:2021年01月18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体验性学习通过围绕主题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直接体验中感悟新身份、新学习、新目标等,从而建构认知和意义。体验性学习是小升初衔接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当前的教学实践推广

《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创新实践》论文发表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发表周期:2020年12期

《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创新实践》论文作者信息:殷翠云,中学高级教师。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体验性学习通过围绕主题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直接体验中感悟新身份、新学习、新目标等,从而建构认知和意义。体验性学习是小升初衔接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当前的教学实践推广应用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 新身份 新学习 新目标 教学反思

  体验性学习一直是初中学段重要的教与学方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一、体验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要求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关注的是知识形成过程,尤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发挥,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直接得到的,而是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下体验,通过发现意义从而自主建构获得。所以,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对发现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从而生成自己的意义认识和理解。这就是说,学习者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不同,经过体验后获得的认识就不同。1984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学习”的概念。他在《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从体验到新的体验的循环过程:体验一反思一形成概念一实验一再体验,如此循环。在库伯看来,学习者通过体验经历,自动地完成反馈与调整的过程,并在体验中获得认知。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也充分肯定生活体验教育,他提出了教育是以生活体验为中心的思想,主张学生通过充分认识社会环境,进而获得认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与建构主义学习论是一致的,也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社会实践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部,不仅包括生产实践,也包括政治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过程。人们的实践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们的生活体验过程。如此看来,实践不只是人们认识的来源,也是人类发展和认识的目的。按照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诸多科学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一方面被人们区分为不同的知识模块,另一方面又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一代代发展。人类文化的演进和知识的传承又被分成不同的层次,在教育领域呈现为不同的学段。一代一代人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知识层级分类、不同学段中前行,因此小学强调启蒙性学习、初中强调体验性学习、高中强调常识性学习等等。

  基于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体验性学习,这是新时代给初中学生学习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的初中生如何通过体验性学习去适应初中阶段的学生和生活,并在其中得到成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依据“生活即德育”的理念,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总结反思,并将体验内容反馈到课堂学习中来。课程的设计还可以借助于班主任、课任教师、家长、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借助于学校、社区、志愿者团队等等开展的活动,通过家校共育、校地协同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历体验、悉心探究,对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检验认知,从而使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强烈的道德情感、持久的道德实践,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此,笔者结合初中课程“新的起点”内容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发现新变化,认同新角色,认识新阶段的意义,从而发现意义、建构知识,涵养核心素养,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二、创新设计“新的起点”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1,体验新身份:创设“起点”情境,引领学生发现自己。初中《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新的起点”是引导初中新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身份的确认和学习方法的转型。这样的课程不能仅仅紧靠知识讲授与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身份转变,而是要通过让学生进入新生活、体会新场景,在新的情境中体验,进而去发现自己,建构对自己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初中生的概念和确认初中生的身份。为此,笔者在“小初衔接教育”课程中设计如下环节。

  【教学片断1】

  活动设计:做好“小初衔接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初中生,从而在认知心理中确认自己的初中生身份。创设的活动包括名人成长故事,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自我认知等。如参观校园:观看“朱自清钢像”,聆听少先队员们建造“朱自清钢像”的故事;学唱校歌:“树人堂前学起步”主题队会暨换巾仪式,

  “当我走进树人时”演讲比赛等等。

  活动实施:

  ①任课教师设计活动全过程,活动期间和班主任一起指导学生观察、记录,亲历体验;撰写每日反思、每日一总结,再次体验;

  @课堂上回忆讨论:“初中活动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情境体验的回味和思考,在课堂讨论中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进而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也理解了教材的内容。生1:“当清脆悦耳的音乐传来,当"百年扬中,一脉树人,的歌词唱出时,我能感受到我全身的血液沸腾着,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校歌的世界里。在歌声中,我能感到月夜天空好像在颤抖,大地因雄伟的歌声而震动不已,我兴奋地满脸通红,再一次为我是学校一员而感到光荣。”

  生2:“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竞选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的同学,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优秀的人一起竞争当然都是火花四射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闪光点。”

  生3:“凭心而论,当了班长,事务繁多,但这却让我有了自信,有了担当,有了责任感。也让我明白了,面对事情要勇于解决,面对任务能坦然接受,面对责任应尽力承担,面对同学要乐于帮助,面对老师需善于聆听。”

  生4:“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杜学长,从她的话语中,我首先领悟到;初中三年的路,并不好走。虽然她的语调非常轻松幽默,但我却感受到了非常激烈的竞争-.选择最适合你的一条路’。提到这点,我不禁沉思:,我的路究竟是什么?也许对于我一个初一小孩儿来说,谈这些还为时过早,但我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打算。”

  上述案例中,学生们通过初次体验、对话交流,再次体验、加深体验等过程,形成了对新学校、新身份的认同,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心智得到了滋润,稚嫩的肩膀愿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2,体验新目标:创新校友访谈,引导学生对标学习。如何更好地让初中新生体认新的身份和增进自我认知,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了校友访谈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心智认同和发现不同于小学段的学习目标。访谈设计主要有让学生采用电话、现场、笔录、网络视频等访谈形式,将专家访谈和名师交流引进课堂,既实现了教育资源开发的多元化、社会化,又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前辈、学长的成长历程,从而确立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目标。访谈活动让学生直面专家,聆听长者、智者名言,体会历史、真实生活。通过访谈,帮助学生丰富生活阅历、学习经历,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同时,身边榜样的形象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满满的正能量,助推道德的内化、情感的升华,让人生更加积极向上、绚丽多彩。

  【教学片断2】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寻访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校友,寻访学有所成朝气蓬勃的树人校友,寻访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校友;组织学生查阅校史资料,了解校友们的中学生活。

  活动实施:

  ①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采访问题:如“初中生活,你到现在依然牢记的是什么?"“哪个初中老师让你最难忘?为什么难忘?"你觉得在你的成长路上,初中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学生采访的时候,发现有些人的回忆是美好的,是令人欣慰、催人奋进的,也有人是后悔的、遗憾的。②课堂交流:学生们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采访校友的情况等,通过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展现出来,相互之间看到一个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生楷模,心潮澎湃,情绪激荡,从一个个校友的人生阅历中深刻理解初中时代对人生的特殊意义。所谓见贤思齐,“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深深印入学生的心灵。

  3,体验新生活:指导角色扮演,启发学生观察体验。体验性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角色扮演,通过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培养兴趣和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新生的身份认同基础上,通过基于具体情境的角色扮演活动,比如设计不同于小学的“我来做法官”等情境活动,让学生认真思考,充分理解,获得认识。在情境中,学生能够自发投入,充分参与,用心去体会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观摩的其他学生则仔细揣摩角色的意义。演员和观众都要进行评价,既要自评,又要他评,同时进行总结。角色扮演不是教学目的的形式化,而是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了学生的认知。

  【教学片断3活动设计:教师结合小初衔接教育,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区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差异。

  活动实施:

  笔者分设了几个情境安排学生表演,如:上学放学的时间、方式;自习课的学习;课间安排;校本课程选课等等。角色扮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进而内化“新角色、新责任”的认知。

  4,体验新学习:设计课后作业,督促落实行动体验。体验性学习,“一方面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是将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0学生在经历了体验、反思、概括、总结后,还要将经验应用到具体生活中,落实在道德实践中,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教学片断41活动设计:约请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孩子,你上初中了》,课堂上分发给学生阅读。请一两位学生在全班朗读父母的信,谈谈感想。其他学生说说读信的感想。之后,再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回信。

  活动实施:

  生:“在这封信里面,我看到爸爸把我们的初中比作了梦工坊、演练场、行动营,期待孩子有梦想力、热爱度和行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梦想需要付诸行动。我们可以发现非常多的人,不管是同伴也好,老师也好,还是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好,在我们进入初中以后,会对我们提出一些更多的期待。比如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等,希望大家去参加,去投入,去体悟,去领会,习得各种能力、本领和经验,增加社会见闻,懂得进退得失,悟出生活之道。愿大家思行合一,自强不息,心澎湃,意从容,行风华。”

  学生给爸爸妈妈回信:《爸爸妈妈,我初中了》,畅谈自己的目标和努力。学生经过不断反思、总结,形成了更高目标,课后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这是真正注重体验学习的过程。

  三、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1,体验性教学是小初衔接教育的重要环节。初中新生刚刚离开小学阶段的学习,从儿童转变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懵懂期,许多社会性知识需要通过自己去体验进而获得认知。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的成长是通过体验、自身感受实现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累积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所有的知识都通过体验来获得已经不可能、也不必要。人类的很多经验都是通过阅读、理解和践行获得的。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后体验时代、后经验时代,与人类早期的先体验、后认知的思路是相反的。人们的认知建构主要还是从学校、课堂中,由教师引导、分解、释读等方式实现的。当今的学习或者知识的获取基本还是通过基础性体验的积累和教学的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让知识回到实践,经过体验,进而发现知识、构建意义。

  因此,很多关于体验性学习的认识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初中政治体验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的学习。体验性学习注重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过程。

  2,体验性教学的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体验性教和学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不能把体验被学生错解为玩耍。首先,体验性教学中情境设计的主题要明确。体验性教和学都是围绕主题或者议题而展开的,每一次体验性教学活动,都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的生活化,又是议题铺陈的生活再现。知识的暗线和生活的明线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和叙述教学的主题。其次,体验性教和学的活动要生活化。活动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适当高于生活;既是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又是真实的情境再现;既有知识学习的逻辑,又内含丰富的多元生活元素和多角度理解的生活现象。再次,体验性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在根本上还是课堂教学,不能把主课堂的教学转化成第二课堂的实践课。教师组织的过程是一次严肃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带学生春游或者秋游性质的游玩。教师在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时候,除了注重道法课程的亲和力和趣味性,更要注重体验性教学的学习效果,要看到通过体验,学生发现知识、建构意义的结果。最后,体验性教和学应该建构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主题和情境,又要评价学生建构知识的效果、发现学习的效果、对社会把握的程度以及批判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水平。用问题导向来确定体验性学习的议题,用生活导向来设计真实的建构知识的情境,用结果导向来评价体验性学习的效果。

  体验性学习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初衔接教育”中通过体验性学习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引导学生通过亲历体验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①也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把道理内化为行动,进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