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机制创新引领中小学法治教育

时间:2021年01月18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摘要:机制创新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普遍存在的组织保障不到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法治教育教学能力不高、激励约束不足、缺乏统筹协调推进、实验推广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重庆市强化顶层设计,扎

《机制创新引领中小学法治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发表周期:2020年12期

《机制创新引领中小学法治教育》论文作者信息:袁颖,重庆三峡学院讲师;黎聚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机制创新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普遍存在的组织保障不到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法治教育教学能力不高、激励约束不足、缺乏统筹协调推进、实验推广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重庆市强化顶层设计,扎实推进组织保障、资源整合、能力建设、激励约束、统筹推进、实验推广等方面的机制创新,着力破解制约法治教育发展的机制障碍,逐步实现区域中小学法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机制创新 法治教育 区域探索

  近年,各地教育部门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从实际来看,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机制建设还不够,在不同学校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机制创新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为此,重庆市深入调研,聚焦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注重系统谋划,强化机制创新,建立完善以组织保障机制为关键、资源整合机制为基础、能力建设机制为根本、激励约束机制为动力、统筹推进机制为策略、实验推广机制为手段的机制系统,整体推进全市中小学法治教育。

  一、创新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机制

  创新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机制,应明确负责法治教育的内设机构,确定工作人员,制定相关机构及其人员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能职责,逐步完善组织体制和联动协作机制,切实提高工作管理的协同性和可操作性。

  1,完善行政组织。2015年,重庆市教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学校法治教育的意见》,从制度层面明确规定全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工作由市教委政策法规处统管、基础教育处协助,各区县教育部门专设管理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科室,各学校建立和完善学生法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法治教育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落实岗位职责,纳入工作计划、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

  2,建设研究机构。2015年,市教委牵头成立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专项调研、课程教学研究、改革试点、标准研制、教研指导等工作。同时,成立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对课程、教材、教法及教师培训等工作的咨询指导。

  3,成立培训中心。2015年,重庆市在全国成立首个省级中小学法治教育培训中心,挂靠西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致力于丰富专题培训内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在满足全市30多万中小学教师法治教育培训需求的基础上,也积极为全国各个省市的法治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

  二、创新法治教育的资源整合机制

  教育资源是指可资教育利用并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可以凝聚形成人力资本的资源总和,其分类因侧重点和标准不同而呈现多样性。整合有限的法治教育资源是实现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

  1,政策资源整合。近年来,国家在高度重视普法教育工作的同时,更加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专门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与实施路径作出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教育部还专门就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作出安排部署。为实现国家政策的具体化、本土化要求,出台适合地方的学校法治教育政策文本,重庆市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法治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普遍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法治校园文化、加强法治师资建设、推动多方协同育人等作出具体规定,为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2,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整合社会法治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重庆市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实践基地标准研制、实践课程方案研制、实践基地活动组织,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一是研制《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标准》,为我市建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提供依据和指导。二是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的评估认定与建设管理。目前,重庆市已在13个区县建成区县级法治教育实践基地43个。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基地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机制,通过开展法治宣讲、现场观摩、模拟实践、法治服务等多样化活动方式,不断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3,教学资源建设。一是由市教科院组织完成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课程资源包建设,主要用于对我市中小学法治教师进修进行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教学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培养和提高教师理解、把握法治教材的能力。二是由西南政法大学和西南大学分别组织完成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小学和初中课程资源包建设,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法治教育重庆地方教材进行制作,主要用于推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三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没有条件开设法治知识课程的学校实行网上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创新法治教育的能力建设机制

  法治教育能力是指有关主体为推进法治教育展现出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与研究指导等能力,具有个体性、可习得性和动态发展性。对此,重庆市大力推进法治教研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统筹规划、法治教师素养提升等,落实法治教育能力建设机制。

  1,提高法治教师能力。一是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将法治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干部纳入市培项目市级每年培训法治教师300名,干部120名;各区县和中小学在教师全员培训中设立教师法治教育专题。

  二是完善专业化培养机制。鼓励市内高校探索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专业硕士方向,创新机制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三是形成多元化遴选机制。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院、检察院、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专业工作者的力量,健全大学生法治教育志愿者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

  2,提升教研指导能力。一是完善三级教研网络。构建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区县教研机构、学校教科室三级教研网络。各区县教研机构配备1-2.名法治教育专兼职教研员,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教研工作,改变绝大多数区县无教研人员的现状。二是研制教学指导意见。转变教研方式,研究制订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为中小学落实法治教育提供指导性意见。三是开展法治教育调研。依托重庆市政府法制办重点课题《中小学法治教育改革研究》,从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困境与可行性策略等维度,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资建设、宣传教育与社会资源利用等予以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全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提升统筹规划能力。一是要认真研究制定校本法治教育实施方案,对本校法治教育的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组织保障等作出安排,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工作步骤,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创新实施路径。将法治校园文化建设、专门课堂教学实施、相关学科教学渗透、社会实践课程开发等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服务、法治实践相贯通的一体化实施路径,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四、创新法治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部分中小学存在的法治教育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重庆市逐步建立完善以推进科学评价、落实责任制度、参与重大活动为一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1,推进科学评价。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将学生法治素养纳入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落实多学科协同开展法治教育。基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确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分学段从法律常识、法治思维、法治观念等维度,建立重庆市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评价参考标准。健全考试考查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试题中加大法治内容的权重,将学生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典型表现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客观记录,并规范操作程序。各区县不定期对学校法治知识课程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完善依法治校标准体系,将法治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作为依法治校创建的基本标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2,落实责任制度。通过明确职责来激励和约束中小学领导和法治教师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分别建立区县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分管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分管校领导、法治教师的责任制度,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将每年的评价结果作为有关领导和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法治教育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对不担当、不作为、假作为的个人进行问责。

  3,参与重大活动。运用激励手段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全市组织的一系列法治教育重大活动。定期举办“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组织开展中学生“法治少年青春远航”法治教育特色活动,推进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宪法教育,推动法治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营造法治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定期组织市级中小学法治教育优质课竞赛活动、征文评选活动,打造优质示范课,总结凝练法治教育经验论文、创新案例、教育故事,为法治教育专兼职教师提供成长平台。

  五、创新法治教育的协同推进机制

  “协同机制是指系统内部的诸多子系统与要素之间以信息、资源、能量或者其他形式为媒介,通过共享、沟通、协商、组织、调配、合作等协同途径,所共同达成的能够实现系统功能最大化、效益最高化、实效最强化的特殊运转方式。”有鉴于此,创新法治教育的协同推进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主体协同推进。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教育力量,协同育人尤为关键。各镇街、村(居)委会、妇联、共青团、学校和家庭等通过举办“社区开放日”“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联手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努力实现家庭、学校和社区法治教育无缝衔接。中小学校与法律服务机构紧密协作,积极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观摩、考察等场所和条件,认真开展“莎姐进校园”等法治教育活动。据调查,80%的中小学校聘请了法官、警察、律师等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61%的法治副校长每学期开展法治讲座或法治实践活动不少于2次。

  2.多学科协同实施。一是普遍设立地方课程。在继续抓好中小学政治课程的基础上,每月开设2节法治教育地方课程,有条件的学校每周开设1节法治教育课程。二是加强学科渗透教育。在各学科课程中充分挖掘法治教育因素,有机渗透法治教育。三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建设法治教育精品课程,开发法治教育课程资源包,加强城乡学校教学经验交流。建立全市中小学法治教育优质课年度赛课机制,为法治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展示、交流和推广平台。

  3,校内外统整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四条途径来完成,即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学科渗透、校内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教育活动、校外法治体验活动。D在校内外法治教育课程统整构建中,很多区县和学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例如,重庆市兼善中学形成法治知识课程序列主题,突出做好校外体验活动设计,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基地观摩、情境游戏、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方式,通过事实、感受、发现、将来四个环节来构建法治实践课程,在观摩、感悟和分享中提升法治素养。

  六、创新法治教育的实验推广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边实验边推广”的工作方针。为此,重庆市教委设立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重点项目“中小学法治知识教育改革试点”,由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坚持区域代表性、案例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定一批法治教育先行区县和学校。试点内容要求围绕法治教育地方课程实施、相关课程教学渗透法治知识、法治教育社会实践课程开发等一个或几个方面,探索法治教育教研教学指导意见,建立法治知识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试点工作周期为5年,历经“试点项目申报-第1批试点区县和学校参与-试点成果初步总结-第2批试点区县和学校参与-试点成果总结与全市推广”。项目组多次修订完善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组织领导、任务分工和预期成果等,督促指导试点区县和学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试点校本方案、务实创新推进试点、注重预期成果物化。

  试点工作经验在试点区县内推广的基础上,再在全市层面推广应用,逐步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实验推广机制。通过法治教育试点工作,形成了专门课程实施法治教育、学科渗透法治教育、校外法治教育体验活动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探索了中小学法治教育教研指导意见、教学指导意见以及社会实践课程指导意见,建设了一批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资源包,切实将法治教育政策文件落实到学校实践上,最终实现中小学法治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机制创新是关键。重庆市逐步建立完善以组织保障机制为关键、资源整合机制为基础、能力建设机制为根本、激励约束机制为动力、统筹推进机制为策略、实验推广机制为手段的机制系统,深化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法治教育常态化、特色化、科学化、规范化整体推进。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