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中医杂志外感病证中运用调血通脉法

时间:2015年04月2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中医杂志外感病证中运用调血通脉法 推荐本站著名医学期刊: 《 中医杂志 》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1-2166/R;国际刊号ISSN:1001-1668,邮发代号2-698。杂志》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中医杂志外感病证中运用调血通脉法 推荐本站著名医学期刊:中医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1-2166/R;国际刊号ISSN:1001-1668,邮发代号2-698。杂志》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主要读者为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也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

  【关键词】 中医杂志,调和气血,外感病证

  外感病证包括甚广,有外邪袭表,外邪入里,外邪留恋等证。多为外邪侵袭,正邪相争,气血失和,影响脏腑。外感病证能引起或加重多种病证,诸如哮证、喘证、肺胀、水肿等。现在外感病证的治疗报道论及调血通脉较少,而对于内伤杂病论述甚多。历代医家从未忽视调血通脉法在外感病证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瘀病机在诸多疾病中广泛存在,不止在内伤杂病。

  1 血与气的关系

  血与气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灵枢·营卫生会篇》:“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医学真传·气血》曰:“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可见,历代医家很早认识到机体的新鲜血液的产生、循环、输布及相互资生、依存、为用关系。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养气,血能载气。影响到气之病证,必殃及血,因气附于血,气血一体,二者可分不可离。血能养气与血能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气血阴阳之间协调平衡,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血之运行正常,则气之功能正常。反之,血的虚衰和血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无所养而衰少;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1] 。《医林改错》曰:“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通血活,何患病之不除。”《证治准绳》曰:“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病之胎也。”因此,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

  2 血与津、汗、痰、饮、水的关系

  汗是五液之一,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故血汗同源。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湿生痰、生饮。津血同源,二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痰、饮生成同样与血有关,活血同样可化痰、化饮。津液与血液相互化生,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而血液的充沛和畅行也是津液充盛和流行的条件。一旦津液与血液失其协调,亦可出现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同样养血可润燥,活血可利水。《血证论》曰:“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有学者指出,对外感咳嗽的治疗,宣肺化痰是常法,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单纯用此法往往收效缓慢[3] 。中医学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及血”,“气机不畅,血亦应病”,因此咳嗽既久必有血瘀。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也是相通的,现代医学认为急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因此,在治法上配合活血祛瘀是比较适合的[4]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的药物能改善局部或全身血流速度,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及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流动的作用,从而调和气血,疏通经络[5]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能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气、痰、饮、水等皆与血有关。血虚不足以养气,可致气虚,补血可益气;血能载气,调气勿忘调血,活血亦能理气。津血同源,养血可益津。活血可化湿、排痰、蠲饮。

  3 调血通脉法的临床应用

  调血通脉法治疗外感病证不但有深刻的理论依据,而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举例介绍如下。

  3.1 麻黄汤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主要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本方主要的是麻黄、桂枝配伍。麻黄,《日华子本草》曰:“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本草求真》云:“麻黄……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阳无汗,其意甚深,盖缘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固密,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方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桂枝能温通血脉,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汤液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通血脉,理疏不足。”《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本方的营卫关系的调整,就是气血关系的调整。

  3.2 桂枝汤 《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病机为卫强营弱。本方主要为桂枝、白芍药与生姜、大枣配伍。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祛风,散卫表之邪,白芍药敛阴和营,生姜辛散止呕,佐桂枝。大枣甘温,助阴补血,健脾胃,并伍白芍药酸甘化阴以滋营阴[2]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卫行脉外,营行脉中,卫主固外,营主内守,二者相互依存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它们之间配伍同样体现出调和气血的关系。

  3.3 川芎茶调散 出自《和剂局方》,主治外感风邪头痛。方中川芎,诸多方解书中注其疏风止痛,但“不通则痛”、“经脉不利”是“痛”之主因。风邪特性是主散,主动,不会郁滞。单纯风邪不会引起疼痛,只有影响到经脉,导致经脉不利时方可致痛,由此川芎的活血作用亦为重要。《本草纲目》云:“芎 艹穷 ,血中气药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理论不只使用于诸如风疹、湿疹一类的疾病,而对于风邪头痛之类的疾病同样使用。且风药以走上,必借血行。“治血”有活血、行血、养血之意,需随病因病机而辨证施用。

  所列数方、数证虽非代表全部,但可加深对外感病证治疗方法的认识,尤其对一些外感难愈之证,认识到气血关系,加入调血药物往往效佳。

  小结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外感病证及气又及血。叶天士曰:“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经主内,络主外,外感可及血。不一定非见血瘀之象,才言调血。血瘀之象,有外现者,有内隐者。“调”字含义亦广,活血、行血、养血皆为之“调”,调血可调汗,调血可祛风,调血可化痰,调血可蠲饮,调血可利水,调血可止痛,调血可早愈,调血可防病。正确使用调血之法,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要“调”之得法,据病证轻重决定调血药药量的大小及药物的选择。治表勿忘血,行血可利肺。故外感之病,调其血脉,可避邪之深入,亦曰治未病焉。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藏象生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5-87

  [2] 严永清.新概念方剂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9-70

  [3] 刘青.肺的非呼吸功能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3):57

  [4] 陈治平.活血止嗽汤治疗急性气管炎184例[J].河南中医,1997,17(1):34

  [5] 袁光辉,罗原文.浅述“久病多瘀”及治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4(2):55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