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音乐探索之对声乐作品中歌词的理解

时间:2014年12月10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文章通过对歌曲《多情的土地》的具体分析,阐述了通过理解歌词以明晰歌曲的情感色彩和基调,从而来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最终达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演唱艺术效果。

  音乐探索之对声乐作品中歌词的理解 推荐本站优秀期刊:《音乐探索》,《音乐探索》创刊于1983年10月,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报,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份音乐理论学术性季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歌曲《多情的土地》的具体分析,阐述了通过理解歌词以明晰歌曲的情感色彩和基调,从而来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最终达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演唱艺术效果。

  关键词:音乐探索,歌词理解,情感基调,艺术构造,情感体验

  歌词与旋律相结合后成为歌曲,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因此,歌曲是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和语言功能的音乐。完美的歌唱是由3种美的因素构成的:一是歌唱者的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二是歌曲的音乐旋律美;三是歌唱者通过歌词的诗性美与情感意境体验使歌唱饱含情感色彩美。此3种因素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歌唱者只注重了前两种因素而忽视了第三种因素,就容易产生“唯声论”的倾向。只会炫耀歌唱技巧、嗓音条件而不懂得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演唱是不完美的,因为它恰恰失去了歌唱艺术的灵魂——人的情感。歌词是歌曲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将歌曲所要表达的复杂内容和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诗、词的文学形式加以高度概括,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就歌曲演唱而言,丰富的情感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与发声技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在能较好地驾驭歌曲演唱技术的同时,又能深刻地理解歌曲,并通过歌曲情感的体会,融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将声与情相融,以达到高质量演唱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在具备了“声”的技巧外,还要注重“情”的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远、博大精深,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辉煌的成果,特别是我国的古体诗词更显深奥、凝练、含蓄。在笔者接触众多不同水平的美声唱法歌手时,总能听到诸如“我不太会唱中国歌曲”“我很少唱中国作品”之类的说法。在学习借鉴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后,应该将其更好地融入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中,本着“洋为中用”的宗旨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歌唱道路。俄国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宾在世界歌坛极富盛名,他的嗓音并非出类拔萃,但是他以深刻独到的情感见长。高尔基曾赞赏他说:“像他这样人的出现,只是为了提醒我们所有俄罗斯人民是多么有力量,多么美丽……他凭自己的力量闯过了生活的荆棘,为的是向所有人歌唱他的祖国……他没有被‘美声’征服,他唱出的是词句意义及这些词句所激发的生动情感,而不是别的。”诚然,在语言本身的咬字行腔等诸多方面,中国的声乐作品的确较其他语种显得复杂。加之歌词意境、文学内涵高深,一些歌唱者对歌词意境、情感色彩难以体会和把握。而恰恰只有深刻理解歌词,了解歌曲情感基调,才能对歌曲做出高质量的诠释。因此,歌词应该是歌唱者内心物质化的结果,是歌唱者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熟知的声乐作品之中,由任志萍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多情的土地》,情感真挚、耐人寻味,在同类作品中颇具代表性。歌词如下: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

  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

  我怎能离开这河汊山脊!

  啊!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

  我轻轻走过这山路小溪。

  啊!我捧起这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多情的土地,土地,土地……

  单从歌词的字面,我们很容易判断歌曲的情感基调。要想找出最合理、最真实的情感点,需要我们深刻了解歌曲、理解歌词、分析歌词。笔者在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中,将歌词第一段中“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这一句,作为情感宣泄的最直接突破口。在教学中,笔者在布置这首作品时,常常将一个思考题留给学生。即在此句的比喻中,老洋槐与妈妈的身躯有何联系,词作者为什么做如此的比喻。我们知道,老槐树的树干干裂僵硬,而妈妈的身体在孩子的内心里永远是最温暖亲切的。要想对此比喻做出合理的分析,需要我们对此句歌词做出合理生动的情境设置。

  歌中的“我”每次离开这片深深爱恋的土地时,妈妈都要送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目送我渐渐远去。“我”渐行渐远,妈妈的身影在视线中越来越小,直到在“我”回顾的视野中只剩下老槐树默然伫立,而“我”知道妈妈还站在树下流泪眺望。多年后游子返回故乡,山水依然、草木依然,而妈妈此时已经不在了。站在老槐树下,妈妈那慈爱的面容浮现眼前,“我”上前紧紧拥抱住老槐树,就像是拥抱着疼爱“我”、日夜思念着“我”的妈妈。这种生离到死别的情境设置,能够在任何人心里激起情感的涟漪,也是最能将其演化成为歌者自身情感的最佳方式。然而,歌词如果停留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未免过于悲切,因此词作家在第二段的相同位置上用了同样比喻的修辞方法,“我捧起这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养育我且埋葬了妈妈的土地,也是养育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土地。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她将生长出无数辈人的梦想和希望。在歌曲结束部分要求歌者唱出4次“土地”,这正是歌曲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亦为难点。要反复唱出4次“土地”,又不能显出繁冗,就需要我们为这4个“土地”设定不同的含义。通过对歌曲的整体分析,笔者将4个“土地”分别诠释为:生我养我的土地;埋葬了妈妈的土地;将埋葬我的土地;将不断生长希望、繁衍生息的土地。建议歌者在最后一个“土地”上用高八度的渐弱处理,使歌曲意境显得更加悠远,并使听者进入无限的遐想之中。

  对于一首声乐作品的歌词做出这样的分析和诠释之后,往往能够更加真切地打动歌唱者的内心,并在演唱中感动自己,升华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因此,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之前,要认真理解歌词,从中找出最真切的情感切入点和最真挚感人的情感脉络,来融汇歌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使歌者融情于心、达情于声,从而达到高质量的表演艺术效果。

  歌曲通篇采用e小调,旋律抒情流畅、优美感人。上下两大段旋律相同,结构为AB、A'B',作曲家在结尾处做了更加深情静谧的处理。每一段落的前三句都配以语言化的旋律,演唱时如同对亲人轻声地诉说。第四句旋律连续上行,并采用三连音以增加急切与激动不舍、焦灼与真切思念的情绪。歌曲在B乐段开始发出深切的感叹,感叹助词“啊”的两句旋律前部相同,只在高音处略作后句高于前句但弱于前句的处理,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我拥抱……”和“我捧起……”两句更是耐人寻味、真挚动人,其旋律的流畅如思念的河流奔涌流淌。结束句在钢琴伴奏与人声交替互补、渐行渐弱、渐行渐远中结束。

  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在前面所做歌词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揣摩用情用声的尺度。建议歌曲演唱时重读前几句的以下几个字“我深深的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我怎能离开这山路小溪这山路小溪!”第二段亦在相同位置加以强调重读,并建议在“小溪——”“山脊——”延长后做渐强突收的处理,在短暂安静之后唱出全曲最强音“啊”。而第二个“啊”的乐句作为前者的回声,虽采用弱处理,能更好地延续与升华这种直抒胸臆的情感。后面的“我拥抱……”和“我捧起……”则需要歌者头脑中反映出具体的情境来演唱,要充满想象、怀念与憧憬。歌曲结尾的4次“土地”在前面的歌词分析中已经做了不同诠释,建议演唱最后一个“土地”时采用高八度的弱声处理。

  在运用良好的发声技巧的同时,演唱者要注重对歌曲情感的把握,深入地理解歌词,做歌曲内容的主角,将歌唱变成自己表达情感的工具,为歌曲设定生动的情境画面。我们常说:要想感动别人,需先感动自己。感动自己是演唱者艺术创作所需的重要环节。如果一个歌者对于歌曲中的角色、事物、情绪等都无动于衷,那么进行的表演必然是缺乏激情的。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表演是感动不了听众的。理解歌词,要置身于歌曲的情感之中,合理设置情境,为其感动、受其感染才能一步步接近表演艺术追求的目标,在演唱中做到声情并茂,高质量地完成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从理解歌词入手,融情于心、达情于声,情真意切、声情并重地歌唱生活、歌唱祖国、歌唱家乡,歌唱一切真挚的情感,歌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