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核心期刊发表分析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

时间:2014年11月2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介绍西奥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阐述大地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的指导意义。利奥波德尊重大地的伦理思想第一次突破了传统伦理的界限,把人与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思考,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所有自然存在物,倡导一种整体主义的尊重生命的道德态

  摘要:介绍西奥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阐述大地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的指导意义。利奥波德尊重大地的伦理思想第一次突破了传统伦理的界限,把人与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思考,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所有自然存在物,倡导一种整体主义的尊重生命的道德态度,为我们理解和建构当代社会生态伦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核心期刊征稿,大地伦理,人与自然,整体主义,道德共同体

  奥尔多·利奥波德(A.Leopold,1887—1948)创立的大地伦理思想体系,已经成为当代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强调生态整体主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发展,是向人类发出的建立新的伦理意识的呼唤。

  一、大地伦理思想的形成

  大地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从利奥波德不同时期有关环境方面的文章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其在1923年完成于1979年发表的《西南部地区资源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代表。他这篇文章中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大地伦理的可能性问题,认为我们要从整体上把地球看作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要尊重有生命的存在物。这使得人们拥有足够的理由把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伦理关系…。第二阶段,以1933年发表的《自然保护的伦理》一文为代表。该文从道德进化的角度探讨了从道德上关怀大地的可能性,表述了他的伦理学思想。第三阶段,是他的大地伦理思想的完善阶段,以他1947年撰写的《沙乡年鉴》一书为代表。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影响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他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土地的伦理就是让人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暗含平等和尊敬,把它们当成跟自己一样的平等的分子。

  二、大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关于伦理共同体的边界

  最初的伦理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扩展到人与社会之间,而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则把伦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延伸至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由它们组成的整体——大地。人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不仅对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而且对共同体本身负有道德义务。共同体中的成员都应受到尊重,人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处于同等的地位,这就否定了人在土地共同体中原来的征服者地位。

  (二)关于人在共同体中的角色

  否定了人在土地共同体中原来的征服者地位,人必须重新考虑他们作为自然界的成员和公民的角色。他们所拥有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技术力量,需要用大地伦理来加以约束,并对破坏自然和环境的经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行动加以道德上的限制,即“从技术化了的现代人的控制下求得生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自然界赋予权利,而且要把“良心”和“义务”扩大到自然界,承认共同体中除人以外的其他存在物、实体和过程所固有的伦理准则和权利。

  (三)关于伦理价值尺度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用经济作为自然保护政策的尺度,而用伦理的尺度来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单一的以经济私利为基础的自然保护系统,恰恰破坏了大地系统的完整性,毁坏了大地维持生命的完善功能。大地伦理的伦理价值尺度,应当以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为前提,既要承认它们永续生存的权利,又要承认保护大地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一种符合经济、生态、伦理和审美的多价值的评价体系。

  (四)关于基本道德原则

  利奥波德认为,和谐、稳定和美丽是大地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三个要素。他也是以这三者作为其基本德道德原则的。他从生态学和哲学的角度对这一原则进行了阐释。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既是对生存竞争中行动自由的限制,也是对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的鉴别。因此,保持生态系统和谐稳定,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

  三、对大地伦理整体主义的质疑

  大地伦理学的本质是一种伦理整体主义。生态整体观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因此,生态整体主义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成为生态思想领域一个最具有争议的问题。

  环境伦理学家多恩·玛瑞塔(DonMarietta)提出:伦理整体主义包含许多不同的形式,人们可以把“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理解为决定价值与义务的唯一根据,也可理解为最重要的根据,也可理解为根据之一。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大地伦理学,即只把“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当作决定价值和义务的一个新的因素引入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只是要求我们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新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既要从道德上关心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又要考虑社会的正义、自由以及人的潜能的实现。我们必须在科学和良知的引导下作出自己的选择。另一位环境伦理学家莫林(J.N.Moline),从品格伦理学的角度为大地伦理学辩护。他认为,整体主义向我们提出的不是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是我们应当具备的一种品格,我们应当成为的那种人。在人际义务与种际义务发生冲突时,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听从某种类型的人作出的判断,这类人就是热爱、尊重和赞美生物共同体的人。用我们内心所拥有的倾向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稳定、完整和美丽的态度、倾向和信念,我们可以确定,如果一个人具有“热爱和尊重大自然”的品格,那么,他的行为或决定与否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或决定。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内在的美德和那些具有这些美德的人,而非普通有效的行为规则。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无疑是合理的。它不仅符合重视整体、相互关联和平衡的生态学原理,也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物等环保的基本价值趋向相一致,在实践上可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但整体主义把权利赋予了物种和生态系整体,认为个体生命的价值低于物种、生态系的价值,个体成了整体的附庸,同整体的绝对价值相比只具有相对的价值,为了整体的利益个体需要作出牺牲。不仅如此,整体主义还把人降为生态系的普通一员,从维护生态系的利益出发。这种结论否定了近代所确立的人的尊严和自由等理念,否定了人权原理,它对传统伦理学的挑战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范围,它已经不能为自由主义所容,更不可能在以个人主义、民主主义为特征的自由主义框架内得到合理的解释。

  另外,大地伦理整体主义思想是否会否定西方的现代文明?帕斯莫尔从维护西方近代文明的立场出发,认为大地伦理学的基础是生态学,而生态学具有整体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从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史来看,神秘主义和整体主义与西方的近代文明是势不两立的。科学技术是在破除“自然有灵论”、“自然是神圣的”这些神秘主义的教条下才发展起来的,近代的民主主义政治法律制度也是要破除整体主义,把个人从整体的压抑中解放出来。用神秘主义、整体主义来解决环境问题,不仅会否定近代的科学技术,甚至会带来文明的倒退。因此,整体主义以及与此相伴的神秘主义在建构环境伦理学时必须予以剔除。

  尽管大地伦理学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挑战,这些挑战和诘难主要是来自理论方面的。从实践上看,大地伦理要求人们利用自然环境时要尽最大的力量使生物共同体的多样性、完整、稳定和美丽得到保护。人们应带着尊重的态度来对待那些被他们消费的动物和植物个体,在改造河流和大地时亦心怀敬意。从严格的逻辑与理性角度看,大地伦理学并不是完美的,但是它给予了我们一种行动上的指南。

  四、大地伦理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大地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将伦理范畴扩展到人与土地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上,进而提出了土地伦理思想,提出了环境问题上的道德伦理诉求,这有助于提高大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有效性。从而倡导人对自然的尊重和自然应当享受的权利,建立一种对自然的谦恭意识,倡导一种整体主义的尊重生命的道德态度。他对现在被称为环境伦理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利奥波德以生态学视角去认识自然,并给予土地共同体以生态学的阐释,深化了人类对自然和土地的认识,推动了生态环境学与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他揭示了自然有机体的复杂性和有机体内部的相互依存性,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复杂整体。为了说明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他提出了“生物区系金字塔”模型。大地是一个包括人及一切动植物和各自然实体在内的共同体,而共同体类似一个“生物金字塔”。这个金字塔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底层是土壤,往上依次是植物层、昆虫层、鸟类和啮齿动物层,最顶层是由大型食肉动物组成。同时,能量得以循环,金字塔每一层都是至关重要的,缺少任何环节都会导致塔的倾斜和坍塌,会导致生态的不平衡和破坏。人类必须对自然有正确的认识,采取谨慎的态度。自然有机体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平衡的功能,因此在环境管理和保护中应当保护自然有机体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保持土地的完好无损,并且要有超越经济利益的更高的价值观。

  大地伦理思想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时代。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像利奥波德这样从伦理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还是第一次。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者把道德关怀范围从人扩展到人以外的动物,仅仅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道德范式;自然主义者们,如美国的先验论哲学家梭罗等,主张保护荒野,是从审美的角度提出的。利奥波德尊重大地的伦理思想,第一次突破了传统伦理的界限,把人与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并将之视为一种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了所有自然存在物,希望实现一个以和谐、稳定和美丽为基本道德道德原则的大地共同体,使环境伦理和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在世界范围普及和发展。因此,利奥波德被称为“发展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最有影响的大师”和新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先知”。

  (二)大地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大地伦理思想为人类开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伦理观。从人类的思想发展史来看,人类经历了一个逐步摆脱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主义、物种歧视主义桎梏的思想解放的漫长过程,大地伦理观则体现了从人际伦理到环境伦理观的变革。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这种新的世界观和伦理观彻底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为人类的和谐稳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也为控制完全为了经济私利而利用和破坏公有资源的行为的法律生态化提供了伦理学依据。从实践的角度看,它扩大了伦理范围,唤醒了人们对大地的热爱、良心和尊重,对树立环境伦理意识,规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过度行为,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而实持,引导公民施行理性、合法和文明的行为,从而建立起各种和谐的经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交往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新人,塑造中国现代公民的良好形象。把道德目的和道德形象塑造二者联系起来的媒介就是道德价值。价值追求对人的实践有着导向、动力、调控的功能。正确的价值追求是客观规律与主体利益的统一,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推进人们的实践;反之,错误的价值追求只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现实社会中,由于价值追求的主体、客体的多元,带来价值追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导致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即价值冲突,从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儒家学说中重群体、厚情谊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加以批判地继承,有助于克服现代科技下的“异化现象”——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没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也就名不副实。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不绝动力。

  和谐社会是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的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道德价值的核心内容,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和桥梁。诚信友爱就是要求社会成员诚实守信,友善仁爱,这是对孔子“仁爱”原则的进一步阐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立身之本和交往行事之道,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仁者爱人”,就是以爱亲之心爱待他人,不囿于宗法血缘的限制,建立人与人之问相亲相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不能赞同无差别、无原则的爱。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人与人之间应该信守诺言、真诚相待。“真即出自本心,诚即忠于本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欺人欺己,讲究信义,才能言可复、行可行,获得他人的信任、尊重,从而保证其言行的一贯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是“仁”“信”的外显和行为规范,调节、制约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做一个符合社会所期望的人。“仁”“信”“礼”三者统一于孔子道德、伦理与人际交往和谐建设的过程中。

  孔子倡导乐群贵和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基本思想就是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境,从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正常运行。其人伦观的基本精神是“仁爱”,把“仁”作为至高德行,强调人与人之问要友善仁爱。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强调个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谦让的处世态度,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把握、调节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力求达到民胞物与,泛爱万物。

  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学说中所蕴含的关于道德建设、人际交往方面的丰富资源。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孔子学说是特定时代产生的熟人社会里的行为准则,是以宗族和血缘为中心的,带有宗法色彩;他提出的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尊卑、上下”观念,也与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有着根本不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祛其糟粕,纳其精华,锻打提炼,完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切换”。目前,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倡导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可以“仁”为人际交往和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