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社会学评职论文发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4年07月0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广大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农村文明教育。笔者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谈点认识。

  关键词:社会学评职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农村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也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缺乏。由于政策体制等原因,乡(镇)文化站编制少、人不足,有的乡镇有牌无人,有的乡镇牌子不知去向、人员不知下落,至于吹、拉、弹、唱、棋、琴、书、画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年龄偏大。现在农村,60岁以下的中老年人多是外出务工,留守家业的基本是7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中即使是懂点文艺的,也多是“文革”期间的宣传队员,且多数年近“花甲”或“古稀”。

  (三)业务不精。民间文艺团队,基本上是在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自发形成,业务靠自学,经费靠自给,时间靠农闲。他们的文艺水平只能说“会”而谈不上“精”“专”“博”,他们的活动只是“自娱自乐”而谈不上“传”“帮”“带”。

  (四)内容单一。在经济条件好、民风淳朴的村,逢年过节会组织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对山歌、荡秋千等;有的村也会搞一些象棋、篮球、拔河比赛等,但大多数农村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巴五、玩麻将、上网聊天打游戏,结果是传统文化日益衰弱,低俗文化沉渣泛起。

  (五)主动性弱。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文艺人才参加文化活动缺乏主动性,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的多次邀请下才参加的。有的文艺骨干,总是借口“做不好”,其实是希望得到报酬,从事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

  (六)影响面小。农村文艺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仅限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窄,群众参与面小,内容基本是一些山歌对唱、流行歌曲学唱等,而没有把党的方针政策贯穿其中,缺乏足够的正面影响力,可谓“庸俗性高涨,教育性不足”。

  (七)管理不顺。乡镇文化站“三权下放”后,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从事乡镇的中心工作,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县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他们的管理是鞭长莫及。

  二、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原因

  (一)体制障碍。乡镇文化站“三权下放”后,有管理权的业务管理不专,懂业务的管理权力削弱,说话不灵,导致有的乡镇虽设文化站,但工作几乎是一人抓,甚至是没人抓,乡镇文化站职能作用难以发挥,上级关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到了乡镇总是“写在纸上、藏在抽屉、闭口不提”。

  (二)重视不够。乡镇更多是忙于经济发展,进位争先。文化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乡镇分管文化建设的领导基本上是“老、弱、病、残”的班子成员。

  (三)基础薄弱。从当前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绝大多数村连一块篮球运动场都没有,其他文艺活动更是无法开展。

  (四)缺乏培训。县市级文化馆由于人才稀少,加之城区广场文化活动、城镇文化活动的开展,导致时间有限,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农村文化的发展长期处于撂荒状态。

  (五)投入缺乏。乡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是“见子打子”,往往是县市级开展活动,在不得不参加时,只好挤点钱出来支持一下、撑撑面子,基本上不可能有资金预算和工作计划。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独有产物,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没有与人无关的文化,也没有与文化无关的人;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人就有不同的发展——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发展凝聚强大活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和“上阵父子兵”的传统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激发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即安,在经济上不思进取,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因此,要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代化潮流。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农民的发展关键在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农村不仅教育水平低下,而且缺乏对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农业科技的学习、运用与创造不屑一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济知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促进农村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城镇化水平提升奠定基础。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发展城镇化并不只是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其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市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从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竭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构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出成效”的工作格局,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发展“老大难”的问题,主要领导重视了,工作自然有人抓,业务自然有人干,经费自然有保障。

  (二)完善基础设施。要把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当作一件民生工程,集中精力和物力,分批次一抓到底,努力构建“县(市)有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居)委会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户”的服务网络。

  (三)加强人才培养。县市级政府要把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重要考核内容,县市级文化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和辐射作用。

  (四)抓好典型示范。乡镇应结合实际,以中小学为依托,充分发挥音、体、美教师的作用,培养一批文化示范户,有机地把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质量。要主动邀请专业人才,指导文化户编写和创作剧本,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好人好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花灯、山歌等形式宣传出去。

  (五)丰富文化载体。县市级文化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送欢乐下基层”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乡镇要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组织开展“文化、卫生、法律、政策”四进村活动:要充分发挥村级电教网络的作用,定期对群众进行科技知识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民图书室的作用,对广大群众定期开放;要充分发挥文化站的作用,春耕生产时期下乡播放科教片,把实用的科技知识传授给群众。

  (六)完善激励机制。县市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文化工作:要重视和培养农村文化户,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户;要结合村级组织建设,把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户选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民生是改善民生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工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要围绕文化“育民、惠民、乐民、富民”的主题,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魂强体、以德润人、以神聚力,努力实现“文化育民”:抓好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努力实现“文化惠民”: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努力实现“文化乐民”;抓好文化户的培养和文化资源开发,努力实现“文化富民”。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