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建筑设计评职论文浅析桢文彦与安藤忠雄

时间:2013年07月1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从丹下健三到桢文彦,再到安藤忠雄,日本的建筑现代化的历程迅速而又不失其传统的文化特色,这就是本文通过两位建筑师受教育的背景、传统文化影响,和建筑设计中,对于相似问题的观点和解决方法,进行列举对比,希望能从中得出在建筑现代化的今天,如何

  摘要:从丹下健三到桢文彦,再到安藤忠雄,日本的建筑现代化的历程迅速而又不失其传统的文化特色,这就是本文通过两位建筑师受教育的背景、传统文化影响,和建筑设计中,对于相似问题的观点和解决方法,进行列举对比,希望能从中得出在建筑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进行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桢文彦,安藤忠雄,地方特色,城市与空间,文脉,建筑建造

  正文:

  桢文彦和安藤都是世界建筑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同样做为日本获奖者,这两位建筑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的观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1.文化教育的影响

  1.1教育背景因素

  1)年轻的安藤是一名拳击手,童年时期对于建筑产生了兴趣,通过对柯布西耶的作品的学习,再经过游历世界后回到大阪,开始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

  在西方的现代美学审美价值和标准和日本传统美学的相互碰撞中,产生了安藤特有的建筑风格,或许是因为自学的经历,安藤的建筑作品带有其特有的朴素、内向的特点,日本地方特色更为强烈、单纯。在大阪的许多安藤设计的建筑中,有着众多的住宅建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安藤的建筑也更贴近生活。

  2)桢文彦,童年东京的城市给他留下了最初的空间的感受,后来在东京大学接受建筑学教育,面对当时日本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的思考,他开始认识到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一种无拘无束、没有限制和空间连续的状态。1953年到1965年,桢文彦在美国学习建筑,并在哈佛执教,这段在美国的时间,使得他加深了对于西方建筑思想的认识。

  桢文彦在日本,对于著名的“新陈代谢小组”的形成和发展,以至于给当时整个日本提供了最为前沿的国际理论和思想。

  3)我们可以看到,在地方文化因素和受教育因素影响下,安藤的建筑外表内敛,而内部空间丰富。桢文彦则更加开放,由于接受了先进的建筑教育,也给当时日本的整个建筑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也包括安藤忠雄。

  2、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1)可能是受到日本传统的村庄的模式影响,对于城市所需要的公共空间,桢文彦除了使用西方形式的开放广场之外,还有一个在他的论文和设计中被叫做“城市房间”提法,当室外的空间,比如街道和广场,渐渐的变成了室内的空间,他们依然还保持着原有的公共属性和功能,就可以被看做是城市房间,或者说,这些就是具有一定聚集和交换的室内公共空间。

  2)在安藤开始的建筑中,在他的集合住宅和公共建筑中,街道和广场的引入,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都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形态的演化。

  在六甲住宅中,对于街道和广场的出现,安藤说:“传统建筑中,人们是从一个既不是属于私人又不属于公有的通道进入房间的……街道作为一个轴可以把其他部件(房间)安装上去,每户住宅都能与公共空间相联系,同时住宅之间形成一种连续性……,向往创造一种以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为媒介的新型建筑。” [1]

  在安藤的商业建筑中,和住宅建筑理论相似的是,他把建筑当成城市里市民的避风港,远离喧闹热闹的环境,而从建筑内部寻找宁静的氛围,通过材料唤醒人们对于住宅的心理投射,以求达到放松的目的,因为住宅是人们最为放松的建筑形式,这样使得建筑变得非常的具有生活的气息。

  3)在城市的进程中,广场和街道的地位一直都是城市的中心和聚集的场所,不仅带有交流和联系的公共空间的性质,也带有方向性和指示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对于街道的尺度的变化,从之前的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以车辆行驶为主的“道路”,土地利用价值的提高等原因,广场和街道变成了一种多余和死气沉沉的代表,不管是日本城市化早期的桢文彦,还是后来的安藤忠雄,他们都发现了,作为人居住的城市空间,交流和联系的场所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把这种原来的场所空间,尝试从室外进入到了室内。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城市的尺度在变得越来越大,而人们交流和联系所需要的空间,是一个宜人的尺度,只有在建筑的内部,人们才能更多的获得这种尺度空间。我想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客观的事实。

  所以在城市发展中所面对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处理,桢文彦的“城市客厅”,跟安藤建筑中的街道和广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在设计上的处理手法也是相似的,都是把室外引入室内,把内外的空间进行功能上的联系。

  3.关于建筑中文脉的认知

  1)桢文彦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类活动的空间,人类创造了空间,空间也是人类活动的源头,设计建筑的过程中,要从空间的特点和人类的活动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来进行,面对环境中的因素,要以转化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处理,我们是在创造一种空间,可以通过改变场地和环境作出反应,而不一定要被环境改变或者说从环境中索取,但是作为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为人类服务的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建筑师要从历史、生态和活动环境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行为。

  桢文彦的设计中,是把人作为中心的位置,人是中心,自然是外部,人的体验是他最关心的,其次才是建筑。所以就像是他早期的建筑作品,都有着很强的人工痕迹,没有把自然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2]

  2)安藤认为自然的形体是精神上和切实的东西,他说:“基本上,我的建筑只有在它的地理环境中才能成立。对我而言,如果把琉球做的建筑用到神户或者反过来,都是一件失礼的事。建筑不是件活动的东西,应当重视它与邻近事物的关系。” [3]

  他重视基地的固有属性,正如他自己说的建筑作品对于每个基地都是唯一的一个解答,是必然有的产物。

  对抗与协调是他对于环境处理的手段。就像住吉的长屋。

  对抗不利的外部环境,是用的混凝土,营造富有人情味的内部,是通过庭院,这种日本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组成空间来实现,庭院这也是安藤建筑中重要的符号,面对人与自然的交流,庭院就是一种类似的神性空间。

  协调,就像在六甲住宅的设计中,并没有把原有的带有山坡的基地,像之前其他公司的开发模式一样,把带有60度的山坡给整成平地,而是充分的利用地形,降低建筑的高度,把建筑紧贴在基地上,融入周围景观中,利用建筑的平台,远眺大海。

  3)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桢文彦在建筑设计的开始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力图使建筑带有都市的温文尔雅的特征,所以桢文彦的建筑是一种城市的建筑,安藤的建筑是属于建筑所在的地方的,这是一种属于每个基地的建筑。

  4、关于建造技术

  建筑的设计就是一种空间的围合,围合就需要表皮,表皮的交接点就是建筑细部的出现和建筑技术进入其中的途径。

  1)桢文彦,作为一位国际化的建筑师,在面对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接受和借鉴的能力,当然在面对先进的同时,他有着自己的筛选过程和理念,国际化的只是他的教育背景,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受到传统文化和建筑熏陶的人,日本传统的建筑细部和技术在其内心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讲求建筑精美的传统日本建筑中,建筑的技术在某种方面上来说,成为了构造空间的一种文脉,为我们表达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创造了条件,技术本身的意义在于为建筑表现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4]

  2)安藤作为一个建筑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具有日本传统的匠人的意味,在他清水混凝土的墙体施工中,模具的制造和设计,是作为建筑设计之后,和建筑施工之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清水混凝土的模具,本身的纹理和制作痕迹,就已经成为了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安藤和日本旧时的木匠一样,也是有着一套通过有限的技术和结构材料的形式,去营造他的建筑的特点。安藤的建筑在日本本身就是优质施工的保证。

  安藤本人也说:“我的工作室反对系统化和现代化,工作方式也类似手工业时期作坊的体系,所有的事都是手工完成,我不会做我不能直接控制的事。” [5]

  3)可见,对于同样的技术问题,桢文彦是一种吸收和接受的开放观点,乐于尝试,并将技术作为本身文化和文脉的延续和探索的手段,有着一种技术美的倾向,而安藤是一种很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新事物,在一定的技术范围内,熟练的使用,最后达到一种匠人般精美的效果,营造一种禅意和神性的空间。

  5.小结

  纵观桢文彦和安藤忠雄的建筑和其说表现出来的设计风格,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的理解:

  1)作为日本现代建筑的两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桢文彦,以其优越的条件接触了现代的艺术和建筑,并以系统的建筑教育,国际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接受并把现代建筑的理论引进了日本,在日本城市化的近代,探索了适合于日本传统的城市发展形式和建筑形式,在空间和作为建筑体验者的人的视角,观察和设计符合本民族的建筑和城市,兼容并蓄是他的最大特点。

  2)安藤忠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认为是和桢文彦同时代的建筑师,但是和桢文彦相比,安藤的建筑更加的具有地域特色,更加的注重精神层面,朴实冷漠精致的外表,丰富而又充满人性关怀的内部空间,是他建筑的最大的特点。

  3)其实不管是桢文彦还是安藤忠雄的建筑:

  他们的建筑,都是在建筑激烈发展和变革中的时期,充满了对于人和人性的思考,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建筑的探索与传承。

  笔者认为,日本建筑发展到今天,肯定也经历了对于众多迷惑的思索。当前,面对我们建筑发展中的困惑,我们自己的探索和解答也已经开始,只是答案还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 刘小波 编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1,第11-12页

  [2](澳)詹妮弗·泰勒著.马琴译 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秩序和建造(普利茨克奖得主系列)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6.第56-59页

  [3] 刘小波 编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1,第92-94页

  [4](澳)詹妮弗·泰勒著.马琴译 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秩序和建造(普利茨克奖得主系列)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6.第69-92页

  [5] 刘小波 编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1,第121-123页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