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

时间:2013年03月0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一些思路。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一些思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未来导向性;环境导向性;社会导向性

  Discussion on City Planning and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UO Xiao-ya

  (Chongqing Kaixian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inspection team, Chongqing 4041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s in view of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present our country city planni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idea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ture oriented; environment oriented; social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文化多元。但是庞大的人口无疑给我们这个大国泼上了一盆冷水,所以,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远负责任的考虑和英明的政策,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其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占据了整个社会的重要份额。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将涌进城市。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将长期处于一种既承担经济发展重任、又面临资源短缺的两难境地。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1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a) 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b) 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c) 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d) 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

  2.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因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体现现代人所担负的未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方法、体系、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更突出其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

  2.2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

  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就是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以确保在规划中明确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制定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的制定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环境专家可以为决策者和规划者直接提供最有用的生态环境信息,弥补由于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环境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导致的对环境因素考虑的不足。通过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在规划过程中知识的有效结合,使将要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源头上得以解决;从而找到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就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未来导向性

  城市规划是预测未来,并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达到一定目标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它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导向性。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意味着:任何规划都是以目标作为未来趋向的;规划的内容和过程始终是为未来指明方向的,并引导未来规划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按照规划的这种本质特征,规划制定过程中,预测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被确定,它就会引导未来的相关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的确定是城市规划最高最综合层次的规划;它应是在研究城市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力基础上,综合平衡城市各方利益(包括当代与后代)而确定的。城市的长远目标确定后,在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其做指导,突出近期规划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近期规划真正落实到城市公众利益的矛盾焦点上,完成规划各子系统结构功能的定位和发展预测;对近期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交通总量、职能分布等提出科学的预测方案,并在地域空间上加以反映。同时应不断调整近期规划、建立反馈调查修改机制,使其更好地趋向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a)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b)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c)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4 结束语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