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补充素材库读写巧融合

时间:2021年08月2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读写之间有条途径:深厚积累深度阅读创造运用。 具体教学中,如何整合阅读文本? 如何将阅读文本转化为写作素材呢? 本文着重论述如何在教学中探索一条清晰的写作素材剪裁加工的路径,搭建一座行之有道的桥梁,来帮助中学生破解读写转化之困境。 为什么背了那

  读写之间有条途径:深厚积累——深度阅读——创造运用‍‌‍‍‌‍‌‍‍‍‌‍‍‌‍‍‍‌‍‍‌‍‍‍‌‍‍‍‍‌‍‌‍‌‍‌‍‍‌‍‍‍‍‍‍‍‍‍‌‍‍‌‍‍‌‍‌‍‌‍。 具体教学中,如何整合阅读文本? 如何将阅读文本转化为写作素材呢? 本文着重论述如何在教学中探索一条清晰的写作素材剪裁加工的路径,搭建一座行之有道的桥梁,来帮助中学生破解读写转化之困境‍‌‍‍‌‍‌‍‍‍‌‍‍‌‍‍‍‌‍‍‌‍‍‍‌‍‍‍‍‌‍‌‍‌‍‌‍‍‌‍‍‍‍‍‍‍‍‍‌‍‍‌‍‍‌‍‌‍‌‍。

读写论文

  “为什么背了那么多名言,到了考场还是不知怎么用? ”“为什么明明读了些书,写作分数还老是上不去? ”好多学生在语文考试后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事实上,许多语文老师为了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搭起桥梁,付出过诸多实践,如引导学生从各类阅读中摘抄句段,归纳句段在写作中的运用方向,分门别类以备用; 再如带领学生领悟阅读文本中文字表达的奥妙,发现语言运用的技巧,归纳写作的规律‍‌‍‍‌‍‌‍‍‍‌‍‍‌‍‍‍‌‍‍‌‍‍‍‌‍‍‍‍‌‍‌‍‌‍‌‍‍‌‍‍‍‍‍‍‍‍‍‌‍‍‌‍‍‌‍‌‍‌‍。 但可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数摘抄下来的句段是从特定的主题和情境中剥离出来的,学生缺少转变和改造,导致作文生硬别扭。 阅读文本中习得的“妙招”,因为缺少“运用”的具体策略指导,只是简单地将阅读的知识经验“图式”迁移到写作上。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如果说,阅读重在测试“理解”,那么,写作重在测试“应用”,尤其是培养中学生能根据考试要求,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且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应用”水平。

  为了突破横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这个“梗”,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一条清晰的写作素材剪裁加工的路径,搭建一座行之有道的桥梁,来帮助中学生破解读写转化之困境。 笔者从补充素材库、读写巧融合两方面来例说如何有效积累素材,如何将阅读的能量转化为写作的质量,在提升读写能力的同时,在考场有所发挥。

  1 补充素材库

  学生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空洞,形式雷同,不能真实地反映人、事、物的具体特征。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形成写作前的素材“厚积”。 大家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米”从何来呢? 我觉得可以从课内阅读文本和课外阅读文本(包括初中教材、名家著作、古今诗文、杂志报刊、微信微博、歌词台词、试卷练习中的记叙文阅读、议论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出自影视歌诗网络等的各类阅读文本)。 老师应先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转为各类写作素材积累下来,建立素材仓库,以此来驱动写作实现储备功能的“大换血”。

  如何根据写作需要对文本剪裁加工,如何对文本语言重新建构、梳理、整合呢? 我认为化有写作素材必须遵循“六原则”:合时代、合地域、合身份、合生活、合情境、合主题。 即合乎时代特征、不同的地域特征、人物的身份特征、生活的现实特征、文章的具体情境、文章的主题需要。

  写作是直接对原生态的素材的破译和选择,是独立的发现和原创。 面对文本,不能纯粹为了阅读而阅读,而应用写作的眼光去审视文本,作为读者的老师与学生,始终都要有“我”这个阅读主体的存在。

  2 读写巧融合

  王宁教授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 ”如何将阅读文本转化为备用素材,再将备用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整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围绕真实的具体的情境进行语言的积累、梳理、融合、转化和创造。 下面举一些读写融合的实例。

  1)文言文单元,可采用“原句+翻译”或“原句+注释”方法进行拓展组合。

  如:只见两岸高山连绵,全无中断; 悬崖层叠,峭壁层排,果然是“两岸连

  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

  如:只见巍峨山峰耸入云端,明净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一会儿是青葱林木,一会儿是翠绿竹丛。 不禁让人想起那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中书》

  2)古诗文可依据作文的不同情境需要,采有“诗句+翻译+鉴赏”进行拓展组合。

  如: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好像困在原地,动弹不得,前行之路寸步难移。 常常“停书投笔不能习,拔足四顾心茫然”,总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

  太行雪满山”。 这是否就是老师常说的“学习的瓶颈”?

  也许此时的我,需要拿一份李太白的豪气与胆识,纵使“行路难”,纵使“多岐路”,也要相信终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 (《行路难》表达面对学习上的瓶颈,从“前路漫漫的困阻”到“决心迎难前行”的内心变化过程)

  如:沉迷手机太久了,放纵自己太久了,我也想回去,可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现在回头,还来得及吗? (《水调歌头》表达想付出努力又害怕不能实现愿望,纠结无眠的状态)

  3)现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写到学生们在小园里玩得不亦乐乎,被先生喊回受罚大声朗读,不一会儿又纷纷搞小动作的情节,针对这一情节可调整情境,表现当下校园生活压抑和活泼生动并存的场景。

  如:早读铃响。 语文老师一进教室,就发布指令:“上课小测昨天教的古诗! 默写! 主题! 写法! 听清楚了没有? ”又瞪全班一眼,大声道:

  “读书! ”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有念“李白,李白,字太白”的,有念“我报我报路长嗟日暮”的……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听见一个声音还在高高地响: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风休住……”

  那同学许是背得太入神了,许是想争取今日的“小测之星”,总之,他背着背着,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就在“风休住”了这当时,他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停下来,疑惑地张望。 顿静十秒。

  “哈哈哈……”十秒后,集体爆笑。

  (描写“语文老师看早读”的有趣场景)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有言:“告诉我,我会忘记。 做给我看,我会记

  住。 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 ”之所以学生无法将阅读文本真正内化为写作素材,主要在于我们告诉学生的美文,给学生看的故事,让学生摘抄的语段,都止步于观望、浅表的层面。 其实,考场作文都有一定的写作情境,备用素材往往与考场作文的情境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作出适当调整并加以组合转化,才能切合考场作文的写作情境。 接下来以一篇考场作文为例来谈谈如何读写融合。

  第一步:提炼关键词,解读潜台词

  当你开始穿过迷茫,找到方向,会发现路并不遥远; 当你开始扬帆起航,奋力前行,会发现路并不遥远; 当你开始有了向往,向往着远方,会发现路并不遥远……

  关键词:穿过迷茫,找到方向; 扬帆起航,奋力前行; 向往远方,路不遥远

  潜台词:1)路:成长、求爱、友情、亲情、成功、梦想等。

  2)路不遥远的原因:有所行动,有所向往。

  3)并不:经历一个“远——近”的过程。

  4)对比近义词:遥远——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第二步:扫描素材,找出联系点

  从关键词、近义词、潜台词入手、搜索相关的课内文本,阅读题文本,现当代名作家作品句、影视对白与歌词、百度百科、名人言论等‍‌‍‍‌‍‌‍‍‍‌‍‍‌‍‍‍‌‍‍‌‍‍‍‌‍‍‍‍‌‍‌‍‌‍‌‍‍‌‍‍‍‍‍‍‍‍‍‌‍‍‌‍‍‌‍‌‍‌‍。 针对此题通过解读可找到这些课内文本。

  1)《走一步,再走一步》七上第四单元

  联系点:穿越迷茫,找到方向。 走一步,再走一步,路,很远,又并不遥远。

  2)《美丽的颜色》八上第二单元

  联系点:心有向往,科学梦想的道路并不遥远。

  3)《植树的牧羊人》七上第四单元

  联系点:老人心怀开荒之梦,开始扬帆远航,他奋力前行,初心不忘,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他到达了似乎永远不可能到达的远方。

  4)《再塑生命的人》七上第三单元

  联系点:穿过迷茫,找到方向。 唤醒灵魂的路,并不遥远。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题《走出青春迷茫》亦可找到联系点。

  简介:一群初三男生精力旺盛,痴迷足球,课前课下踢球,上课当中场休息,两次被班主任没收足球后,将女生的网球当足球踢,再次并没收。 全班晨操罚跑,无声抗议。 后在班主任的启发下反思,走出青春迷茫。

  联系点:当一群足球少年穿过青春的迷茫,在反思中找到前行的方向,他们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最高的高中录取率,他们的成长之路不再遥远。

  第三步:转化素材

  以《美丽的颜色》为例。

  原文: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 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 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方法:提取素材关键词,将“心有向往,所以在艰苦卓绝的实验中坚持”嵌入素材中。 夜的黑暗里充塞着煎熬,虽然他们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但他们却心怀迷恋,柔情与热情去度过。 于是我们理解了,心有向往,虽然置身于夜的黑暗,依然能向光明的地方砥砺前行。 科学发现之路,并不遥远。

  第四步:引入素材,升格作文

  这一环节基本遵循四个步骤:铺垫、引出、思考、感悟。 铺垫部分应扣紧关键词与作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做相应的心理,环境和情境铺垫。 要求自然,合情合理,引人入胜。 引出部分应注意让素材成为行文自然流畅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造作感和突兀感。 引出素材后切记要对素材中的关键词作出解读,抒写感想,并从思考素材主体的特点转到思考“自我”,将“自已”的种种表现与主题、与素材句结合,作真诚的反思。 最后创造一个句段,将故事情节特征词、素材关键词、主题关键词这三个要素“三合一”点题。 感悟部分追求深度和力度。

  教育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第一层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包括“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丰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具体教学中,以写作的眼光去审视文本,补充素材库,运用读写融合的方法,链接生活,借鉴笔法,调整情境,引用精华,拓展组合,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取文本中有思想价值、语言价值的元素,进一步训练梳理和整合语言信息、重构语言意义的基本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写作材料剪裁加工的思维路径。 以此循序渐进地进行整合训练,必定对孩子的阅读习作能力有莫大助益。 经年累月地坚持下去,必能帮助中学生破解读写转化之困境。

  作者:黄碧英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