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谈绿色建筑设计与环保节能

时间:2012年09月1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绿色建筑”也成为了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绿色建筑”也成为了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绿色 建筑设计 环保 节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green culture influence, "green building" is a symbol of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althy and effective living environment,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21 st century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如不注意防止水、土和空气的污染,会导致绿化与水面严重不足、空气污浊、气温升高、能耗剧增,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严重破坏。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任务是确保使用者的健康,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噪音和电磁场辐射等因素对人的影响。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一、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1整体环境的设计

  1.1.1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1.1.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1.1.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1.1.4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二、降低环境负荷

  2.1选择环境负荷小的建筑材料

  建筑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带来较高的环境污染。建筑师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应具备生态和经济的意识,选择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小的材料,如生态水泥、绿化混凝土、高性能长寿建筑材料、家居舒适化和保健化建材等。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可使用预制模数构件来减少建筑垃圾。 还可以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2.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在建筑的造型设计、材料选用和工艺设计都应便于施工,减少施工的能耗和降低其带来的环境负荷。

  三、节能环保建筑设计的技术措施

  3.1建筑设计中需控制体形系数。

  体形系数系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不计地面)与其所包同的建筑体积之比。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所分担的热散失面积越大,能耗就越多。有研究资料表明,体形系系数每增加0.0l,耗热能指标约增加2.5%,一般宜控制在0.30以下。建筑体形系数还与建筑物的体形是否规整及建筑物的体量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控制或降低体形系数的方法有:减少建筑面宽,加大建筑进深;增加建筑物的层数;加大建筑物的长度或增加组合;建筑体形不宜变化过多。

  控制表面面积系数。从获取更多的日照辐射,降低耗能的观点来看,表面面积系数越小越好。从节能意义来说,长轴朝向东西的长方形体形最好,正方形次之,而长轴朝向南北方向的长方形体型的建筑节能效果最差

  3.2室外装修节能

  在外墙节能设计中,单独住户装修多采用外墙内保温处理,其应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施工技术及检验标准都比较完善;并且内保温处理的内墙面平整度高,可以减少室内涂装工程的施工工序。但内保温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饰面层易开裂、产生热桥、需占用室内使用空间等问题,鉴于此,在做外墙内保温设计时,应尽可能采用导热系数小的高效保温材料,以减少保温层的厚度,降低室内占用面积。保温层表面应做护面层,以提高面层的强度和硬度,但不得直接用硬质砂浆抹灰,以防开裂。现在常用的内保温材料有EIFS 阻燃型聚苯板和酚醛泡沫塑料等,设计厚度在18~25mm 内都能达到较好的保温隔热作用。

  民用建筑在进行装饰装修工程时,必须与节能改造同步进行,以确保改造后达到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外墙表面涂刷白色或浅色涂料,减少壁面传热,以提高外墙保温隔热性能。大大降低了空调的使用率,节约能耗。对于多层住宅或底层墙壁,进行垂直绿化。这样,就能缓解骤雨及曝晒造成建筑物表面的温差变化,从而改善生态和室内环境。

  3.3室内装修节能改造

  对室内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将热环境要求相同或相似的房间与区域相对集中布置,为主要使用功能房间选择良好的朝向,如经常使用的起居室、书房、主卧室等,保证其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减少灯具照明时间,通过自然通风减少利用电器采暖制冷而达到节能效果。一般连接房间的阳台,从节能角度讲,在物业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对阳台进行封闭,使阳台形成一个冷暖变化的缓冲区,即夏天热空气、冬天冷空气不会直接作用于房间,起到一个过渡区域的作用,减少室外空气直接作用于室内,从而减少室内能耗。对厨房和卫生间进行设计时,最好考虑明厨明卫,避免黑房间,厨卫对热环境要求不高,只要做到有良好采光,即可节省大量的照明用电。

  在采暖设计方面,结合供热需求,应选用传导和容量适宜的供暖材料,暖气片作为采暖主要方式,在装修暖气片时,应少包装,最大程度发挥其散热性。对于住宅小区的供暖系统设计,如果规划和设计合理,不仅能够实现较好的系统控制和计量功能,同时可以降低能源的浪费。

  提倡运用可回收性节能和节水技术;选用适宜的照明设备控制节能,减少不必要的电能耗费:然而要兼顾节能和装饰,还要做到量体裁衣。在很小居室内使用大型灯具,即便采用节能光源,同样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卫生间、厨房等应该选择有防潮、防水功能的灯具。

  结合装饰考虑室内环境的自然通风性能,以利于空气对流交换,在装饰上设遮阳窗帘,采用室内电热水器与太阳能热水器相结合,减少室内热水耗能,从多方面达到节能目的。

  四、建筑绿化

  我国有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为了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必须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绿化可以调节温度,尤其是可以降低夏季温度,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比如东北地区综合生态效益好的乔木树种有:柳树、榆树、银杏、杨树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首先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这样对改善城市的生态效益能起到关键作用。

  五、建筑材料

  5.1环保型材料主要有:

  5.1.1基本无毒无害型。指天然的,本身没有或极少有毒有害的物质、未经污染只进行了简单加工的装饰材料。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

  5.1.2低毒、低排放型。指经过加工、合成等技术手段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积聚和缓慢释放、因其毒性轻微、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险的装饰材料。如甲醛释

  放量较低、达到国家标准的大芯板、胶合板、纤维板等。

  5.2环保装饰材料主要有:

  5.2.1环保地材:植草路面砖是各色多孔铺路产品中的一种,采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制成。

  5.2.2环保墙材:新型加气混凝土砌砖,可用木工工具切割成型,用一层薄沙浆砌筑,表面用特殊拉毛浆粉面,具有阻热蓄能效果。

  5.2.3环保墙饰:草墙纸、麻墙纸、纱绸墙布等产品,具有保湿、驱虫、保健等多种功能。

  5.2.4环保管材:塑料金属复合管,是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均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中间为铝,兼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而且不生锈,无污染。

  5.2.5环保漆料:生物乳胶漆。

  5.2.6环保照明:。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利用高效、安全、优质的照明电器产品,以达到节约电能、保护环境为目的。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环境,健康等诸多因素的迫切要求,发展绿色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无论是绿色建筑也好,环保建筑也好,节能建筑也好,其宗旨都是为了人类的安居乐业和长久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在“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前提下,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房志勇.建筑节能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6。

  [3]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J].住宅科技,2005,(4).?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