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体育论文发表谈高校跆拳道教学中的“快乐体育”

时间:2016年04月1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这篇体育论文发表了高校跆拳道教学中的“快乐体育”,快了体育从个人发展需求出发,从学生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等方面去培养体育运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实施快了体育呢?

  这篇体育论文发表了高校跆拳道教学中的“快乐体育”,快了体育从个人发展需求出发,从学生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等方面去培养体育运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实施快了体育呢?
 

体育论文发表

  摘要:本文从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有效的快乐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在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气氛,使学生以快乐的心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体质,提高跆拳道技术水平,并体会跆拳道运动中真正的“快乐”,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

  论文关键词:体育论文发表,高校大学生,跆拳道教学,快乐体育

  1 快乐体育的内涵

  我们所谓的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和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使大学生能自主地、欢乐地从事体育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的手段,而且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和丰富情感作为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有利于发展体力与智力,培养自我育体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如何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

  2.1 和谐发展学生个性

  2.1.1 精选跆拳道教材

  课程内容的安排既要开发学生智力又能对技术、技能方面的掌握,往往是课程设计者们预先安排好的,这一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影响着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如很多跆拳道教材内容上太极八章内容及基本技术动作设计很多几乎占居全书的全部,这对于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和学期安排受到很大影响,相关资料表明,跆拳道课程内容设计中品势和单纯练习基本技术动作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由此看来,以学生的需要实施设置课程内容是摆在课程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难题。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学生需要所赋予课程内容的终极关怀日益受到课程设计者的重视。跆拳道教练应精选跆拳道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学习跆拳道的兴趣。

  2.1.2学习跆拳道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跆拳道课程目标受韩国跆拳道训练思想的影响,以跆拳道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为基础,以提高竞技技术为主要目标,强调课程内容结构合理性与系统性,对来自国外的竞技跆拳道运动在我国高校中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人们也逐步开始跆拳道课程在文化、教育、健身与娱乐方面的功能开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了解跆拳道以及相关运动的历史、现状及其规则,无疑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跆拳道的热情,得到一种心灵的享受。

  2.1.3 欣赏跆拳道教学、比赛及表演视频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很具有观赏性的运动项目,超酷的腿法、比赛时激烈的对抗、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无不令人振奋。在跆拳道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 听”、“ 看”来感知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但是,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的水平一定会下降。长期这样,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花一部分时间欣赏跆拳道教学、比赛及表演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创建自主、和谐、自然快乐的学习气氛。

  2.1.4 强化“跆拳道精神”在教学中的作用

  跆拳道倡导和强调“以礼始,以礼终”,就使参与者在反复、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对跆拳道的精神认识愈加深刻,对为正义而献身的情感和愿望也愈加深厚、强烈;反过来,深厚、强烈的情感,又能成为加深人的认识、推动人的行动的力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使跆拳道的精神深深印入人的思想深处,激发人顽强拼搏、热爱祖国和为正义敢于献身的崇高精神。跆拳道“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养成人礼让谦逊、宽厚待人的美德,造就人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思想,为社会和国家练就具有优秀品质的建设者。

  因而,在跆拳道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当从细微处着手,用细小但切实的行动去引导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行为教育。从进出训练场的礼仪,到服装的穿着,以及随身物品的摆放都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利用“鞠躬”等人与人之间平常的礼仪互敬形式来启发练习者自觉尊重他人,养成礼让、谦逊、宽容的高尚的品德。教学中应鼓励同学间积极地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2 注重学生在跆拳道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2.1 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需要

  学生对跆拳道的需要是全面地、有层次和具体的。全面的需要即学生的个体发展对跆拳道教学内容产生的全面需要。例如审美需要自我心理满足需要、表现自我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就业的需要等。有层次的需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考虑学生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不仅是跆拳道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是否能让大部分学生感到有“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是否承认学生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否承认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之一。如果是肯定的,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的潜能与价值取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能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并给与必要指导。因此,高校跆拳道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满足对跆拳道的需要,以增强其成就感。

  2.2.2 因材施教

  随着跆拳道运动的日益普及和发展,高校中的跆拳道练习者越来越多,能够学习和掌握跆拳道的高难技术动作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在这些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从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教学根据练习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以及训练条件等实际情况,在教学练习中因材施教。

  对领会掌握动作快的学生,要防止学习得不到满足而出现消极的情绪,同时要强调动作的细节,精益求精,在要求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击打的劲力。对掌握动作慢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多给以辅导的机会,保证其最终掌握技术动作。还可根据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情况,如柔韧、灵敏、力量、速度和耐力,安排相应的技术作为重点学习目标,以便发挥其特长和优势。例如:对男生要强调动作放松,防止动作僵硬,可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同时把侧踢、后踢等作为特长技术;对女生则要强调劲力,防止松懈,尤其要合理安排例假期间的练习,注意加强力量素质的练习,同时把下劈腿、高横踢等作为特长技术。

  2.2.3 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教学应体现双边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的。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教师设计多种教练方案,使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练习形式。在跆拳道教学中倡导“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三自”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2.3 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3.1 正确处理跆拳道教学中师生在教学内容教学上的关系

  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目的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和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但在跆拳道教学内容上,师生关系不是绝对的授受关系,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的过程,他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跆拳道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内容的传授是帮助学生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终是要促进学生能够不在依赖于老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自己教学。社会在不断发展,跆拳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也会有适当的变化,教师不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让人受用终生,应该鼓励学生更具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发挥,并积极从学生身上学习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处理好跆拳道教学中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使师生共同进步。

  2.3.2 正确处理跆拳道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的关系

  传统的跆拳道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而忽略了教与学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产生了消极态度,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同样,“以学生为中心”放任型师生关系,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不利的。因此,跆拳道教师应积极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形成民主的、严格要求的、友好帮助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3.3 正确处理跆拳道教学中师生在社会道德上的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上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师生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尤其在跆拳道教学中,跆拳道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以礼始,以礼终”的训练模式和 “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不得不让师生间相互沟通。

  跆拳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只是跆拳道知识技能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精神上的感染。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但跆拳道教师对学生思想上、精神上的感染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而在于他的人格力量所树立的威信,并将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因此,跆拳道教师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活力与激情,用伟大的人格力量去引导和改善学生。

  2.4 改进跆拳道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视这些差异,以统一化的标准评价学习者的水平,不能客观地评定学生个体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习者既有失公平,又缺乏激励作用,在跆拳道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应使学习者在压力小或无压力条件下进行学习,应根据学习者个体原有基础、进步幅度、参与热情、锻炼效果综合评定成绩。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双重评价。

  跆拳道课程教学评价功能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课程评价过多地强化甄别、选拔和排序的功能,课程的评价形成一套固定的( 品势、基本技术动作和实战等内容) 考核办法,以掌握跆拳道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对其进行考核,简单评定学生一学期跆拳道成绩,这种考核办法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对跆拳道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实际水平,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运动技能。

  学习效果与过程评价是跆拳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方案,解决存在的问题,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进行全面地、客观地、真实地、准确地对学生评价,跆拳道课评价的反馈应从反馈偏重结果走向重视学习效果和过程,这种评价即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又能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又可真实、可靠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进步情况,并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在建立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其实现的快慢,难易较大程度依赖于目标实现者的自我反馈能力。因此,在平时跆拳道的教学或训练中,教师应力求向运动员或学生提供有关的标准动作和正确的身体感觉信息,使其掌握自我评价的尺度。同时,观看或想象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的成功操作,使运动员或学生在自我反馈中,提高自我能力感和自我认知水平,这些都会对未来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跆拳道课程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课程评价能够激励自身不断进步,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加大课程评价的民主化,学生与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形成民主意识,尊重他人,具有责任感和建立责任心。

  3 结论与建议

  3.1 必须真正意义上理解快乐体育,这样才能在高校跆拳道运动中更好地实施快乐体育。

  3.2 传统跆拳道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学场地的不正规使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保护自己方面,影响学生“快乐”的产生;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不去了解学生为何而练,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3.3 跆拳道练习更注重礼仪、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方面,是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跆拳道脚靶训练灵活多样,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使初学者消除开始学习时的拘束感和紧迫感,尽快地融入学习的气氛中,并让学生在跆拳道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跆拳道实战训练和比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屈的意志品质,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在高校跆拳道运动中,绝大多数跆拳道练习者都对跆拳道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在练习跆拳道时,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很强,培养了其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黄显忠.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95-96

  [2] 马珺.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的实践探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100-10

  [3] 蒋义排.浅述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的必要性[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20(4):63-64

  [4] 周勇.论在大学生中开展跆拳道运动的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6):

103-105

  [5] 邢震宇,李晓伟.跆拳道运动员脚靶训练之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3):

109-111

  [6] 曾桂兰.快乐体育与健美操教学[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1.1(2):86-87

  [7] 陈丽莹,黄丽珠.多媒体技术在跆拳道技术课中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6.3 (4):58-60

  [8] 王双忠.道馆式跆拳道格斗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1-23

  [9] 曾庆国.跆拳道运动对人体健身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999.9(4):81-83

  [10] 王滔.试析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可行性[J].体育学刊.2000.6:38-39

  [11] 陈立新.我国跆拳道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0.4(1):37-39

  推荐期刊:体育文化导刊是我国中文体育类的核心期刊,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办。《体育文化导刊》创刊于1983年,原名为《体育文史》,2002年更名为《体育文化导刊》。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