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金融学术论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及其防范

时间:2016年02月2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这篇金融学术论文发表了中国金融脆弱性及其防范,随着中国金融业对中国经济的支持,我们国家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论文探讨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探讨了中国的金融脆弱性特征。并提出了基于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这篇金融学术论文发表了中国金融脆弱性及其防范,随着中国金融业对中国经济的支持,我们国家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论文探讨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探讨了中国的金融脆弱性特征。并提出了基于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金融学术论文

  关键词:金融学术论文,中国金融

  0 引言

  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枢纽作用,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一国金融的发达程度往往体现了该国经济的发展程度。然而,正是由于金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金融秩序一旦受到冲击将会对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幸的是,金融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风险的集聚,并通常以爆发经济危机的方式来使风险得到释放。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征通常被人们称为金融的脆弱性。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在其运转过程中,风险逐步聚集从而形成的一种与稳定、不易受到破坏相对立的状态。金融的脆弱性是由金融机构本身的中介地位以及金融行业高负债经营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既定的基本制度安排下,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业存在脆弱性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让世人侧目的经济奇迹,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的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开始逐渐暴露。但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环境使得中国的金融脆弱性必然带有特殊的个性。如何正确的认识、评估并防范金融脆弱性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将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性课题。本文拟通过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探究来分析转轨时期中国金融的脆弱性的生成机理,以期为找到合理的防范手段提供有益的探索。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明斯基(H.Minsky)为代表的金融脆弱性假说,即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金融的脆弱性。第二种是以克瑞格(J.A.Kregel)为代表的安全边界推理,即从银行角度来研究金融的脆弱性。克瑞格在研究金融脆弱性时引入了安全边界概念,安全边界可以理解为银行收取的利息之中包含有必要风险报酬的边界,他能给银行提供一种保护。第三种是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即从借贷双方来研究金融的脆弱性。

  国内学者关于金融脆弱性的代表性研究有:巩云华、张若望(2009)①将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归因于三个方面:①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包括货币机制不稳定以及金融系统特殊性产生的不稳定。②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包括货币市场信息不对称和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③经济周期的作用结果。杜朝运、林智乐(2007)②沿用国外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理论认为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结构,正常营运需要满足两个前提,即储蓄者不能同时提现和银行能够有效进行资金投放。但由于现实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绝对满足这两个条件,由此产生了金融中介结构的内在脆弱性。此外,胡祖六(1998)③认为东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根源在于政府对银行的担保、过渡干预等是深层次原因。黄金老(2001)④认为金融的脆弱性主要源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以及波动的联动效应,而信息不对称对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起着根源性作用。

  从既有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范式主要从金融业自身的特点入手,通过对金融业及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的经济行为分析来归纳出金融脆弱性的普遍性和规律性。这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对于我们认识金融脆弱性具有开拓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体制、市场环境、法治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差异,这必然使得我国金融的脆弱性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部分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经济的客观情况对我国金融的脆弱性进行了分析,但其主要还是从微观视角揭示我国金融脆弱性在产生机理上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金融的脆弱性是与经济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由于金融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突出不同的脆弱性表征。因此,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脆弱性的防范主要关注金融的过渡自由化,而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在市场机制和各种配套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必然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治理提出更为复杂的要求。这也说明,在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时,有必要将金融业自身特点放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宏观视角下进行。本文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配套制度环境以及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进行,以便在一个宏观的视角上来对该问题进行整体的把握。

  2 中国的金融脆弱性特征

  2.1 转轨经济的必然造成金融脆弱

  笔者认为,研究中国金融脆弱性必须在中国转轨经济这个大背景下考察。众所周知,中国30多年来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脆弱性带有明显的体制特征。这包括:

  ①市场机制不健全与金融脆弱性。由于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健全。这导致金融的市场信息反馈不真实,或者信息缺失,金融管理上必然会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加上我国政府主导的以投资依赖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影响金融的管理。实际上,我国金融的管理普遍存在为政府服务的情况,如银行机构在扩张时期加大信贷投放,而在紧缩阶段又大幅缩减信贷规模。这种管理模式使得金融机构主要为配合政府决策而行为,很少考虑市场本身的规则,而政府的决策一般来说缺乏理性,这就为中国金融脆弱性增加了复杂的因素。

  ②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大陆法系成文法落后与现实经济的必然性与金融脆弱性。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使得国有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往往脱离了实际所有者的控制。虽然我国企业表面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也通过《公司法》得到确认。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相应事实上的配套约束机制,因此无论是国有金融机构还是股份制金融机构都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经营风险。此外,由于金融行业内部往往存在高度的融合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紧密,这就给金融机构的经营出了更为复杂的挑战,也对金融行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最后,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属于成文法,使得法律规范必然滞后于现实发展,这就为金融监管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尤其是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成文法律规范在金融领域越来越显得滞后。

  2.2 金融的自由化必然加剧金融脆弱性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的自由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中国金融自由化的中心是利率自由化。随着利率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利率水平的变动也越来越频繁,这无疑增加了金融企业的利率风险,众所周知,以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下经营。而存贷利率点差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自由化程度提高导致利率波动加剧,这必然让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并学会较为准确的预测利率动向,进而改变经营策略。这就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大。而银行作为现阶段中国货币的主要媒介,银行的经营风险必然传导至其他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所以利率市场化会加重我国的金融脆弱。以我国1996-2015年的半年期贷款利率为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利率的波动也逐渐频繁。

  图1和图2描绘的是我国自1996年以来的半年期的贷款利率波动图。以08年金融危机为分界点,两张图的时间跨度基本相同。从图1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以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利率波动并不剧烈,以2002年为转折,之前利率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2002年之后开始进入上升通道。由于在金融危机以前,利率无论是在下降通道还是在上升通道,通道的时间跨度都较长,这样有利于金融机构形成稳定的利率预期,进而制定相应的利率政策,利率风险较小。图2中反应的利率变化明显较图一频繁,利率在上升、下降通道中连续转换,这就必然增加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

  2.3 金融开放造成国内金融易受国际冲击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前进,国际资本的大量、快速的流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上个世纪90年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当地的金融体系在监管措施没有完善的情况下过渡开放而造成的。现阶段我国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进出仍保持着比较严格的限制,这使得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但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资本流动将可能给我国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比如近年来不断升高的资本外逃率就值得关注。

  图3所示是根据裴平、郭永济(2014)⑤的研究测算得出的关于我国2001-2011年通过贸易伪报的方式外逃的资本金额。可以看出该项金额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同时2011年的数据相较于200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该指标呈现出的趋势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的跨境流动规模上升较快。显然资本的跨境流动会对本国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金融环境带来较大的冲击,如果相应的监管机制未能及时跟进必然会增加本国的金融风险。

  3 基于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3.1 减少政府干预,健全市场机制

  中国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受到太多外界干预,尤其是政府的干预,有些甚至是行政命令式的“指导”。这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很难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决策和经营。这也导致了中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一直处于温室当中,缺乏忧患意识,更没有应对忧患的手段和经验。如2013年上半年出现的银行钱荒本来就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上的失误,居然还将兑付困难的原因归于央行不救市。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央行”打破市场对于出现流动性紧缺时救市的惯性思维模式,才能让商业银行学会遵守市场规律,进而提高自身的风险内控防范水平。在经历了2013年钱荒之后,各大金融机构均加强了头寸管理,这说明适时的放开干预,有利于培育金融机构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 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经过股份制改革,中国几乎全部大型商业银行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从机构设置、职权划分等方面看,商业银行现行治理结构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这些企业的股东会、监事会往往是聋子的耳朵仅仅是个摆设,这里面有产权制度缺陷的问题,也有政府行政干预的因素,但不管怎样,要使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必须要形成配套的现代经理人制度和法人治理机制。

  3.3 努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而金融自由和金融开放的步伐也不可能停止,因此加强监管即成为对抗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关键。但这种监管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决不能因为监管而放弃金融自由和金融开放,这就对监管的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关于金融监管,主要需要完善两个个方面:

  ①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都处于一个完善的过程中。因此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多种金融指标参数的设计来合理预警风险。包括巨额经常项目逆差、预算赤字、资本流入构成、利率水平、汇率水平、利率波动、汇率波动等,这一工作量十分巨大且技术含量高,需要国家集中人力物力攻坚克难,这关系中国金融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通过这一预计体系的建立和运用可以提高我国应对金融冲击和金融危机的能力。

  ②提高金融机构监管力度。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主要是发现问题后集中整治,再出台相应政策规范。监管效率较低。应当逐步提高金融监管的预见性。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构深入金融一线调查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此外,由于我国成文法法律体系的制约,加强金融立法,及时填补法律和监管的空白成为了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

  3.4 加强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谨慎推进利率市场化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运作理念和手段是提高我国金融体系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此外,在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国际金融合作也是提高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毕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单靠国内努力是很难有效降低一国金融脆弱性的。

  4 结论

  虽然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有其共性,但我国金融体系特征以及金融脆弱性的产生机理必然会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形成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经济仍处于转轨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必然会使经济体制产生较为激烈的变动,金融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因此治理中国金融脆弱性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各项治理机制的发展程度,在把握金融脆弱性的共性的同时,针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审时度势逐步完善各项监管机制和配套制度,避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被动局面,从而使金融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注释:

  ①巩云华,张若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及其防范》,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②杜朝运,林智乐:《关于我国金融脆弱的若干分析》,载于《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③胡祖六:银行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http://www.ncer.tsinghua.edu.cn/lunwen/paper2/wp199806.doc.

  ④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载于《金融研究》,经济科学,2001年第4期。

  ⑤裴平,郭永济:《中国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规模研究――基于2001-2011年样本数据测算》,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推荐期刊:《中国金融》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全国性金融政策指导类刊物。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