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评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

时间:2021年08月2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西安交大剧团的校史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是一部以20世纪50年代高校西迁的时代记忆引领现实奋斗的优秀剧目。 该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舞台呈现,塑造了罗永生等人物形象,歌颂了西迁精神。 西安交大剧团的运营模式及其戏剧创作的成绩对于中国当

  【摘 要】西安交大剧团的校史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是一部以20世纪50年代高校西迁的时代记忆引领现实奋斗的优秀剧目‍‌‍‍‌‍‌‍‍‍‌‍‍‌‍‍‍‌‍‍‌‍‍‍‌‍‍‍‍‌‍‌‍‌‍‌‍‍‌‍‍‍‍‍‍‍‍‍‌‍‍‌‍‍‌‍‌‍‌‍。 该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舞台呈现,塑造了罗永生等人物形象,歌颂了西迁精神‍‌‍‍‌‍‌‍‍‍‌‍‍‌‍‍‍‌‍‍‌‍‍‍‌‍‍‍‍‌‍‌‍‌‍‌‍‍‌‍‍‍‍‍‍‍‍‍‌‍‍‌‍‍‌‍‌‍‌‍。 西安交大剧团的运营模式及其戏剧创作的成绩对于中国当代校园戏剧,特别是西北地区校园戏剧的建设也具有一种启示作用。

  【关键词】西安交大剧团; 西迁精神; 校史剧; 校园戏剧

校园戏剧

  西安交大剧团的校史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撷取了西安交大辉煌校史中最为浓墨重彩和感人至深的一段历史,通过讲述以青年教师罗永生为主角的老中青三代交大人扎根西部、无私奉献的故事,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歌颂了西迁前辈的无私奉献精神。 该剧由王华导演,于2016年4月6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堂公演,后来又在校内外演出多场。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不仅成为西安交大剧团的代表作和保留剧目,也是西安地区校史剧的精品。

  一、追忆西迁故事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的故事背景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讲起。 1955年,经国务院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向内迁移至西安,为满足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需要。 接到中央所下达的指示命令后,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立刻率领着一批资深教授亲自前往西安勘察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 1956年7月,由苏庄副校长带队,满载着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

  9月10日,西安新校区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师生都已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始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6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年轻的学者早已白发鬓鬓,更年长的已经离开了人世。 而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座中国西部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至今坚定地履行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历史使命。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通过讲述以青年教师罗永生为主角的老中青三代交大人扎根西部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主人公罗永生作为首批抵达西安的迁校建设者,迎接他的不仅有大西北的干旱与风沙,还有新环境下事业起步面临的种种困难。 迁校之初,他感召于周林教授老骥伏枥的创业热情,陈志鸿老师大干事业的壮志豪情,感动于刘村长、牛桂花等普通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爱戴,也迎难而上。

  随着交大建设的日新月异,自身事业也有所收获。 在他的带领下,学生陆家琪和徐阿娇也逐渐由青葱走向成熟,因西迁结缘共同立志扎根西北,报效祖国。 时值一个甲子轮回,罗永生带着刚考进西安交大的孙女罗纹再次走进熟悉的校园,曾经移栽的小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英姿勃发的青年也已进入耄耋之年,诞生于救国存亡之际的南洋公学,花开两枝,一朵盛开祖国西北,一朵绽放祖国东南。 历史会永远铭记交大人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奉献,黄土地会永留交大人踏实创业的身影,饮水思源,薪火长存。

  二、舞台上的峥嵘岁月

  整部《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有三条线索并行。 一是在西迁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上海的青年教师罗永生与西安本地的村女牛桂花在建设学校的时候互生情愫; 二是先进学生徐阿娇和陆家琪在感受西安困苦生活后学习和思想上的不断变化; 三是中年教授陈志鸿面对亲情与事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热血的熄灭与重生。 故事虽然仅仅发生在这几个人身上,却映射了西迁大背景下人们思想生活的冲击与变化。 在国家的号召下,在上海局势日益紧张的环境下,东部的知识分子带着回报祖国的伟大理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 而西安现实的贫穷条件却让他们的建设步履维艰。 在话剧艺术中,“细节在剧中起着渲染冲突、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中的一个细节就演得很好:当学校建设陷入瓶颈,人们的耐心达到顶峰,理想与感情的抉择成为桎梏后,矛盾一触即发。 暴雨中抢救礼堂和草棚成了导火索,也是整部戏由缓和突进为跌宕的转折点。 曾与罗永生秉烛夜谈坚持建设西安交大、坚持学术钻研的陈志鸿老师,在暴雨中显得如此狼狈。 当村民们奋力从暴雨中救出受伤的他,而把他的实验仪器与成果留在几乎被淹没的草堂中后,他的精神走向了绝境。 他衣衫破碎,跌跌撞撞,哀号不已; 他埋怨,指责。 所有的科研成果的湮灭压塌了他心里最后一点理智。 在电闪雷鸣中,他毫无顾忌地说出了如此荒唐的话:“也许一开始交大迁到西安来,就是一个错误。 ”

  “话剧表演是以真实化、生活化为其主要特点。 ”[2]《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中的一个场面很好地让观众感觉到了话剧艺术的真实化和生活化。 当一夜暴雨突然降临,人们彻底揭开了平时的压抑和掩饰。 无论是现实事业受挫的上海知识分子,还是西安帮助学校建设的纯朴村民,双方的失落和愤恨就像舞台上的音乐和灯光一样,爆发开来。

  紧接着的,罗永生的那个梦境也很真实。 虚无缥缈中一张张脸,一句句话,一个个身影来而又去,剩下他一个人在一片无底的空旷中自语呢喃,充分表现了一个毫无人生经验的人在面对理想和感情的矛盾时失去了选择的勇气。 而徐阿娇和陆家琪,在听到了反迁的各种风言风语后,开始惶恐不安,经历过病痛,经历过厌学,没有彻底成熟的他们单纯地表达着思乡的心情,也没有任何主见地怀疑着自己或者学校的每一个抉择。

  在这样特殊的精神和肉体的历练中,他们痛苦并成长着。 建设的狂潮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矛盾延阻,没有看到即时成果的人们失去了耐心,面目狰狞、自责无力、焦躁不安,最开始的西迁写照在舞台上被演员们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的建设,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单独的建设,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建设”,“我志愿留守大西北,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毕生力量”。 演员们激情的演绎,将当年西迁先辈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动人于心,催人泪下,也激人奋进。

  然而,就像剧中人所说的,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勇敢生活的人,就是英雄。 最后,牛桂花的坚持不懈、纯真质朴感动了罗永生,使他毅然决定留在这片黄土地上,而遥远东方的电报,又让难舍亲人陷入自责的陈志鸿将感恩化作了继续工作的力量。 陆家琪和徐阿娇在互帮互助下,终于下定了在西安奋斗的决心,并在这样的互助中产生了美好的情感。 几千里的波折,让人们质疑,几千里的波折,也让某种情谊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话剧的开始,观众和演员一起提问——爱情、理想、家庭会淹没于残酷的现实吗? 话剧的结束,演员们给了观众答案——是现实,成全了更成熟的爱情、理想与家庭。

  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是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历时内容。 当时交通大学西迁的具体经历,是在戏剧中难以表现出来的。 但这部话剧中的细节处理得很好。 在每一幕中的布景、道具以及演员的情绪,都跟随着剧情的走向发生明显的变化,有泪点也有笑点,将现实主义精神贯穿在全剧里。

  舞美与表演的写实风格也使观众好评不断。 该剧虽不能将真实的历时现场感完全还原,但是相较于西安地区其他校史剧来说已经算是优秀之作了。 ”[3]特别是在全剧的尾声部分,当演员们喊出:“交大西迁,坚持到底! 交大西迁,勇往直前! ”的誓言时,观众也会感受到西迁精神的传承将继续延续。 这部话剧通过艺术的方式带给人们感动和震撼启发,使人们对生活能够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这就是话剧艺术之美的根本所在,并不是一般大众娱乐性的艺术所能带来的。

  三、永存于心的力量

  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城,决绝开拓、艰苦创业。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 从1896年到2020年,西北有高楼,梧桐栖凤凰。 向西,向远方,成为交大人不可泯灭的精神印记。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就是在西迁历史中挖掘精神内涵。

  在实践中树立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的使命与信念。 西迁精神感召我们跟国家的发展能始终保持平行的状态,跟国家命运同向同行。 轻以待己、重以报国。 每一位前辈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交大西迁的史册上,成为交大“西迁精神”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西迁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始终服从党和国家发展需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担当。

  历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和社会理想。 由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再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一不是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的具体展现。 同样,也有这么一群以家国民族为首任,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知识分子投身于交大西迁的过程之中,其中就有数学家张鸿、物理学家赵富鑫、电工学家钟兆琳、电磁专家黄席椿、著名教育家彭康、热工学家陈大燮等。

  他们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以民族大义为信仰,把个人的人生追求与整个社会目标相结合,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地投身到祖国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真正做到重道义、勇担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西迁精神”中洋溢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集中体现了“西迁人”在胸怀大局之精神品格下的价值追求。 奉献,既是为他人谋福利的自我牺牲,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判断标准。 教师立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是奉献; 科研人员立足国家需求,呕心沥血,是奉献; 公职人员立足岗位,尽职尽责,也是奉献。 自古以来,无私奉献是中国知识分子忠贞不渝的气质本色。

  上启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下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境界,无不彰显出中国知识分子无私奉献的精神风骨。 而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历经沧海桑田而不弯,正是这种精神风骨支撑着中华数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和勃勃生机,《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歌颂的就是这种精神传统。

  回首扎根西部六十余年的艰辛与辉煌,为全力支援大西北建设,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沿海高等工科院校,以马革裹尸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西部科教创新的高地,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引领者。 “西迁人”能与国家同向同行大有可为而自豪,亦因不辱周恩来总理“把西北建设好”的嘱托矢志献身而幸福。 “西迁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报国、赤诚为民精神是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本真幸福观的生动写照,弘扬传统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气质。

  “西迁精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彰显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品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这些思想精华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60多年来,“西迁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等优良传统,始终坚持追求“求一等学问、成一等事业、育一等人才、塑一等品格”的目标,形成了“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高尚校风。

  特别是将“兴学强国”“崇德尚实”等价值追求转化为“西迁精神”的文化基因,并深深融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中。 艰苦创业凸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远大抱负。 “西迁精神”饱含艰苦创业的丰富内涵,“艰苦”是一种客观条件,“创业”是一种奋斗姿态。 艰苦创业就是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开拓、进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迁精神”中的“艰苦创业”蕴含着破除守成思维、创业“再起航”的宝贵品质。

  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谱系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执着追求一直得到推崇。 交大西迁同样表现出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昭示出开拓进取的崇高风范。 迁校初期,通过恢复理科建制,扩大招生规模,扩充实验室建设,开办新兴专业学科,迅速缔造了办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又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并致力于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传承文化。

  四、余论

  “在西安地区众多的校园戏剧社团中,西安交大剧团与西北政法大学的西法大剧社是这些戏剧社团中历史最久、演出剧目最多的戏剧社团,也是其中组织最健全、管理最规范的戏剧社团。 它们都有20多年的演剧历史,而且演剧风格相似,既演出现实主义剧目,也演出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剧目。 ”[4]《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戏剧。 该剧真实地再现了西安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扎根西部、艰苦创业、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全剧的时间跨度从1956年直到当下的2020年,以64年四代人的生命历程,折射大时代的风云变迁‍‌‍‍‌‍‌‍‍‍‌‍‍‌‍‍‍‌‍‍‌‍‍‍‌‍‍‍‍‌‍‌‍‌‍‌‍‍‌‍‍‍‍‍‍‍‍‍‌‍‍‌‍‍‌‍‌‍‌‍。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向西迁徙的“三线建设”运动,到1977年恢复高考,20世纪90年代的出国潮、下海热,21世纪以来前沿科技领域的大国博弈,“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崛起。 全剧一个节点又一个节点,都与时代的重大命题迎面相遇,以史诗咏叹的方式,为中国高校建设留一部艰苦创业的文化史,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一部爱国奋斗的精神史。

  看完全剧,1956年交大师生响应时代决策迁向西安的经历历历在目。 穿越历史的长廊,恍然可闻那一声声青春清脆却饱含坚定信念的誓言,一声声娇俏的吴侬软语奇异地融入了高亢激越的响亮秦腔。 那愿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而献身的一副副胸膛将满腔滚烫的热血化作辛苦耕耘里的一滴滴汗水,席卷着一丝一缕来自黄埔的湖海之气浇灌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用那段充满传奇意味的经历孕育出一代代茁壮的青年。 64年前,满怀豪情的交大师生登上交大西迁的列车,用奔涌西行的实际行动响应时代召唤,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

  戏剧论文范例: 现代科技在戏剧舞台中的应用与反思

  64年后,曾经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早已两鬓斑白。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西迁的精神没有改变; 容颜在变,岁月在变,但爱国奋斗的信念没有改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蓦然回首,西迁的故事已酿成醇厚的酒,香味扑鼻,感人肺腑,印记在每一代交大人的身上。 而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则用自己的笔触,为后辈人谱写下时代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7.

  [2]黄世智.中国话剧:形成、传播与常态[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84.

  [3]张玥.浅析西安交大剧团的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EB/OL].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juyingshiyanjiusuo/,2019-09-07/2021-05-19.

  [4]张艺洁.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评西安交大剧团的 <抉择>[J].参花(下),2019,(04):104.

  作者:陈 诚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