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网络时代“穷游”亚文化的发展过程

时间:2020年02月2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通过对读秀学术中全部字段包含穷游一词的报纸文章进行关键词编码和类型编码,分析穷游作为一种旅游亚文化的发展过程。穷游亚文化在金融危机爆发、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穷游亚文化资本利用、商业消费推广的刺激下迅速发展,形成风格界限模糊、逐渐跨越

  摘要:通过对“读秀”学术中全部字段包含“穷游”一词的报纸文章进行关键词编码和类型编码,分析“穷游”作为一种旅游亚文化的发展过程。“穷游”亚文化在金融危机爆发、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穷游”亚文化资本利用、商业消费推广的刺激下迅速发展,形成风格界限模糊、逐渐跨越年龄、生命周期短、脆弱性明显的时代特征。网络时代旅游亚文化的兴起、消亡是文化发展大潮流中的淘汰与筛选过程,正确看待亚文化的兴衰并掌握规律,才能引导旅游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穷游;亚文化;“读秀”学术;报纸文章;网络时代

穷游文化

  文化方向评职知识:文化传播研究方面的课题研究好做吗

  文化传播学院每年也会组织申报这一方向的课题,主要也是为了提升学院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课题是否好做需要看大家申报的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课题能够申报成功,也关系着作者的研究是否可行,设想能否实现。

  2018年1月,一则题为«“穷游”男子四年间被各地救助234次»(2018年1月31日首次刊登于«北京青年报»)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发,引发热议,“穷游者”孙永(化名)靠救助站“穷游”天下的行为被指责浪费公共资源,而并非为真正的“穷游”,此报道引发人们对“穷游”活动的重新思考。“穷游”群体在很多方面区别于大众旅游群体,比如其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体验等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游客存在很大差别。

  “穷游”在很大程度上是“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代名词,以一种抵抗主流大众旅游的小众旅游形式存在。“穷游”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表现特征、管理漏洞、社会效应、发展趋势等可为其他旅游亚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通过“读秀”学术搜索工具搜索全部字段中包含“穷游”一词的报纸文章,搜集到1996—2018年共3000多篇。通过对文本进行关键词编码和类型编码,追溯“穷游”亚文化的生成,分析“穷游”亚文化的动态发展特征和过程,从中发现旅游亚文化从出现到成为潮流时尚,再逐渐走向消亡的发展趋势与规律。

  一、文献回顾“穷游”

  一词源于一批赴海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对海外自助经济游(budgettravel)的理解与翻译,2004年“穷游网”的创建是这种说法的有力证明。而关于“穷游”一词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充分的讨论与界定,通常的解释是“穷游”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省钱,二是穷尽天下美景。学术界对于“穷游”现象的研究集中在2014—2016年。有学者认为“穷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适合以访谈资料等为分析数据,用质性研究方法去探索其成为潮流的原因以及人们对其理念的感知[1,2],或者以“穷游者”们的网络游记为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穷游者”特性,加深人们对“穷游”的理解[3]。“穷游”主要人群是青年群体,青年试图通过“穷游”实现自我形象构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但在消费主义社会情境下,“穷游者”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又难掩“表演”“自恋”的嫌疑,所以“穷游”亚文化也成为被消费、被收编的对象,且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参与力量,为旅游商业模式升级及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4-6]。

  大学生群体作为“穷游”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比如,关于大学生“穷游”的影响因素、安全问题以及其受新兴社交媒体影响等的研究[7,8]。另外,“穷游”安全、“穷游”动机问题也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9,10]。“穷游”是一种亚文化,一方面,根据美国学者科恩对旅游者进行的分类,“穷游”是非制度化旅行,“穷游者”属于非大众旅游者[11],“穷游”亚文化是区别于大众旅游文化的小众文化;另一方面,“穷游”是当代青年对都市喧嚣文化、快餐文化、精神家园崩溃的抵抗,是一种全新的自我表达方式,是一种青年亚文化[4]。基于以上分析,“穷游”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亚文化,学术界对其关注较为广泛,但研究较为松散,且尚未有学者结合网络时代大背景,从宏观上对其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探索。

  二、网络时代“穷游”亚文化生成的现实基础

  (一)从报道看“穷游”现象的发展

  从“读秀”学术搜索结果来看,1996年“穷游”一词最早出现在一篇题为«话说旅游:“穷游”得真趣»(1996年6月17日刊登于«宁波日报»)的报道中。1999年题为«“穷游”亦潇洒»(1999年1月14日刊登于«大河报»)的报道将“穷游”与“公游”“富游”进行对比,此时的“穷游”与现在一般理解中的“穷游”不完全相同。“读秀”的搜索结果显示2000—2005年没有涉及“穷游”的报道,2006年一篇题为«大学生爱上“穷游”»的报道出现两次(2006年12月24日刊登于«钱江晚报»,2006年12月29日刊登于«新华日报»),报道内容是关于大学生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依然趁着假期外出旅游的事迹。此后,“穷游”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2007年之后,“穷游”热度迅速上升,受到广泛关注。

  “穷游”现象自1996年首次出现至2014年热度上升,随后又呈现热度减退的趋势。“穷游”报道可以分为两大类,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穷游”攻略分享类,二是“穷游”达人事迹报道类,三是探讨“穷游”意义类。“穷游”攻略分享类是实用型报道,内容主要为具体的省钱攻略,包括如何买廉价机票、预定实惠青旅等通用的省钱攻略,比如«“穷游”族省钱秘籍»(2010年5月18日刊登于«焦作晚报»)、«买张免费机票轻松玩“穷游”»(2008年10月9日刊登于«都市快报»);也包括具体目的地的穷游攻略,比如«3500元“穷游”老挝柬埔寨»(2007年6月19日刊登于«青年报»)、«300美金“穷游”湄公河三国»(2011年3月3日刊登于«东莞时报»)。

  “穷游”达人事迹报道类文章的标题中一般包含人物特征、金额、目的地等元素,比如«骨灰级“穷游”全能王“栗子”:2110元可以泰国10日游»(2008年10月23日刊登于«行报»)、«4名老人骑摩托“穷游”尼泊尔»(2009年8月5日刊登于«黄河口晚报»)、«“穷游”销金窟4000元吃喝玩乐游迪拜»(2010年12月8日刊登于«承德日报»)。探讨“穷游”意义类报道主要是将“穷游”作为一种值得倡导的行为加以宣传,比如«“穷游”路上体味人生»(2007年11月19日刊登于«经济晚报»)、«“穷游”驴,花少钱走出真情感»(2008年1月31日刊登于«羊城晚报»)、«牛皮糖派:“穷游”也开心»(2009年2月23日刊登于«新闻晨报»)。

  负面报道主要出现在2013年以后,一是不断被曝出的“穷游”安全问题引发关注,比如«“花钱少感觉新,保障缺隐患多”———“穷游”热背景下的“冷思考”»(2013年3月19日刊登于«台州日报»)、«姑娘“穷游”遇性侵朋友为其“报仇”酿血案»(2014年11月29日刊登于«桂林晚报»)、«没有保险的“穷游”,伤不起!»(2015年5月19日刊登于«北海晚报»);二是“穷游”体验“本真性”问题受到质疑,负面报道让“穷游”追随者失望,比如«“穷游”古镇装小清新遭网友吐槽»(2012年7月29日刊登于«东亚经贸新闻»)、«“穷游”环球?文青醒醒吧!———因遭图片摄影师追讨版权被起底网络红人猫力被揭“穷游”有赞助»(2014年9月16日刊登于«广州日报»)、«背着高档旅行装备“穷游”背包客乞讨旅费遭批»(2017年4月13日刊登于«城市信报»);三是有些人借着“穷游”的幌子,进行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比如«“穷游”不是骗吃骗喝»(2014年6月18日刊登于«南方日报»)、«拒绝“穷游”做有担当的旅行者»(2014年10月23日刊登于«南方都市报»)、«“穷游”全国10多个城市偷了20余部手机当路费»(2017年8月29日刊登于«扬子晚报»)。

  (二)“穷游”亚文化的生成基础

  1.金融危机的刺激

  “穷游”在2008年、2009年开始受到媒体关注,这个时期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金融体制相对安全,但由于过于依赖贸易,实体经济也受到沉重打击[12],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当时人们的消费欲望非常消极,“省钱”“减少支出”成为日常话题,加上旅游在传统观念上本是一种消遣性、娱乐性活动,受到的影响更大。另外,也有报道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金融危机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一是认为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金融影响较大,使得我国出境游具有汇率优势;二是金融危机使整个社会承受着压力,人们为高生活成本、高失业率烦恼,导致出门散心旅游的需求增长。

  总之,在这种现实矛盾的刺激下,“穷游”开始走进人们视野,2008年、2009年关于“穷游”的报道文章中,“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屡屡被提及。例如:今年遇到经济危机来袭,不少人现在还犹豫不决,迟迟无法做出最后决定。难道都要勒紧腰带,放弃旅行计划,选择紧闭在家充当“宅男”“宅女”?———«经济不景气“穷游”也快乐»(2009年9月6日刊登于«三秦都市报»)当富翁变成负翁,千金沦为欠金,全球经济危机海啸四处翻涌,省钱成了一种理财妙招。

  ———«1元玩上海“穷游”穷开心»(2008年10月21日刊登于«天天新报»)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她被停薪留职2个月,在“宅”了27天后,她决定和朋友一起去海南散散心。从海南回来后,她在我市某旅游论坛上发帖:“单身姑娘金融危机下的三亚之旅———省钱有招。”———«省钱省开销“穷游”穷开心»(2008年12月9日刊登于«东江时报»)

  2.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速度飞快,信息实时共享成为可能,“穷游”亚文化在出现初期通过网络(网络虚拟社区、论坛、网站等)聚集有共同追求与爱好的人,形成亚文化圈子。“网友”“网上”“网站”等与网络有关的词成为报道中的高频词汇,比如有报道中写道“大节在即,即使雨雪交加,‘穷驴们’在网络上的活跃气氛不受打击”。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穷游网”的影响,“穷游网”是2004年在德国留学的肖异创立的出境旅行服务平台,“穷游网”的建立对于“穷游”理念的推广影响非常大。在2008年35篇(剔除重复和找不到具体内容的报道)报道中,有14篇中提到了“穷游网”,比如有报道中提到“‘穷游网’是外国游的精华网站,基本上能省钱的方法上面都有”。

  3.“穷游”亚文化资本的利用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类型,三种资本可以相互转化[13]。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中也包含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对于“穷游”亚文化的资本利用,最典型的是“穷游”达人,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穷游经历,成为“穷游”圈名人,再通过媒体报道进入大众视野,从而积累起“社会资本”,或者直接通过“写畅销书”“开讲座”等形式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比如朱兆瑞。朱兆瑞是“穷游”圈的名人之一,屡次出现在“穷游”报道中,他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穷游”经历,先后出版«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299美金飞遍东南亚»«699美金飞遍新东欧»等“穷游”畅销书,成为“穷游”圈备受追捧的偶像级人物。

  4.商业消费的推广亚文化

  “被消费”是消费主义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可促进亚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壮大。关于商业消费的推广,首先是商机发现者,他们商业嗅觉敏锐,发现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穷游”最关键、最难的一步就是出游前的路线设计。路线设计需要搜集大量信息,需要对各类网站运行模式的了解、外语知识等,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所以,他们抓住商机,利用自身对网络信息的整合能力,设计“穷游”路线在网上出售。这使“穷游”的难度下降,让“穷游”更加普遍化,而不再是“穷游”达人的专属行为。

  比如有报道中提到“记者近日在淘宝网上发现,有几家从事旅游服务方面经营的卖家,把‘设计线路’服务放在了首页显眼的位置,分工明确,并且明码标价”。其次是媒体,媒体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件的影响力。在2009年的118篇“穷游”报道中,«成都商报»总共13篇,处于遥遥领先位置;排第二的是只有4篇的«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把2009年定义为“穷游”年,推出«“穷游”2009»专版。一是讲述朱兆瑞“3000美金周游世界”的“穷游”故事,二是分享具体的旅游省钱方法,并且联合成都全搜索网站开辟专门的网络平台供广大“穷游”爱好者交流分享经验。

  三、网络时代“穷游”亚文化发展的特征

  (一)风格界限模糊

  现今的亚文化不再拥有某种鲜明的、易于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风格,而是各种迥异的亚文化同时存在并不断融合、演化[14]。学术界在对“穷游”现象进行研究时,经常将其与较为成熟的另类旅游相联系,比如,李国征[1]认为“穷游”与背包旅游存在密切关联,节俭是背包旅游者典型的特征之一,但“穷游者”的概念更为宽泛;张镒和柯彬彬[10]认为“穷游者”和背包客的行为特征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不仅学术界很难对“穷游”下定义,说明白“穷游”的鲜明特征,“穷游者”们于自身行为的界定也存在模糊性。于是就存在这样的现象:“穷游者”以“驴友”互称,以“背包”为穷游的方式、特征之一,甚至有些“穷游”互助网站也推行“沙发客”式的交换住宿互助旅游模式。

  (二)逐渐跨越年龄

  “穷游”亚文化群体最开始主要集中在年轻一代,主要是职场新锐和在校大学生[1]。2009年一篇题为«骑摩托“穷游”尼泊尔4老人归来»(2009年8月4日刊登于«华西都市报»)的报道被多家报纸转发,“穷游”群体开始向老年人群体扩散,之后陆续出现«俩老太“穷游”法意———14天行程每人仅花1.6万元»(2009年10月22日刊登于«郑州晚报»)、«七旬夫妇“穷游”中国———15年游遍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10年1月8日刊登于«老年生活报»)、«花甲背包客“穷游”数十国»(2011年10月16日刊登于«江海晚报»)、«老夫妇“穷游”马来半岛15天花费不到1万元»(2012年4月17日刊登于«新快报»)等报道。

  另外,让小孩体验“穷游”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一个热门话题,比如«南京酷妈带女儿穷游“攻略”走红»(2013年7月30日刊登于«扬子晚报»)、«带4岁儿穷游澳洲———儿子比在家更听话»(2013年10月21日刊登于«重庆晨报»)、«和儿子一起穷游»(2017年3月23日刊登于«中国教育报»)等报道。“穷游”群体年龄不再集中于年轻人群体。

  四、结论与讨论

  “穷游”亚文化的兴起、消亡过程是文化发展大潮流中的淘汰与筛选过程,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出现—发展—热潮—衰退—消亡五个阶段。“穷游”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金融危机刺激“穷游”行为出现,借助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穷游”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独特的亚文化。“穷游”在发展初期受到欢迎和热捧,人们对其持积极态度,报纸舆论呈现正向,关注度持续上升直至顶峰。随着“穷游”作为一种亚文化被利用、被商业消费推广,“穷游”的影响面越来越广,“穷游”亚文化风格界限开始模糊、受众人群逐渐跨越年龄,随之曝出的各类负面事件对“穷游”亚文化圈子形成巨大打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穷游”行为,报纸舆论朝负向发展,关注度逐渐下降。

  整个“穷游”亚文化发展历程,反映出其生命周期短、脆弱性明显的特点。旅游亚文化是不同旅游需求的反映,其动态发展映射旅游需求市场的发展、变化。一种情况是各种旅游亚文化持续良性发展,形成了稳定的亚文化圈子,对旅游行业来说就是形成细分客源市场,旅游行业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小众旅游产品。另一种情况是旅游亚文化的风格并非特别明显,最终被“收编”或者直接“消亡”,但对其出现过、存在过的事实并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利用其去反观主流旅游文化,并改进、提升主流旅游产品水平,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