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时间:2021年08月09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随着易门县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推进,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

  随着易门县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推进,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彰显出发展生机与潜力,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资金来源、市场导向、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进一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对推进易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截至2020年上半年,易门县共有57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专业合作社128个,家庭农场143个,种植大户(包含种植企业)256个,农业龙头企业20户,休闲农业(森林人家)32户。

乡村振兴

  一、发展现状

  (一)出口创汇初具规模,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农产品销售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易门县不断调整完善外贸促进政策,着力培育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2019年易门县9户农产品出口企业共出口农产品15.36万t,出口额3.1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量是2015年的9.5倍,出口额是2015年的26.7倍,农产品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额的95.7%。 主要出口农产品为蔬菜、水果、朝鲜蓟茶、野生食用菌、蕨菜等,主要出口市场为越南、泰国、缅甸、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 4户企业被评为“云南省2019年外贸综合贡献百强企业”,6户企业被评为“云南省2019年外向型农业发展百强企业”,全县外贸出口初具规模,跃居玉溪市第三位。

  (二)上下联动多方配合,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以野生食用菌产业为例,野生食用菌现已成为易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产业,上关采菌农民增收,中连生产企业效益,下接旅游产业发展,全县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达6.85亿元,食用菌产业农业产值5.95亿元。 现有“包山养菌”的林农361户,面积2193 hm2,年产量198 t,产值943.45万元; 食用菌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9个,从事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加工的龙头企业5户,食用菌加工产值2.85亿元,出口创汇999万美元; 建立以野生菌采拾体验、生态观光、餐饮美食为主的“森林人家”32 户。 在“滇中水城 菌乡易门”公共品牌和一年一度“中国? 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的辐射带动下,各地相继举办“摸鱼节”“玫瑰花节”“茶文化节”“乡村音乐节”“花山节”等极具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极大繁荣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市场。 易门县的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研发、生产栽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观光旅游、餐饮美食等为一体的优势产业,有力地推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起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凸显、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全产业链,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利益联结带动增收,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显成效

  易门县共有1个贫困乡,24个贫困村,通过全面精准识别,2019年全县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39户12 302人,分别同19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了《易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及劳务输出等利益联结关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到100%,增收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产业扶贫培训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每户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掌握1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 经农经部门测算,2019年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4%,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2%,贫困村居民超全县农村居民4.8个百分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贫取得明显成效。

  (四)提供就业带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全县现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根据《易门县涉农企业复工复产监测情况表》统计显示,20户企业总用工1229人,月平均工资2912元/人,企业生产涉及蔬菜、食用菌、水果、粮油、花卉、中药材等产业,27 959户农户成为其稳定的“供货商”(671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农户增收1.293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422.88万元),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932亿元。

  (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品牌就是竞争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保证,对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县以优势产业野生食用菌为突破口,食用菌加工企业先后创建“丛山”“云之南”“山里香”“云易康源”等云南省著名商标,“易门豆豉”“易门板栗”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易门松露”“易门干巴菌”“易门牛肝菌”“易门鸡枞”等4大名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受理注册,易门云易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绿茶、红茶,易门县源生福冠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柑橘、杧果,元瑞公司生产的突尼斯软籽石榴分别申报绿色食品认证,铜厂乡芭蕉村委会160 hm2春洋芋成功续展无公害农产品,“贾姑米”“十街谷花鱼”“芭蕉春洋芋”“罗台旧玫瑰花”等一批优质本土农产品区域影响力逐渐扩大,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二、存在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有限

  目前,全县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处于发展初期,对产业拉动面窄,整体带动力不强,尚未形成聚集、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圈,难以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对主导产业的带动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均衡,没有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

  长期以来,全县的优势产业一直是烤烟和野生食用菌,从事这两个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论是在经济规模,还是在生态、社会效益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在“控烟”政策和野生食用菌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下,两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都遇到瓶颈,而其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小、散、弱,大多处于分工低端、产业链条短、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 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是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

  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不可控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 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产品; 市场价格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愿按订单收购。 分散生产与集中收购、加工的矛盾相当突出。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

  全县农业企业大多属于小企业,产品总体科技含量低、品种结构老化,科技创新后劲不足。 受资金和研发风险的制约,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存在不敢投不愿投现象,个别企业甚至长期无研发投入,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普遍缺乏中、高端人才,具有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受工资待遇和发展环境等制约,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乡村振兴

  (一)规模化经营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集中集约发展。

  (二)组织化管理

  一是加强对新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培育和条件审核,严把审核关,确保质量; 二是加大对“僵尸社”和“空壳社”的清理力度,淘汰注销运转不良及不合格的专业合作社; 三是加强对现有专业合作社的培训、规范引导,建立“领导+专业人员”联系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社制度,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有一个规范运转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带动更多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三)市场化运作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品牌化建设

  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为追求品质优化,大力发展“名、优、新、特、稀”农产品,充分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 根据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需求趋势,在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强化浓厚的人文、地域、风土气息,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个性特色。 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注册农产品商标,打好“生态牌、绿色牌、安全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品牌效应。

  (五)融合化发展

  一是加大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方向拓展,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网络直播、农产品定制、5G等“互联网+”新业态,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 三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一二三产在空间上的叠合发展,从建设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制作→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一体化的融合形式。

  作者:杨 渊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