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稻蛙共生有机栽培技术

时间:2019年06月26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稻田是蛙类最佳的生长场所,稻蛙共生生态养殖系统的推广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总值,能够在减少肥料投入的基础上提升粮食的产出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低碳环保的规划方案,本文主要从稻

  【摘要】稻田是蛙类最佳的生长场所,稻蛙共生生态养殖系统的推广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总值,能够在减少肥料投入的基础上提升粮食的产出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低碳环保的规划方案,本文主要从稻蛙共生有机栽培技术入手探究该模式的实际实施价值以及开展措施。

  【关键词】稻蛙共生;有机栽培;生态技术

湖南农业科学

  稻蛙共生生态养殖方式的实施主要是对稻田以及蛙类共生关系为基础开展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能够利用稻田以及蛙类之间的关系促进彼此顺利生长,能够有效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病害,减少水稻养殖中农药以及化肥的用量,及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升水稻的生长水平,达到有机生产的目标,而稻田中的蛙类还能够进行售卖,增加种植的经济收入。

  1稻田选择及改造

  1.1稻田选择及调整

  稻蛙共生对于稻田的基本情况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其不可处于高山夹冲位置,需确保该稻田旱季也能保证足够的水量供应,确保水源稳定,注水及排水均可顺利进行,且水分保存效果较好,稻田田埂位置需确保结实稳固,稻田的选择对于提升稻蛙共生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稻田位置及范围确定之后需要将其划分为多个小田块[1],田块大小需根据稻田区域进行调整设计,如稻田位置为平原地区,田块的大小可以控制在0.2hm2,如田块位于丘陵地区,需要将田块大小进行缩减。水稻插秧之前15天需要在稻田中施加发酵好的猪粪、牛粪或爱好则绿肥等,每hm2稻田的施肥量约为7500kg,完成后通过人工或者机械等方式将稻田处理成高25-35厘米,宽60厘米的梯形地垄,插秧之前需对地垄进行再次修复。

  地垄制作时需要对田中水量进行调整,不可全部放完,也不可存水过多,地垄方向需要根据水流方向进行调整,低台田以及正冲田的地垄方向需要与水流方向相同,以提升注入及排水效率,但是挡风口稻田中地垄的方向需要与水流方向垂直设置,防止注水时对稻苗进行冲击。

  1.2稻田中防逃设施以及水循环系统的设置

  由于蛙类的跳跃能力比较强,因此在稻田改造过程中需要做好防逃逸设置,可以通过尼龙网对稻田进行围护,设置隔离带,防止蛙类流失。在实际设置时可以将尼龙纱网埋入田埂中,填埋深度需满足至少20厘米,地面上尼龙网的高度需要保留在1-1.2米左右,将其固定在1.5米的竹竿上[2],且防逃网设置时需要留出1米宽度的梗面,在该区域内进行蚯蚓、蝇蛆等养殖,为蛙类生长提供饲料。

  另外,需要使用1米高的黑色塑料薄膜在纱网内侧进行覆盖,防止蛙类调到纱网上受到伤害,稻田中的水循环系统需要设立在稻田之外,不可在稻田中进行设置,需要充分考虑稻田的基本情况,对进出水口进行合理设置,一般情况下进水口设置在田埂位置,出水口设置在沟渠低洼位置,根据实际的降雨量等设置进水口及排水口的大小,大部分进水口不会超过50cm,排水口不会超过80cm。

  1.3饲料喂养台设置

  为了确保蛙类生长中的正常喂养需要设置专门的饵饲台,一般情况下每个蛙溜中会设置一个饵饲台,每个饵饲台的大小基本为长2米,宽1米,材料一般为模板,且需要在模板两侧安装泡沫板,确保饵饲台能够漂浮在水上。

  2蛙种放样以及水稻种植实际操作

  2.1对蛙沟进行消毒处理

  蛙沟的消毒处理一般在蛙种放样前10天至15天,需要将蛙沟内致病菌以及有害生物进行杀除,防止蛙种放养后出现各类疾病,常用的杀菌方式为生石灰带水杀菌,用量为1500kg/m2[3]。

  2.2水稻品种选择及栽培

  水稻品种在进行选择时需要确保其具有抗倒伏、抗病害能力,且需要耐肥性比较强,水稻种植时间一般为每年的五月中旬,种植时将水稻秧苗移栽到地垄坡上,没株水稻苗之间的距离基本为17厘米×10厘米。

  2.3蛙种品种的选择以及放养

  蛙种在选择时需要选择强壮的蛙种,确保无伤病情况,挑选活动力强的蛙苗进行放养,放养前需要对蛙种进行消毒,消毒常用的药物为食盐水,食盐水浓度需控制在2%-3%,浸泡消毒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为了防止蛙种活动影响稻苗的正常扎根,蛙种的放养时间需要在插秧完成后15天左右[4],确保秧苗返青后方可进行蛙种放样,由于稻田养娃生长时间较短,因此可以放样当前的幼蛙,蛙种的放养密度需要控制在每667m222500-30000只左右。

  3稻蛙共生有机栽培的日常维护管理

  3.1饲料喂养

  稻蛙共生饲养中的饲料可以以人工颗粒饲料为主,可在其中增加适量活泥鳅,通过泥鳅的活动带动颗粒饲料活动,吸引蛙类的注意力,提升蛙类的饲料进食量。饲料投喂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定时、定点、定质以及定量四个原则,每天饲喂次数为两次,投喂量需控制在蛙类体重的2%为最佳。

  3.2水稻及蛙类病害防治

  蛙类在稻田中的生长可以消除稻田中的大量害虫,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水稻生长中的农药施用量,如水稻在生长中出现病害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选择相适合的农药,还需防止农药的使用对蛙类的生长造成影响,可在施药时对蛙沟进行隔离,药效吸收后再将其放开。蛙类病害的防治方式较为简单,主要需要做好水质管理,确保饲料新鲜未污染即可。

  3.3成蛙捕捞

  成蛙捕捞一般在9月份,捕捞工作需在夜间进行,通过灯光的照射降低成蛙的应激反应,捕捞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放净蛙塘中的水,为下次种植做好准备。

  4结束语

  综上可知,稻蛙共生有机栽培技术在实际养殖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在实际养殖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各项维护及管理工作,稳定水稻生产,促进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静,郭水荣,陈凡等.稻蛙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J].中国水产,2016(4):73-75.

  [2]杨维刚.丘陵稻蛙共生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7,11(32):77.

  [3]鲁艳红,廖育林,聂军等.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J].湖南农业科学,2017(3):74-76.

  [4]周雪芳,朱晓伟,陈泽恺等.稻蛙生态种养对土壤微生物及无机磷含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30(5):971-977.

  相关刊物推荐:湖南农业科学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科技厅星火办、湖南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农业牧业学术刊物,是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文献源的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农业各学科在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主要科研成果的专题报告,各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和综合评述。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