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极边扁咽齿鱼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

时间:2019年03月07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极边扁咽齿鱼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鱼类,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为了科学合理的保护极边扁咽齿鱼资源,维护黄河上游水域生态系统稳定,2017年甘肃省水产研究所对濒危鱼类极边扁咽齿鱼进行了亲鱼培育和规模化育苗研究,旨在为该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提供技

  摘要:极边扁咽齿鱼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鱼类,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为了科学合理的保护极边扁咽齿鱼资源,维护黄河上游水域生态系统稳定,2017年甘肃省水产研究所对濒危鱼类极边扁咽齿鱼进行了亲鱼培育和规模化育苗研究,旨在为该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极边扁咽齿鱼,人工催产,人工繁殖

水产养殖

  极边扁咽齿鱼(Platypharodonextremus)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濒危鱼类,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俗名鳇鱼,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干流及其附属支流中,属于冷水性的底栖杂食性鱼类[1]。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其资源量急剧减少,加之其自身的生长缓慢、性成熟晚等生物学特性,分布区已经逐渐缩小到人烟稀少的高原草甸深处,被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

  1材料与方法

  1.1亲本采集与培育

  从2007年开始收集黄河上游极边扁咽齿鱼亲本,并从中挑选个体强健、鱼体光滑、体表完整无伤、生长良好、规格在1kg以上的个体100尾。将雌雄鱼分别单独饲养在流水池塘中,水位保持为0.8m,水流速度为0.1m3/s,溶氧保持在6mg/L以上,全年水温保持在4~16℃。培育过程中投喂冷水鱼专用配合饲料。

  1.2人工催产与繁殖

  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从培育的亲鱼中挑选腹部膨大柔软,腹腔后部两侧近肛门处微隆起,生殖孔发红的雌鱼;吻部和臀鳍、尾鳍布满“追星”,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的雄鱼。雌雄亲鱼按1∶2比例搭配。催产激素采用马来酸地欧酮(DOM,宁波第二激素厂)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宁波第二激素厂)。

  剂量按雌鱼每千克体重3mgDOM+8ugLHRH-A2,雄鱼剂量减半,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混合后腹腔注射,注射24h后采用干法授精[2]。首先用毛巾擦干鱼体表的水分,把精子与卵子同时挤入擦干的塑料盆中,并不断用刷子搅拌,使精卵充分混合均匀后,加入少量清水再轻轻搅拌,约1min后再加入清水进行缓慢搅拌,洗尽精液和杂质,完成人工授精过程。

  1.3受精卵孵化

  极边扁咽齿鱼受精卵具有微粘性需要脱粘孵化,向受精卵中加入适量滑石粉搅拌30s脱粘,再用清水漂洗干净后放入平列槽中进行孵化。孵化框采用40目筛绢做成(长40cm、宽40cm、高20cm),每个孵化框中放10万粒受精卵。水流速度控制为2L/min,确保卵子不移动。孵化期间遮光处理,每隔2d用聚维酮碘消毒并挑出死卵,防止发生水霉病。孵化过程定期观察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受精卵数量、受精率、出膜时间、孵化率和出苗率等。

  1.4鱼苗培育

  鱼苗出膜10d后,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能平稳而快速游动,此时可放入池塘内进行培育。采用肥水发塘方法进行培育,黄豆浸泡磨浆后全池均匀泼洒,经肥水后,浮游植物会很快繁殖起来,3d后,透明度可达30~40cm,在放养鱼苗前,池塘中浮游动物的数量特别是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的总数最好超过200个/L。放养密度为150万尾/hm2,鱼苗经1个月的培育后可达3cm以上,此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2结果

  2.1人工繁殖结果

  2017年共进行了3批次的人工催产,每批15尾雌鱼10雄鱼,3批次共成功催产雌鱼26尾、占全部雌鱼的57.8%,雄鱼18尾、占全部雄鱼的60%。3批次共得到鱼卵41万粒,平均受精率达到76%。在孵化水温9℃的条件下,极边扁咽齿鱼由受精卵到出膜平均需经历218h,孵化所需积温1962℃·h。孵出仔鱼26.5万尾,平均孵化率为61.1%。

  2.2鱼苗培育

  极边扁咽齿鱼出膜后到卵黄囊吸收完毕,尾鳍和胸鳍发育完全,可以平游。此时背鳍、臀鳍和腹鳍等还是皮褶,尾鳍圆型。大约1个月后,背鳍和腹鳍基本发育完全,臀鳍还不明显,背鳍前后仍有皮褶相连,尾鳍分叉,但叉较浅。

  1个月后,所有鳍条都发育完全,皮褶消失。由于各批次时间相差较短,3批次的仔鱼放在同一池塘混养。鱼苗采用“豆浆法”培育,为保持池水的肥度,每隔3d注入一次新水,并每次增加20~30cm。仔鱼直接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开口饵料,大约经过1个月的培育,仔鱼生长到3cm以上,此时可根据仔鱼的大小投喂微粒饲料。鱼苗平均存活率为67%,试验培育极边扁咽齿鱼夏花苗种17.8万尾。

  试验过程中发生了一次爆发性原生动物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纤毛虫类寄生虫,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的种类不同。体表寄生虫数量多、呈椭圆形、颜色较浅、个体相对小一些,寄生在鳃丝上的寄生虫个体大、呈圆形、颜色较深、数量相对较少。用1/4000的甲醛进行药浴后第3天鱼苗便停止死亡,说明甲醛溶液对原生动物寄生虫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3讨论

  在整个繁殖季节中没有观察到自然产卵现象,也就是说极边扁咽齿鱼在池塘养殖环境下不能实现自然繁殖,并且极边扁咽齿鱼的催产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缺乏亲鱼性成熟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池塘驯养的鱼类出现了生殖功能紊乱。因此在亲鱼培育管理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捕捞诱发的压力,尽量提供合适养殖密度、水质和光照强度等养殖条件。

  亲本在繁殖季节摄食量会明显下降,进入5月份当亲鱼摄食量明显下降时进行人工催产。本实验采用DOM和LRH-A2混合激素进行催产,催产后将亲本放置于孵化车间中,水温保持在16℃左右。从试验结果来看激素催产效果比较理想。

  人工授精过程中,挤出的卵绝大部分是成熟的,部分亲鱼的鱼卵里掺杂着少数白色的卵,可能是上年退化未被亲鱼吸收的卵,这部分卵子随着人工挤压鱼的腹部,随成熟的卵子流出体外。孵化过程中死卵引起的水霉滋生,会掩盖因为卵粒质量不佳而造成的大量死亡。因为处于轻度过熟的卵粒,精子进入其内时也能暂时出现卵裂,但到原肠胚以后就会陆续出现畸形或死亡。因此,掌握催产激素对卵子成熟的效应时间,得到大量高质量的鱼卵尤为重要。

  多数仔鱼在卵黄囊即将耗尽时开始转向外界摄食,决定仔鱼摄食效果的因素有饵料大小、质量和密度。本实验采用肥水发塘法以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饲料,完全可以满足极边扁咽齿鱼畜比较安全,不污染环境。早期的鼠害防治主要采取化学灭鼠的方法,这一时期的鼠害防治主要注重防治效果的好坏,而忽视了防治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影响,直接危及到了人畜的安全和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草原鼠害灭治逐渐向兼顾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的方向转变,由剧毒、广谱、高残留的化学药物防治,逐渐向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源药物转变,同时,物理防治法、生态防治法及综合防治方法等也逐渐开始应用。根据历年来甘谷县草原鼠害发生情况,主要采取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根据每年不同的鼠害发生情况,选择相对应的防治方法。

  在鼠害对草原造成严重破坏的地区,首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抑制鼠害的发生和蔓延,待鼠害破坏性降低后,通过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把鼠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达到环境安全和增加草原生产力的目的。在鼠害有分布,但没有造成大面积连续性危害的地区,在保证鼠害被灭治的前提下,尽量保护草原环境不被污染破坏,首先选择利用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遏制鼠害的繁衍、扩展和危害,使鼠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同时,抓住鼠害灭治后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草场补播改良,使草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及黑土滩得到有效遏制,提高草地盖度,使草地生态得到改善,草地生产力得到恢复,从而达到人为干预地面鼠的适合度,控制其种群数量。减轻放牧压力、恢复草原植被作为主要防控策略,改变鼠害适宜的栖息地环境,使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抑制鼠害数量的增长。

  甘谷县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于2010年9月1日开始,对全县天然草地实行封山禁牧,防止人为乱垦乱占和放牧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对巩固和扩大退耕换草、天然草原保护等重点工程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改变破坏鼠害的栖息生存环境和食物条件,减少和控制鼠害的数量,使鼠群密度降低到正常水平。

  4结语

  草原鼠害灭治工作已由单纯的消灭转变为防治和环保并重的绿色发展方式,要积极依靠科学技术,研发推广高效、环保、节能的防治模式,构建草原鼠害防控预警体系,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构,推动形成绿色、环保、持久的发展道路。

  相关养殖类期刊推荐:《水产养殖》杂志是由江苏省水产学会主办的中国水产类核心期刊。获奖情况:1993年华东地区首届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1998年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2003年全国优秀水产科技期刊二等奖。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