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解析与研究展望

时间:2021年03月06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摘要: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提升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等五个元素以及发现并发挥品格优势与美德,来促进人们幸福蓬勃发展。但是由于产生背景、研究方法等局限,使得该理论不断被提出挑战,进一步的研究和探

  摘要: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提升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等五个元素以及发现并发挥品格优势与美德,来促进人们幸福蓬勃发展。但是由于产生背景、研究方法等局限,使得该理论不断被提出挑战,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则十分必要,从而使人类真正地拥有全面可持续的幸福。

  关键词:PERMA;品格优势与美德;积极心理干预策略

心理学探新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1942-),美国心理学家,著名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1998年以史上最高票数当选为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基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思考,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1]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幸福,目标就是理解和帮助人们获得幸福。马丁·塞利格曼将幸福确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关于幸福的讨论成为一门显学。同时突破了幸福只在哲学领域内探讨的局限,扩展到了实证研究层面,[2]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概念,转变成一门方法严谨、结论可靠的科学概念。有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应改名为幸福心理学或幸福科学。[3]本文在对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从而为丰富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以及提升我国国民幸福感提供思考与启示。

  1 幸福五元素——PERMA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用well-being比happiness来形容幸福更贴切,更能表达出人生繁荣、蓬勃发展(flourish)的状态,他称为全面可持续的幸福。[4]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构建的概念,由五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真实的,都能够促进幸福,但是不能单独定义幸福。这五个元素构成了人的终极追求,每个元素都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它对幸福有所贡献;它是人的终极追求,而非追求其他元素的途径;它的定义及测量与其他元素无关。这五个元素可测量,可创造,分别是积极情绪(positive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简称PERMA,一个拥有足够PERMA的人生即蓬勃幸福的人生。

  1.1 积极情绪

  在积极情绪上获得成功的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pleasantlife)。积极情绪是幸福理论的第一个元素,包括指向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对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和平静。对现在的积极情绪包括欢乐、狂喜、平静、热情、愉悦。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5]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10种形式。

  她通过采用实验室实验和心理物理测量法发现,积极情绪让个体感觉良好,改变个体的思维和未来,抑制消极情绪。她提出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theory),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拓宽个体的注意和认知,促进个体有效地应对问题以及建构各种资源,而良好的应对问题的经验和资源的建构又可以带给个体更多的积极情绪。这是一个循环与螺旋向上的过程,通过这种向上过程的不断推进,个体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无论个人、家庭或组织,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达到3:1,才能够引发蓬勃发展。[6]

  1.2 投入在投入上获得成功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engagedlife)。投入与心流(flow)有关,指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心流可以产生于独自进行的活动,如艺术创造和攀岩。也可以产生于社会化的活动,如交谈、合作等。在那些自愿进行的活动中更能体验到心流。心流产生的条件包括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和难易程度的匹配。[7]

  心流具有六个特征,分别是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内,忽视了外在所有的影响;知行合一——行动和意识完美地结合,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不需要意识控制的动作,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物我两忘——自我的意识暂时消失,此身不知在何处;时间飞逝——有强烈的时间扭曲感,不知不觉中,百年犹如一瞬间;驾轻就熟——对自己的行动有一种完美的掌控,不担心失败,不担心结果,充分体验行动的过程,感受到自己每一个动作的精准反馈;陶醉其中——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生活,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和主动,不需要外在奖励就能够体验到行动的快乐,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心流越多,幸福感越强。[8]

  在年轻时代有过更多心流体验的个体会显现出长期的满意结果,更具有长久的创造力,身体更健康。[9]当一个人进入心流体验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提升自己本身的幸福感,加深对目标的坚持,拥有更积极的心态。[7]

  1.3 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个体生活体验中,还是相关研究,都显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Peterson)用“他人”来描述积极心理学,他人是人生低潮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药。[9]研究表明,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4]

  被人爱的能力是关键。[10]优质的社会联系能提升工作绩效,带来更多晋升机会,促进创造性思维;孤独使人苛刻,畏缩,脆弱,容易生病;而幸福的人—般都不孤独。[11]幸福感取决于归属需要的满足程度,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较之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长寿。[12]哈佛大学75年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孤独寂寞有害健康;真正有影响的是关系的质量;幸福的婚姻既保护身体,又保护大脑。[13]

  1.4 意义

  在意义上获得成功的人生称为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fullife)。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用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即发挥优势,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这是幸福感中最可敬的方面。意义来自归属感,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从内在发展出最好的自己。这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意义观颇像,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对他人的付出与给予,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是超越自我的,在给予的过程中享受愉悦,收获幸福。[14]对快乐、投入和意义的追求各自在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中起到什么作用,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对上千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对快乐的追求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对意义的追求起的作用最大;对投入的追求同样起很大作用。

  1.5 成就

  有些人为了成功、成就、胜利和成绩本身而追求它们,哪怕它不能带来任何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人际关系,即只是为了赢而赢,包括在财富、工作、爱情、体育、游戏等各个领域。幸福离不开成就,成就也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4]若要取得成就,坚毅的品格比智商和情商更为重要。用公式来表示:天赋×努力=技巧;技巧×努力=成就,则,成就=天赋×努力2。个体如果不努力,才华只是潜能而已。如果用自己学得的技巧再加上努力,每天都有所进步,才会成功。

  高度的努力来自于高度的坚毅。坚毅比天赋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长期成功的因素。若要培养坚毅的品格,就要找到并发展自己 的兴趣,并坚持练习,用内在的热情努力实现人生目标。[15]2 幸福基石——品格优势与美德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个体通过发现自身品格优势与美德并把它们发挥出来,才能够获得幸福的上述五个元素,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幸福。因此,他将品格优势与美德视作为幸福理论的基石与核心。

  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通过研究世界70个国家横跨三千年的文化经典,总结出人类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超越。同时为了建构和测量美德,将六大美德细分为24个品格优势。智慧包括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思维开放性、好学。勇气包括勇敢、坚韧、正直、活力。仁慈包括爱、善良、社会智能。正义包括公民精神、公平、领导能力。节制包括宽恕、谦虚、谨慎、自我规范。超越包括审美、感恩、希望、幽默、灵性。[5]

  筛选品格优势的标准包括普适的、令人满足的、道德上有价值的、不贬低他人、具有一个不良的对立面、类似特质的、可测量的、彼此间有区别的、楷模存在、神童存在、可以选择性地缺失、有鼓励性的机制。[9]如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Ⅵ-TR),作为人类优势的分类系统,积极心理学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分类系统已在全世界得到使用和认同。

  3 幸福干预策略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幸福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现并充分发挥自身品格优势,二是提升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其中核心是发现并充分发挥自身品格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积极心理干预策略,所有策略都经过实证研究验证有效。积极心理治疗(PPT)是一种建立在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初为治疗抑郁症病人而创建。

  后期的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积极心理治疗对很多心理障碍如抑郁症[16]、酒精成瘾[17]、边缘性人格障碍[18]、创伤后压力[19]、精神病[20-21],都具有 有效的治疗效果。积极心理治疗分为三个阶段(phase):探索突出优势、培养积极情绪、培育积极人际关系与意义。具体包括14个环节和主题(Session&topic):积极心理资源缺乏(Lackofpositiveresources)、品格优势(Characterstrengths)、突出优势与积极情绪(Signaturestrengthsandpositiveemotions)、好与坏的记忆(Goodvsbadmemories)、宽恕(Forgiveness)、感恩(Gratitude)、中期讨论(Mid-therapycheck)、知足与完美(Satisficingvsmaximizing)、希望与乐观(Hopeandoptimism)、积极沟通(Positivecommunication)、他人品格优势(Signaturestrengthsofothers)、品味(Savoring)、正面遗产与时间的礼物(PositiveLegacy&GiftofTime)、美好人生(TheFullLife)。

  4 研究展望

  4.1 幸福理论的结构

  关于幸福元素的分类带有极大的主观性。[22]在初期,马丁·塞利格曼将幸福分为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后期又加入了成就和人际关系。马丁·塞利格曼很多关于幸福元素的灵感来自于与其他人的讨论交流,如对成就的加入,就来自于其学生塞尼亚在课堂上的诘问。[4]尽管在后续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但是PERMA的由来过于主观,而且仅源于西方文化。后续研究者对此提出挑战,如有研究者本着本土化原则,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幸福的心理结构模型,包括幸福资源、幸福体验和幸福观念。[23]还有学者认为,道德是幸福的重要元素。[24]

  因此需要结合幸福的各个学科理论基础、人类本身情况及在地文化等各个因素,继续探索构成幸福的因素。对品格优势与美德的分类,研究方法采用对全世界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与总结,并未采用科学的实证研究,而且至今没有得到任何的实证研究支持。[25]尽管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具有普适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已有的24个品格优势是否都能够预测幸福,是否会有不同于此的品格优势与美德,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一项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青年的研究显示,超越与高幸福水平相关,节制与低幸福水平相关。[26]对印度青年的研究显示,24个品格优势中,好奇心、爱、幽默与主观幸福感无关。[27]

  我国学者将24种品格优势归为亲和力、生命力和意志力三大类,确定了中国人的品格优势和美德的基本结构。[28]其他国家学者也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美德结构,含2至6个因素不等。[25]另外,品格优势本身是否可以继续细分,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从而促进个体更加容易地具体地培养品格优势。如有研究者把品格优势中的创造力细分为诸如关心、主动等品格。[29]关于PERMA内部结构的关系。马丁·塞利格曼认为PERMA之间彼此独立。[4]

  但是有研究表明,工作意义是工作投入的一个很强的预测因素,积极情绪在监督者支持与工作投入之间起着完全的中介作用。[30]青少年较高的学业成就与友谊相关。[31]高中生的学业积极情绪与学业成绩相关。[32]生命意义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33]对于如何产生幸福,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通过学业投入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34]但是也有研究显示,学生信任、同情的积极情绪预测学业投入,进而预测学业成就,但是不会继续预测幸福感,而是信任、同情的积极情绪直接预测幸福感。[35]

  因此,关于PERMA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幸福,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品格优势与美德内部结构的关系。一是根据品格优势与美德的环状模型,品格优势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如与心灵有关的品格优势(感恩、爱与被爱等)和与大脑有关的品格优势(毅力、自律等)往往不会同时发生,个人主导的品格优势(好奇心、创造力等)和他人主导的品格优势(团队精神、公平等)往往不会同时发生。[9]

  二是某个品格优势有可能归属于其他类美德,如审美可能归属于智慧,感恩和幽默可能归属于仁慈,幽默和活力可能归属于勇气。[9]三是有学者认为,美德与性格优势之间缺乏清晰的界限,两者可能仅仅是“量”而非“质”的区别。而已有研究多聚焦在性格优势方面,对美德有所忽视。[25]由此可见,品格优势与美德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具体关系如何需要未来做进一步探究。

  心理学论文投稿刊物:《心理学探新》(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心理学探新》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收录。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总之,研究已证实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对预测人类蓬勃幸福发展的有效性,[50]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对它进行完善和运用,真正实现马丁·塞利格曼的“登月计划”,即在2051年,让全世界的成人,有51%可以实现自己的蓬勃人生。[4]

  参考文献:

  [1]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吴晶,葛鲁嘉,何思彤.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浅谈道家幸福观[J].心理学探新,2019(5):411-415.

  [3]彭凯平,窦东徽,刘肖岑.幸福科学:问题、探索、意义及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6-124.

  [4]Seligman,M.E.P.Flourish:Avisionarynewunderstandingofhappinessandwell-being[M].NewYork:Simon&Schuster,2012.

  作者:高淑艳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