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数字人文的工具理性、学术价值与研究成果的评估

时间:2021年02月27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摘要: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数字人文从无到有,在学科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数字人文领域内发表的专著、论文和制作(图像、数据和编码)虽然数量可观,真正令人满意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研究者过于偏重证明数字工具的

  摘要: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数字人文从无到有,在学科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数字人文领域内发表的专著、论文和制作(图像、数据和编码)虽然数量可观,真正令人满意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研究者过于偏重证明数字工具的可行性,而忽视学术发现的重要性。数字人文的突破之路在于把关注的重心从工具理性自我把玩转移到外向性的、可传达的发现性学术。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数据本身的价值及其对于人文研究的意义,相信数据的言说意义,但不迷信数据是社会现实的绝对、唯一的再现。只有把数字化文本纳入文本阐释理论的范畴,糅合远距离阅读的功能和人工阅读的智慧,我们才能充分凸现数字文本的社会与文化寓意,从而把信息转变为知识。

  关键词:数字人文;远距离阅读;工具理性;数据崇拜;发现的学术

数字人文

  一几年前我在本学报发表了一篇介绍数字人文的短文,其中谈到了数字媒介和传统人文的联姻形成了数字人文的基础。正是由于这种学科交叉性给数字人文学科造成了界定的困难,因此我把人文科学的数字化进程比喻为“幽灵”:“数字化对于人文学科而言仍然是个幽灵,因为它是趋向于未来的现在,一个未知超过已知的现象,一个幻想多于现实的概念。”1时至今日,我依然喜欢这个比喻,因为数字人文这个幽灵变化莫测,既亲近而又飘渺,同时又让我们魂牵梦绕,难以释怀。数字人文的何作何为、何去何从是数字人文学科建设中的“天问”,从其问世之日起从未停息。在人类科学史上,所有新兴学科都在怀疑和质询的声音中生长成型,数字人文也不例外。

  数字技术论文范例:聚焦数字赋能:与郑州城市大脑共享未来智慧城市

  在加利福利亚的硅谷,“炒作周期”(hypecycle)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术语。这个具有自嘲意味的术语描绘的是一般高科技公司发展成熟的的五个周期:首先是“科技起因”(technologytrigger),这时新科技的发明,引起风投基金和媒体的兴趣;其次是“过度期望的高峰”(peakofinflatedexpectations),其间因为过高的目标未能实现,投资方略有微词,创业者无所适从;于是高科技公司陷于“失望的低谷”(troughofdisillusionment),生死存亡在于调整决策,适应市场;再其次是“启迪的山坡”(slopeofenlightenment),这时经验和教训换来了脚踏实地的规划和稳固扎实的发展;最后是“生产效率的高原”(plateauofproductivity),这便是高科技公司凤凰再生,走向成熟的标志。

  2这个卓卓有名的“炒作周期”理论是否能有效地解释高科技公司的成败兴亡另当别论,但数字人文目前处于“失望的低谷”已从个别学者的窃窃私语几乎变成了学界的共识。跟前期的激烈批评不同——那时一些捍卫传统人文价值观念的学者往往对数字人文持彻底否定的立场,时而甩出有点耸人听闻的标题,如史蒂文·马赫(StephenMarche)的《文学不是数据:驳数字人文》3或亚当·克思奇(AdamKirsch)的《科技接管英文系:数字人文的虚假承若》,4近期的批评则来自于数字人文的参与者,是一种反思与自省式的批评,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弗朗科·莫瑞狄(FrancoMoretti)可以算是这类批评的最好代表。

  莫瑞狄既是著名的传统比较文学学者,也是公认的数字人文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远距离阅读”(DistantReading)的概念已成为数字人文的一个标识。然而在最近一次有关数字人文的对谈里,他对数字人文的学科现状却表露出相当悲观的情绪。面对采访者对于数字人文的未来可为的提问,莫瑞狄首先对这个问题表示不满,他说:“‘数字人文已经做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根本没有涉及。为什么不能先放下关于未来的问题,问问现在数字人文做了什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现象。令人费解的是,数字人文目前为自己造就了一种永久的婴儿期,总是在寄希望于未来。这种作法是对理智判断的曲解,因为理智判断应该面向过去的存在,而不是对未来的承诺。”5

  作为数字人文的大家,莫瑞狄对于学科的未来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设想。我猜测也许他对处于“炒作周期”中数字人文司空见惯的过度自我推销与无边许若或许有点厌烦,但这更有可能反映了他对数字人文研究现状的失望,因为他接着回答了自己的设问:“[数字人文]已取得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数字人文自己号称是了不起的新事物,然而至今为止我们拿不出什么证据证明如此。”6由于是对谈的形式,我们不能对莫瑞狄的随心恣意的语词过于挑剔。

  比如在对谈中他甚至发出“数字人文什么也不是”(digitalhumanitiesmeansnothing)的惊人之语,提议要用”电脑批评“(computationalcriticism)而取而代之。莫瑞狄想传达的是对数字人文真切而又执着的关怀,同时也是对数字人文目前处于“失望的低谷”的焦虑。焦虑的根源在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与我们对它“过度期望”不相般配,这是莫瑞狄的个人意见,但他很显然综合了众多批评者的声音。数字人文孵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型于八九十年代,自2004年正式命名之后,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相当于前文所说的“过度期望的高峰”。迄今为止,数字人文当然不是一无所成;恰恰相反,它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硕果累累。除了海量的制作(图像、数据和编码)、论文和专著——其鉴别和评估是下文要讨论的问题——以外,数字人文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学科本身的制度化建设,包括研究中心、专业协会与行业学术刊物。

  以各种方式命名的研究机构如室(lab)、方案(initiative)和中心(center)在欧美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从著名学府伦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到一般高校堪萨斯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大家都想搭上数字人文的快车。有些高校甚至成立了单列的专业系所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般以数字人文加公共人文(publichumanities)或应用人文(appliedhumanities)命名,如伦敦国王学院和亚利桑那大学。

  各种专业协会的数目有二十几个,其中有影响的包括“电脑与人文协会”(AssociationforComputersandtheHumanities),“欧洲数字人文协会”(EuropeanAssociationforDigitalHumanities)和“数字人文组织联盟”(TheAllianceofDigitalHumanitiesOrganizations)。7学术刊物大多行数字人文之实,只有网络电子版,开源,依循盲审制度,如DigitalScholarshipintheHumanities,DigitalHumanitiesQuarterly,DigitalStudies和JournaloftheTextEncodingInitiative。

  8数字人文的制度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离不可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这方面数字人文相比传统人文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其与电脑科技的交叉得以模仿现行科学体制的操作模式,从而取得公共资源与私立基金会的资助。当然,数字人文的兴盛也与美国人文学科国家基金(NationalEndowmentfortheHumanities)的大力提倡和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rnLanguagesAssociation)的学术认定息息相关。

  在西方学界,关于人文学科在数字化时代的危机的讨论由来已久,数字人文一直被认为破解这个危机的途径之一,因为其科学内涵和交叉特性而被寄予厚望。如果仅从其轰轰烈烈的制度化建设来看,数字人文对于提升人文学科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制度化建设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学科成熟的决定性标志,有效研究成果及其影响才是。迄今为止,数字人文领域内发表的专著、论文和图像设计与数据库制作数量虽然非常可观,可是真正令人满意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

  二那么数字人文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一是评估体系的自我指涉,二是阐释理论的放弃。前者导致数字人文研究的自我封闭,大量的研究成果自娱自乐,而得不到人文学界的认可,更不能满足“发现的学术”的范式要求。后者倾向于过度相信数据,视之为自在、自明的文本,把文本解读简化于数据统计和数字推理。两者虽然在研究过程和成果呈现中表现不同,实质上都源于方法的理性化,即以工具理性为目的的实验主义哲学。数字人文的学科立足点是对源数据(对文本的某种切割或综合)的量化分析,对于这种分析的有效性的验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采集源数据的工具是否运行正常,第二是这个运行正常的工具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常见的数字人文研究多注重于第一而轻视第二,或者把两者混而为一。

  三综而论之,偏重数字工具还是重视学术发现是当今的数字人文面临的一个抉择。如果我们只是继续或重复早期数字人文学者的研究思路,把编码制图作为首要任务,止步于采集新的数据来证明已知的结论,那么数字人文将不会得到学界的尊重,永远处于失望的低谷之中。数字人文的突破之路在于把关注的重心从工具理性自我把玩转移到外向性的、可传达的发现性学术。

  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数据本身的价值及其对于人文研究的意义,相信数据的言说意义,但不迷信数据是社会现实的绝对、唯一的再现。在当今“数据崇拜”风行一时的数字化时代,这当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然而,因为数字人文占有数字工具技术与人文传统精神的交叉优势,数字人文学者对于破解这个难局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于此,我对数字人文的未来仍然抱有期待和希望。

  [参考文献]

  ErezAaidenandJean-BaptisteMichel.Uncharted:BigDataAsaLensonHumanCulture.NewYork:Riverhead,2013. ErnestL.Boyer.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of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1990.

  MelbaCuddy-Keane,etal.Modernism:Keywords.Chichester,UK:Wiley-Blackwell,2014.MelissaDinsman,“TheDigitalintheHumanities:AnInterviewwithFrancoMoretti,”LAReviewsofBooks.Https://lareviewofbooks.org/article/the-digital-in-the-humanities-an-interview-withfranco-moretti.

  作者:李点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