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双龙煤矿煤巷底鼓防治技术

时间:2020年03月05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摘要:针对双龙煤矿104工作面回风巷发生底鼓的情况,分析了巷道底鼓原因,进行了补强支护试验和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顶、帮补强支护,防治底鼓效果最好,可有效减小底鼓对巷道的破坏,保证工作面正常生产.该项底鼓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到该矿其他回采工作面巷道底

  摘要:针对双龙煤矿104工作面回风巷发生底鼓的情况,分析了巷道底鼓原因,进行了补强支护试验和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顶、帮补强支护,防治底鼓效果最好,可有效减小底鼓对巷道的破坏,保证工作面正常生产.该项底鼓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到该矿其他回采工作面巷道底鼓防治中,均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煤巷;底鼓防治;补强支护

煤炭科技

  煤矿方向论文投稿刊物:煤炭科技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季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3731,国内统一刊号CN32-1491/TD,邮发代号28-175,现由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煤炭学会、中国矿业大学共同主办。期刊内容以煤炭行业先进实用技术为主,包括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

  1工程概况

  双龙煤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取暖期4个月.矿井为斜井开拓,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设计井巷工程量超过2万m,地面排矸距离800m.副斜井倾角6°,长度1547m,无轨胶轮车排矸、运料.主斜井倾角23°,长度475m,强力带式输送机运煤.该矿井煤系地层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3°,普氏系数f一般为2~3.2号煤是井田内唯一可采煤层,其伪顶多为泥岩和炭质泥岩,直接顶以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基本顶以中、细砂岩为主.底板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含少量炭质泥岩,层位稳定,岩石普氏系数f=4~6.该矿104工作面回风巷长2100m,矩形断面,断面尺寸5.0m×2.6m(宽×高),沿煤层顶板掘进,煤层埋深170m.煤层倾角3°,平均厚度2.5m.煤层直接顶为粉细砂岩,厚度9.63~16.34m,普氏系数f=3.8,抗压强度38.3MPa,抗拉强度14.9MPa;底板为根土岩,厚度1.2~6.26m,遇水易膨胀.底板岩层浸水后,抗压强度由原15.8MPa降至2.0MPa,普氏系数f由原1.6降至0.

  2巷道底鼓原因分析

  现场观测发现,巷道围岩松软,底鼓严重,顶板下沉,矿压显现明显.根据分析,巷道底鼓的主要原因为104工作面回风巷直接顶为粉细砂岩,底板为根土岩,遇水易膨胀.巷道两帮和顶板较完整,在两帮岩柱的压模效应和应力作用下,松软破碎底板岩层向巷道内挤压流动,造成巷道底鼓和片帮[1􀆼3].

  3控制底鼓技术措施

  根据巷道底鼓原因,结合巷道顶底板移近和两帮收敛、锚杆(索)受力监测情况,确定对底鼓段巷道进行补强支护.为掌握底鼓防治方法,在104工作面回风巷440~800m处,对顶帮补强支护措施进行试验研究[4].3.1巷道顶部补强支护在原有的锚网索梁支护基础上,在巷道顶部原每相邻2排锚索梁之间,增加1排“一梁四索”的钢带索联合支护.原支护锚索间排距为1400mm×1600mm,补强支护锚索间排距为1000mm×1600mm.

  锚索采用ϕ17.8mm×9300mm钢绞线,配套采用单根长3.8m的T140钢带.锚索预紧力≥210kN,锚固力≥230kN.锚索外露长度150~200mm,锚深不小于9100mm.顶板补强支护锚索按设计要求施工,按规定张拉,保证施工质量,提高顶板支撑力,达到护好顶和控制帮的效果.巷道帮部补强支护在原有的锚杆支护基础上,在巷道帮部原每相邻2排锚杆之间,增加1排锚杆,与原支护锚杆形成梅花状布置.巷道帮部原支护锚杆间排距为800mm×800mm;帮部补强支护,上帮补打ϕ22mm×2500mm钢筋锚杆,下帮补打ϕ22mm×2600mm玻璃钢锚杆.钢筋锚杆预紧力≥135kN,锚固力≥150kN.玻璃钢锚杆预紧力≥72kN,锚固力≥80kN.帮部补强支护锚杆按设计要求施工,按规定预紧,保证施工质量,达到护好帮和控制底的效果.

  4巷道位移监测及监测数据分析

  104工作面回风巷440~800m处,第1段120m采用原支护方式,第2段120m顶部补强支护,第3段120m顶、帮补强支护.巷道施工中,对各段巷道顶底板移近和两帮收敛量进行现场监测.

  4.1监测方法

  (1)测点安设.在测点处,垂直围岩表面,钻深200mm的ϕ28mm钻孔,将长300mm的ϕ15mm铁桩打入孔内,铁桩端部安设环形钩和平头测钉,作为量测基点.(2)量测方法.按一定的时间间隔,用测杆、测枪、收敛计或测线绳,分别量测各测点间的距离;计算两测点相邻2次观测数据差值,可得到两测点间的相对总移近量.通过在巷道两帮中部及顶底板中部分别布置1根测线绳,保持其水平和垂直,可以分别测出巷道顶底板移近和两帮收敛量.

  4.2监测数据分析

  通过对3段巷道顶底板移近量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巷道底鼓防治效果[5].监测期间,第1段、第2段和第3段巷道平均底鼓量分别为495,330和208mm.底鼓量最大的是第1段,最小的是第3段.补强支护段巷道平均底鼓量是269mm,约为原支护第1段巷道底鼓量的54.34%,减小了约45.66%.顶部补强支护的第2段巷道底鼓量约为第1段巷道的66.67%,减小了约33.33%.顶、帮补强支护的第3段巷道底鼓量约为第1段巷道的42.02%,减小了约57.98%.3段巷道分别在工作面推进120m时.

  根据现场观测,巷道底鼓量超过300mm,会直接影响巷道的正常使用;超过400mm,需采取相关措施,对底鼓进行治理,才能保证工作面正常回采.因此,在回采动压影响段内,必须将巷道平均底鼓变形速度控制在20mm/d以内.由表1可见,顶、帮补强支护的第3段巷道,底鼓量最小,底鼓变形速度均匀且为最小,最大变形速度最低,底鼓防治效果最好,有效地控制了底鼓对巷道的破坏,保证了工作面正常生产.

  5结语

  104工作面回风巷440~800m处补强支护试验表明,顶、帮补强支护,防治底鼓效果最好.在104工作面回风巷剩余段掘进中,采取顶、帮补强支护措施,有效减小了底鼓对巷道的破坏,保证了工作面正常生产.该矿其他回采工作面巷道施工中发生底鼓时,也采取了顶、帮补强支护措施加以治理,均收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回采动压影响巷道底鼓防治[J].煤矿开采,2012,17(5):52􀆼54.

  [2]高建平,耿东坤.上海庙矿区8煤层回采巷道失稳控制研究与应用[J].建井技术,2018,39(4):36􀆼39.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