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临清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活力再生设计研究

时间:2019年11月19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摘要: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历史文化悠久,文章以其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及其活力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活力再生设计策略,以期对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力再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活力再生 传统民

  摘要: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历史文化悠久,文章以其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及其活力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活力再生设计策略,以期对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力再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活力再生

民居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意义。近年来,由于“乡村复兴”“文化自信”等新政策新理念的提出,使人们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热度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之下,对于其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焕发传统民居建筑新的生命活力,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

  一、临清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现状

  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由元代运河、明代运河和卫运河交汇环抱形成,至今保留着原有的街巷布局,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现留存有运河钞关、鳌头矶、清真寺、会通桥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具有冀家大院、汪家大院、赵家大院等相当数量的古民居建筑以及大宁寺、县治遗址等重要的古建筑遗址,对于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基本特征

  明清时期,中洲运河古城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的美誉。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发达,造就了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多样。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有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孙家大院、赵家大院等,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中洲运河古城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多以北方合院形式为主,建筑对称设计,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建筑整体布局上基本都是坐北朝南而建,北屋为正房,是主人的居室,子女分别在厢房,长幼有序,尊卑明显,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典型体现。建筑结构多为砖墙、木质梁架、方砖铺地。建筑装饰上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工艺精湛,典雅美观,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宅院整体布局上主次有序,紧凑规整,对于明清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现存民居建筑空间的活力现状

  临清中洲运河古城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曾遭到多次破坏、拆毁。近些年来,由于城镇化不断加快以及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渗入,中洲运河古城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呈现出建筑空间活力低、街区破烂不堪的现状。从建筑空间的整体活力现状来看,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活力衰退主要包括物质性衰退与非物质性衰退两方面。

  物质性衰退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的损坏、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丢失等,导致出现年久失修的状态;非物质性衰退包括由于城市更新速度的飞速发展导致场所精神的丢失,人们难以融入其中,只能置身于外感受外在的氛围。

  二、临清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活力再生策略

  1.开发保护,有机更新

  传统民居建筑做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该地域的文化价值以及美学理念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和研究意义。

  对不同地域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理念的保护研究,可以进一步为现代建筑的创作研究提供借鉴。在对其进行改造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开发性保护”与“有机更新”的原则,尽量把传统建筑的原貌保留,少做破坏性的改造。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巧用地方特色材料反应地域风格。20世纪90年代初,吴良镛教授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提出“有机更新”理论。

  1987年“有机更新”理论在北京菊儿胡同改造中得到实践,其总结道:“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段的发展达到相对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1”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有机更新就是要把其做为一个有机体,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它虽然有些地方破旧,但经过更新,能够重新焕发其活力,通过有机更新,让文物古迹“活起来”,再现其千年古县的风采。

  2.挖掘特色,文脉延续传统民居建筑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从文化整体来看,应属于器物之列。但就其自身而言,它既涉及工艺器物,也涉及礼仪纲常。目前我国对于传统建筑更新改造的重点放在对原有建筑的风格模仿上,大部分采用的方法是盲目拆改与重建,既毁坏了原有建筑的风貌,又失去了对传统民居建筑改造的意义,得不偿失。

  中洲运河古城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运河文化等),发现其鲜明民俗特色,进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发扬其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保持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在更新改造时应采取科学的方法使文物建筑原貌得以恢复,切忌只是物质形态的更新改造,而忽视了对非物质性形态的重视。突出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通过对比形成鲜明的地域个性和浓厚的吸引力,进而形成其特色文脉的可持续性发展。

  3.以人为本,和谐共融

  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提出建筑的人本时空观,“建筑师要研究人,了解人,但它的重点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目的在于努力切实地解决不同人们的多方面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2。”民居建筑是居民生活的载体,是与人接触最为亲密的建筑类型。活力再生的原动力来自于居民本体,在对其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更为细致的考虑到人的因素,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从居民的现实生活需要为切入点进行。切忌采取非主观、强制性一刀切的改造模式,给居民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具有充分选择余地的改造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人与建筑的和谐共融。

  除此之外,对于建筑改造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认真考虑,在继续使用原有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也应考虑到现代建筑材料的引入,通过新材料新设计理念的使用,达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融。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无法替代。它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合理的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

  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不只是对其装饰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应该结合其文化因素深入研究,寻找一条保护与开发传统民居建筑的合理路径,通过保护与开发,唤醒其民居活力,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热爱。作为青年设计师的我们,应该学会创新,不只拘泥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学习,更应该了解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与此同时,对于现代民居建筑的发展,也应该借鉴传统民居建筑的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新民居建造理念。

  建筑方向论文范文阅读:建筑论文发表吉林民居的建筑布局

  这篇建筑论文发表了吉林民居的建筑布局,中国居民建筑种类越来越丰富,现代住宅的设计要能适应新时代的居民生活,论文探讨了吉林概况和居民建筑的演变。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