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

时间:2022年01月23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以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建立为标志,我国水利高等教育正式产生至今已走过百年的历史,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发展不够稳定甚至长时间动荡,直到改革开放后,水利高等教育才不断走向繁荣①。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武汉大学,迄今已近90年发展历程,历

  以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建立为标志,我国水利高等教育正式产生至今已走过百年的历史,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发展不够稳定甚至长时间动荡,直到改革开放后,水利高等教育才不断走向繁荣①。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武汉大学,迄今已近90年发展历程,历经肇始、探索、曲折、跨越和持续发展几个阶段。

水利工程

  水利研究生教育诞生后,其跨越、持续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有密切联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培养了一大批治水安邦的高素质人才。这期间的艰辛探索有深刻教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可以给当下水利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推动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水利事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水利研究生教育产生的条件水利研究生教育的肇始绝不是一夕之功,而是基于学科条件、师资条件、制度条件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是水利高等教育发展和水利事业需要的必然结果。学科条件晚清时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拥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开始思考国弱民贫而屡遭外侮的深层次原因,他们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图富国强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废科举、建学堂、学科技成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举措。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越来越多的工程类课程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打破了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些学堂开始增设水利类课程,建立水利科研机构。

  晚清学制改革中也出现一系列与水利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中华民国建立后,水利高等教育又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尤其是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正式建立,开创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新纪元。据统计,到1936年,全国共有78所大学及专门学院,30所专科学校,其中有25所大学及专门学院设有土木或水利系,3所专科学校设置了水利学科的相关专业。这些学校既有国立、省立的公办大学,也有私立大学,呈现出公办和私立水利高等教育并举的局面,不仅培养出中国近代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水利人才,也为水利研究生教育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

  师资条件民国初年,许多学有所成的水利留学生相继归来,带来的不仅有西方先进的水利科技,更有先进的水利思想和科学的办学理念,为中国水利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师资。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初创时的师资为例,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初创时的校长许肇南、教务长李仪祉,还有沈祖伟、伏金门、刘梦锡、杨孝述等教师都曾留学欧美,该校第一届毕业生汪胡桢、须恺、沈百先等毕业后都曾前往欧美留学,归国后在水利教学和水利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

  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初创时,除李仪祉外,沙玉清、余立基、何正森、徐百川、张德新、程楚润、祁开智等也都是留学归国人员。再如,20世纪30年代初应聘到国立武汉大学任教授的邵逸周和俞忽分别毕业于英国伦敦帝国科学工程学院和格拉斯哥大学,分别担任武汉大学工科研究所主任和土木工程学部主任,他们主持了工科研究所土木工程学部首次招录水利研究生的工作。这些胸怀科学救国思想的学者在学习和掌握了欧美先进水利技术的同时,积极吸收和传播西方现代水利高等教育的理念,为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事业肇始准备了高素质的师资条件。

  制度条件水利研究生教育的肇始除了需要学科专业基础和高水平师资条件外,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法规条件。中华民国建立伊始,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颁布《大学令》,明确规定由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并对学生的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做出了规定。1913年的《大学规程》是在《大学令》的基础上修订的,它进一步明确了大学院设立的目标、组织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位授予等。1915年的《特别教育纲领》明确了授予的学位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初具雏形。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

  该法规定大学研究院的任务是招收大学毕业生研究高深学术,研究期限为2年,合格者授予硕土学位。这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大学的体制和研究院做出正式的制度安排,奠定了旧中国研究生教育走向正规化的基础。1931年国民政府通过并颁布《学位授予法》,于1935年7月1日实施,教育部随即又颁布了《硕士学位考试细则》。民国时期这一系列相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已经大体完备,为水利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制度基础,促使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从肇始就具备了正规化和法制化条件。近代以来,特别是抗战前期,大江大河隐患多多,水利设施多年失修,水利治理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也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

  可以说,水利建设的需要是近代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内在动力,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是那一时代水利建设的现实需求。水利研究生的首招和培养之所以会出现在武汉大学,周叶中、涂上飙认为是武汉大学“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条件的成熟”,具体来说,一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组建,奠定了学校全面发展的基础;二是众多教授汇聚珞珈,奠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人才基础;三是基础设施的充实完善,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四是办学思想逐步明确[1]2-9。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肇始民国时期水利研究生教育1935—1949从目前收集的教育史料看,武汉大学无疑是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先驱者,其他大学随后也开始了水利研究生教育。

  1.武汉大学首招水利研究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武汉大学开始着手发展研究生教育。1931年,武汉大学校务会议通过的《筹设本大学研究院办法》规定:从1931年起,学校将根据财政状况和各学院的设备情况,选定一院或几院成立研究所,未成立研究所的学院将在以后条件具备的情形下相继成立;学院成立研究所,准备期不得少于1年;在各学院准备成立研究所期间,学校应有专门的设备和经费,供成立研究所之用;在研究所筹备期间,应设置讲席,开设研究讲座;学院研究所筹备完毕即可招收研究生,有关研究生的招考事宜将另行规定;学校有3个以上的研究所宣告成立,研究院就宣告成立。在学校筹备办法的指导下,各学院开始筹设研究所的工作。1934年,武汉大学通过了《本大学法科、工科研究所组织章程》,并报送教育部核批。根据该章程,工科研究所预备设立土木工程学部、机械工程学部、电器工程学部、化学工程学部。1935 年,工科研究所成立,邵逸周为工科研究所主任,俞忽为土木工程学部主任。

  工科研究所成立之后,立即着手制定研究生招生规则,拟定研究生招生简章并向社会公布,决定招收结构工程门、水利工程门的研究生。研究生考试笔试科目分普通科目和特殊科目两种,其中普通科目需要考试国文、英文、材料力学、高等数学、结构学;特殊科目明确规定,水利工程门需要考试水利工程和水力学,结构工程门则要考试结构设计和钢筋混凝土课程。1935年秋季,经过入学考试,方宗岱和邓先仁成为武汉大学的首批硕士研究生,他们都进入水利工程门学习[1]15-16。

  这不仅是开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也是我国水利类研究生教育的肇始。据统计,从1935年到1949年,武汉大学共招收九届研究生,共计76名。当时招收的水利类研究生极少,1937年录取4名研究生,其中王咸成进入工科研究所水利工程门学习,孙光耀进入工科研究所水力机械门学习[2]212。1943年是武汉大学在整个民国时期招收研究生最多的一年,共计有23名,其中冯国栋入水利工程门学习。

  首招水利研究生入学后,武汉大学工科研究所积极制定研究生培养细则,从指导教授的选定、研究工作的程序、研究生外出调查、研究生成绩评定和论文的审查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涵盖了研究生培养和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课程方面,更是精心安排,如水利工程门的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有:高等水利工程,内容由指导教师选择,同时参阅关于水利方面的论文若干篇,并做读书笔记;水工设计(I),内容是韦格门式石坝设计、经济坝高的推算及筑坝需用材料的计算、空心坝设计等;德文或法文任选一种,随文学院上课;高等数学,随理学院上课。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有:防洪工程,内容由指导教师选择防洪名著若干,由研究生阅读,并作提要;水力发电,内容为水力的计算、流量的调节、水道的设计、水力电厂的设计、水轮特性的分析及其选择原则,使用教材为Mead的WaterPowerEngineering;水工设计(Ⅱ),内容为河水流量的计算、蓄水库容量的计算、输水方法的研究和抽水研究。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专题论文研究,由研究生自拟题目,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收集材料,着手试验,并撰写论文。具 体课程有:近代水利工程之研究,内容有美国MiamiFloodControlProject、我国的导淮工程计划及永定河治本计划等;水工设计(Ⅲ),内容为拦洪水库水流、水位降低的计算、浅水道的设计。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仍然是专题研究论文,继续上学期的研究题目,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完成论文。具体课程有:水跃及回水,内容为水跃及回水的理论、应用及推算方法,教科书为Woodward的TheoryoftheHydraulicJumpandBackwaterCurves;水工设计(IV)(水电工程设计),内容为水轮特质的研究、高水头水力电厂的研究、低水头水力电厂的研究[1]18。为了激励研究生努力学习,武汉大学校务会议专门通过了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置办法,规定了每年度的奖励名额、奖励数额和领取方式。

  2.其他大学招收水利研究生

  我国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随后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为了保证抗战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号召大力发展水利事业,20世纪40年代水利工程相继修建,出现了水利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但高校水利学科多以专门组的形式附设于土木系,且所设组数不多,规模过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193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大学及独立学院各学系名称》,使水利学科获得了独立设系的地位。同时,教育部“鉴于抗战建国正在迈进之际,学术研究需要尤大”,要求国立大学充实原有的研究院所,人才、设备较好的大学增设研究所,该年度开始招收新生。国立西北农学院等积极响应要求,全力恢复研究院所,招收水利类研究生。国立西北农学院1934年成立水利组,1939年改为农田水利系,1941年更名为农田水利部,并开始招收培养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培养要求,研究生学习期限为2年,必修课程为16学分,选修课程至少为8学分,目的是培养造就高级农业水利人才。

  研究生除了学习必修的农田水利课程外,还可以选修农艺、农业化学等系的高级课程,以加强理论的应用能力。据《研究院各学部学期报告(1943年至1947年)》记载,国立西北农学院1941—1948年间共招收21名研究生,毕业7名。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招收主要以人文学科和理学居多,工学极少,据统计,1936—1947年全 国大学和独立学院招收工科研究生274人[3]。从1935年到1949年间全国共举行九届学位考试,授予硕士学位232人[4]1。

  相应地,水利专业研究生招收不仅规模小且极不稳定,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努力开启了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历程,水利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不正规到正规,既效法西方,又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体现为:一是政府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晚清癸卯学制中形式上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到民国时期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如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都十分突出,通过的一系列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法律法规,不仅规范了我国早期研究生教育发展,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之路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较为缓慢且极不稳定。由于我国儒学教育长期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虽然经过近代西学东渐大潮的洗礼,但各级各类学校文科教育仍然强于理工科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早期所建研究所主要以国学为主导,随着形势的发展,理科研究生教育出现,最后工科研究生教育才破茧而出。与文科、理科等其他科类研究生教育相比,工科研究生教育仍显得极为薄弱,招生最多的1945年也只不过51人[3],最终获得工科硕士学位的也很少,水利类研究生更是少之又少。

  探索“十七年”水利研究生教育1949—1966“十七年”水利研究生教育主要指1949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一段时期的中国水利研究生教育。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一段黑暗历史的终结,而且预示着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生教育也是这样。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行,许多学校,如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开始招收并培养研究生,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

  华东水利学院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始培养水利研究生的少数高校之一。1955年,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刘光文、叶秉如、华士乾等教授开始招收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朱元甡、吴正平、张水平、林正益4人被录取为径流及水文计算和水利经济计算专业研究生,这是华东水利学院办学历史上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4]86,对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1956年,《华东水利学院12年(1956—1967)规划(修正草案)》对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做出具体规划,提出规划时期在水工、水能、水港、陆地水文、海洋水文等专业招收190名研究生。同年,严恺、黄文熙被纳入中国科学院培养研究生的导师计划,并招收2名研究生。1957年,严恺、徐芝纶、张书农、顾兆勋和伍正诚等教授计划招收海岸工程等5个专业的研究生,后因“反右”运动而作罢。1959年,根据考生政治、业务、健康等条件和“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华东水利学院录取了水能利用、水工结构、水工建筑力学专业研究生各1名,并抽调2名符合条件的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

  1960年,华东水利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确定为200人,研究生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再创新高,20多位导师在径流及水文计算、河床演变、水力计算及规划、水文预报、海岸动力学、船闸水力学、水能利用、水工建筑力学、水工结构、水利机械、水力学、土力学、水利土壤改良、陆地水文等专业招收研究生21名。1960年,华东水利学院招收1名越南留学 生攻读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虽然到60年代初华东水利学院已基本形成比较正规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但规模一直比较小。据统计,1956—1965年研究生招生10年,总数为84名[4]7。

  195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前身)。建校伊始就把培养研究生视作武汉水利学院提高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根据《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四十年》一书附表中“历届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毕业人数表”统计,该校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8人,同时天津大学水利土壤改良专业研究生12名调入学院,共有研究生20名。

  1956年招收6人;1957年招收2人;1958年、1959年没有招生;1960年招收10人; 1961年招收17人;1962年招收6人;1963年招收4人;1964年招收7人;1966年招收10人。从1955年至1966年,武汉水利学院共招收研究生82名,共有60人毕业,其中包括少量的外国留学研究生[5]207-208。1951年,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工学院设立水利工程系和水力发电工程系。1952年,经过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立了水利工程系,1959年,开始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6]。

  从1952年到1966年,水利工程系培养出1913名本科生,62名研究生[7]93-94。1962年,姚汉源教授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招收了新中国第一位水利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8],开创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人才培养的先河。1963年,姚汉源教授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调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教务长,周魁一跟随姚汉源进入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学习。1964年,姚汉源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名义再次招收1名研究生,即郑连第。1965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增设教育史专业,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祝惠杰成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

  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继续担当水利研究生教育的排头兵,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三峡大学在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水利人才培养层次有了质的提升;南昌工程学院开始招收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新突破。这一时期其他涉水高校的水利研究生教育也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1.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2011年,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扩大研究生教育办学自主权的客观要求,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适时修订并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该目录明确了建立研究生学科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了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进一步改革,有助于增强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合理性。

  根据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工学门类下设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包含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共5个二级学科。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79所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机构,其中河海大学等25所高校与科研院所具有水利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自主设置与调整学科目录内的二级博士点学科和硕士点学科;中国海洋大学等53所高校与科研院所具有水利工程一级硕士点学科,这些高校与科研院所可以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目录内的二级硕士点学科;南昌工程学院等52所高校与科研院所获得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资格。

  此外,清华大学等26家单位设置了水利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2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新增水利硕士点45个,新增水利博士点13个,其中,南昌大学、青海大学新增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河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深圳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三峡大学、广州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新增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宁波工程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批土木水利硕士点,云南农业大学、西藏农牧学院新增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河北地质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4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可见,根据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术学位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受到一定控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得到进一步扩大,水利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2.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大

  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群众对高层次教育的追求,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我国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家水利投入巨大,尤其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以河海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2001年,河海大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64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有2312名;到2021年,河海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19个,共招收硕士研究生4550名,博士研究生488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达18800多名。

  2000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只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农田水利工程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仅招收硕士研究生40人,在校研究生共68人。到2020年,学校具有3个博士一级授权学科,34个硕士一级授权学科、10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年招生规模突破1000人,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00余人,研究生培养规模实现了新跨越。

  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水利水电行业输送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近百年来,我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水利研究生,其中一些在水利科研和水利实践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从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中,武汉大学招收共76名研究生,在当时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虽然规模并不算大,但教育成效显著,方宗岱、邓先仁、王咸成、冯国栋等都成为我国知名的水利专家。

  在河海大学1955年招收的第一批水利类研究生中,吴正平毕业后曾任水利部南京水文研究所所长,其科研成果《长江三峡库区土地承载能力研究含水土植物资源调查评估》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朱元甡毕业后留在河海大学从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66年,周魁一从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成为继姚汉源后又一位水利史研究大家,曾任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

  郑连第1968年毕业于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先后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在古代城市水利、水文化研究方面成果颇丰。改革开放后,我国水利研究生培养规模从河海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年招生数和在读研究生数可见一斑,水利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有目共睹。例如,1982年,陈雷考取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历经多岗位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水利部长。

  夏军于1981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陆地水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浩于1982年考取清华大学水利系工程水文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清华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于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分别于1990年、1995年获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产生、发展、繁荣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表明: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水利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无根浮萍。展望新时代的水利研究生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水利研究生教育规模效应,更要加强学科、专业和导师队伍建设,立德树人,提高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不断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水利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叶中,涂上飙.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涂上飙.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1938—1946[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3]史贵全.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

  [4]董增川.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1955—2015)[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5]校史编写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四十年[Z].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四十年校史编写组,1994:74-75.

  [6]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历史沿革[EB/OL].(2012-01-01)[2021-06-21].

  [7]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第5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周魁一.学习姚汉源先生,追寻历史的智慧[EB/OL].(2013-02-17)[2021-06-21].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