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探析

时间:2021年05月21日 分类:免费文献 次数:

摘要: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吸引受众是当下时政新闻报道亟需创新之处。在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当中,主流媒体虽然掌握着足够的话语权,但话语力却有限,面临着政治文本较为保守、影响力不足等困境。而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时政新闻报

《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探析》论文发表期刊:《声屏世界》;发表周期:2021年02期

《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探析》论文作者信息:郝昭

  摘要: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吸引受众是当下时政新闻报道亟需创新之处。在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当中,主流媒体虽然掌握着足够的话语权,但话语力却有限,面临着政治文本较为保守、影响力不足等困境。而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也在吸引受众、增强群体认同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了三条较为有效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融媒体时代群体认同

  作为潜在语境的融媒体时代

  2014年8月,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在文章《融媒体:缔造新型主流媒体》中提出了“融媒体”概念。关于融媒体,何东平认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融合发展后的媒体,既不是单纯的新媒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纸质媒体,而是融合之后的“融媒体”。学术界对融媒体的研究方兴未艾,学者來铁玫认为,我国媒介融合在经历了报纸上网阶段、网络报纸阶段、全媒体阶段之后,目前正处于融媒体阶段。可见,融媒体时代已经成为探讨当下新闻传播领域诸多问题时的潜在语境。在研究时政新闻报道的生产和传播时,应把握融媒体时代这一潜在语境。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受众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已经转变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参与者和传播者。同时,融媒体时代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单通道、单一形式的内容呈现,而是习惯了文字、图片、视频、互动H5等融合呈现的新的内容形态,这也从时政新闻的生产以及时政新闻报道构建和传播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领导人的讲话发言以及官方媒体的发声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传播途径,时政新闻报道有着明显的特色,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

  政治文本严肃传统,仍较为保守。传统的政治文本往往措辞严肃、工整详细,作为构建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领导人的讲话发言以及官方媒体的发声中常见大段教科书式的内容。这些政治文本把措施、政策、方针和理论等内容罗列堆砌在文字中,看似传递了不少信息,但是如果要普通受众仔细探究其中各类信息的轻重主次、逻辑联系,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政治话语惯用数字总结,却容易流于表面上的口号创新。

  传统的政治文本历来喜欢用数字总结政策和方针,琅琅上口的口号往往能够立刻在受众的大脑中留下初步印象,再加上不断重复很容易让受众挂在嘴边。然而,如果深究受众对这些口号的内容和涵义的理解,受众恐怕并不能像口号本身那样信手拈来,这便使中国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着口号喊得响却没有内化,受众逞一时之口快却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的尴尬处境。

  主流媒体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但影响力下降。主流媒体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构建者,在融媒体时代依旧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但影响力下降。话语权是一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具有资源效应和支配效力。而影响力不仅关乎是否发出了声音,更关注发出去的声音能否被目标对象听进去,即鉴于影响的重要性,目标对象需要重视该影响并思考其对自己的影响。政治影响力更侧重于政治影响在受众身上的认同程度,事实上,中国时政新闻报道虽然仍持有足够的影响权,但影响力却一般,受众不能达到很好的群体认同和理解。

  当下时政新闻报道的三条创新路径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维持着严肃保守的风格,但在融媒体时代,仅仅维持稳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针对融媒体时代新的要求努力构建一个更有活力的时政新闻报道。基于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所面临的困境,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当下的传统媒体也探索出了时政新闻报道的三条创新路径。

  创新呈现形式,进行政治影响的年轻化探索。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正在对理性灌输的传播方式提出挑战。传播技术从语音到文字、从文字到图片、从图片到影像、从影像到“活动”的变革,要求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影像化、符号化、故事化、活动化。

  在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采用融媒体手段进行多形态的内容报道和呈现,让时政新闻报道的具体呈现方式更加年轻化,更符合如今的互联网受众的使用习惯。比如,各级各类主流媒体纷纷开通抖音号、人民日报抖音视频作品出现点赞量高达3628.8万的作品;央视新闻联播开通网络直播,并开通“主播说联播”话题,经常占据微博特搜榜,大批年轻人声称

  “早知道新闻联播这么有意思,早就要追更了!"。同时,政务Vlog也纷纷涌现,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新华社媒体聚合平台、央视新媒体等在进行政治话语解读时,也不再是简单的文字通报,而是采用了金句海报、图说新闻、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条漫、短视频、互动H5等各种融媒体呈现方式,紧贴互联网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习惯,用更多视听作品将政治文本转化成容易被理解和认同的融媒体产品。

  重塑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话语的文化底蕴。近年来,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经常可见带有强烈的中国政治、文化印记的比喻和经典。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一些部门先紧后松、上紧下松、外紧内松的制度比喻成“橡皮筋"“稻草人”,形象生动地强调了制度执行的重要性。而习近平同志用典更是当下政治话语中的一个特色,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用典故强化当下的时政新闻报道。2020年7月7日,习近平同志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时引用“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的希望,也引起了高校师生的强烈反响和学习热潮。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下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升,中国也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代中国的时政新闻报道也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尝试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看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时政新闻报道。

  提高政治参与,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话语力。目前,在融媒体时代下,虽然传统的官方媒体仍然占据主流,但政治话语传播的途径空前丰富,普通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大,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政治传播的格局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融媒体时代,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容更加个性化,途径更加丰富。受众不仅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接受政治主张,甚至可以自我甄别这种或那种政治主张。融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更加重视在以往话语资源主导的思路下总是处于被忽略或缺失状态的价值统摄的作用。在新的政治传播格局中,不再单单以主流媒体的传播为中心,而是日益凸显了受众在传播格局中的地位。

  如今的政治传播途径已不再简单的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而是从过去的组织和人际向组织、人际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结合转型。因此,现在的政治信息更多借助大众媒介和互联网媒介渠道进行传播,年轻受众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对当下的传播渠道可以说是谙熟于心,也更愿意积极参与到政治沟通和政治参与中,这样一来就赋予了大众媒介和互联网媒介在政治传播中更多的权力。每年“两会”都会在微博上征集各种民生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同样,在涉及国家利益和民生话题的领域,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政治参与,提高了受众的主人公意识和群体认同。于是在新的时政新闻报道的构建中,在以往掌握足够话语权的基础上,更容易争取到更多的认同和理解,增强话语力,强化了价值统摄作用。

  结语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成为探讨诸多问题时不可回避的潜在语境。融媒体时代受众的接受习惯对当下时政新闻报道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风格较为严肃和保守,虽然仍掌握着足够的话语权,但影响力在下降,不能促使受众达到很好的群体认同和理解。因此,融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进行了新的尝试。首先,主流媒体采用融媒体手段进行多形态的内容报道和呈现,让时政新闻报道的具体呈现方式更加年轻化、更贴近互联网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将严肃的政治文本转化成容易被理解和认同的融媒体产品;其次,当下的政治影响也更富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更容易引发共情和群体认同;最后,在掌握影响权的基础上,重视受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增强影响力。这些都是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吸引年轻受众的有益尝试,未来的新闻实践也会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的大潮中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佟德志,中国政治影响体系的变迁与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第1辑)--基础与拓展[C].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2015:3.

  [2]荆学民,探索中国政治传播的新境界[1].中国人民大学2,2016,30(04):74-81.

  [3]张健影响权的解释框架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U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05):85-87.

  [4]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